问题是现在脑子清醒的西方政客是越来越少了
4 v2 d/ L( x) n4 b. Z. g# x6 b$ K% h
. q* R% w7 l8 t接受西班牙媒体《阿贝赛报》(ABC)采访时,德国前总理格哈特·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就克里米亚问题表态。1 x9 L; ^% O# I& y" C
9 c# a- |5 d6 A0 v3 [
施罗德表示,乌克兰试图通过武力重新夺回克里米亚的想法是荒谬且不切实际的,因为当地绝大多数人口是俄罗斯族人,且当时将此地交给乌克兰时,苏联领导人并未想到此后的联盟国解体。
4 T$ S" X/ a3 n. n& Q+ F, V9 f6 P: o! d
他还认为,俄乌冲突只是更大规模地缘政治对抗的其中一环,美国深知自己正失去全球霸权,俄罗斯因经济劣势并不是美国的竞争对手,中国才是。施罗德分析称,在俄乌冲突期间,中国采取的行动“非常理性”,欧洲相较之下则过于依赖美国,恐将丧失自主权而铸成大错。2 v; D$ U1 w& g, L3 v5 \6 m# b
% v1 {- ?; E+ N8 \8 V
当地时间8月9日,乌克兰泽连斯基曾在当天的讲话中强势表态称,此次俄乌冲突“必须以解放克里米亚结束”。他说:“克里米亚是乌克兰的,我们永远不会放弃。我们不会忘记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战争’是从占领克里米亚开始。这场始于克里米亚的‘战争’,必须结束于克里米亚,并以‘解放’(克里米亚)结束。”
! c' X: \# v! ^2 n- Q2 N1 v: j6 i4 M: _; @( s
当地时间8月27日,施罗德接受了西班牙《阿贝赛报》的专访,他就当前能源危机和俄乌冲突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 S, Y8 }' i! f2 V$ p& V/ v. a2 h% ^! ~
4 x% i+ v' p, m. i3 Q$ A“泽连斯基总统设想的再次军事征服(克里米亚)的想法毫无意义。”施罗德指出,克里米亚当地除鞑靼少数民族之外,绝大多数人口都是俄罗斯族人,而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决定把克里米亚交给乌克兰,是因为当时乌克兰是苏联的一部分,他这样做是认为苏联“会像天主教会一样长久(存在)”,但最后并没有。8 S2 J5 b8 c# X1 n3 p& N3 e
5 F, b) v; Q" e; ?0 L
施罗德提到,自己在俄乌冲突发生后多次对俄方的错误决定予以谴责,但仍因没有和私交甚好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保持距离”而受到攻击。他反问:“和普京保持距离真的有什么好处吗?”
" }1 r% C/ T$ x3 L m! F
5 R( _) f; G/ ]" T他坚持认为,如果冲突双方认真看待和平,就必须都作出让步。他还表示,和平谈判没有乌克兰参与,就不会成功,但更清楚的一点是,没有美国的支持,谈判就不可能有解决方案,因为这场俄乌冲突是更大规模地缘政治对抗的一部分。
, H. [ V' w1 @& S' M
* c! x3 \8 C4 |! R6 r$ z) R( w施罗德指出,俄罗斯在经济上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因此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竞争对手。他所说的“更大规模地缘政治对抗”,指的是在中美之间,美国感到焦虑,因为深知自己正在失去全球霸权,而中国是主要的竞争对手。$ B0 u: A( T( [9 T
8 M0 Y% U9 {# S: f这位德国政坛老手表示,西方所做的事情正将俄罗斯推向中国,中国则在面对俄乌冲突时采取了非常理性的行动,以折扣价格购买了大量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相比之下,过于依赖美国的欧洲国家可能犯了大错,投身于美国怀抱的它们最终可能会失去自主权。2 Q" X, R' C {8 B8 m" q: \0 U
9 M" v; ?, \) j, w) J, j6 O; ~0 v现年78岁的施罗德,曾于1998年至2005年担任德国总理一职,在任内曾积极推进德俄天然气管道项目“北溪”。卸任后,他则担任了“北溪”公司的股东大会主席,后又担任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董事会主席等职,长期在多家俄罗斯能源企业任职。
9 c% Y+ B& ?: ~; L# }0 i
; N+ i' [( r/ B7 j, @" @5 B8 p/ t8 q7 j' X0 y( S3 h! S+ G' j9 V
施罗德目前仍担任德俄天然气管道项目“北溪”的股东大会主席
7 o6 _: A! S( X7 {7 p2 P
! t3 b% R2 L: Y" m自俄乌冲突以来,因在俄企中任职以及与普京私交颇深,施罗德备受争议。因拒绝辞去俄企高管职务,施罗德所在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SPD)的领导人还曾敦促他交出党员资格,从而退出该政党。今年5月,施罗德被迫离开了俄罗斯石油公司董事会。& |5 G: e( |9 i; j, u" E. l
1 K) i- ~$ X" A
此前,面对外界指责声浪,施罗德不仅没有认错,还暗示,只有当俄罗斯选择切断对德国的天然气供应时,他才会辞去俄企董事会职务,但他认为“这不会发生”。他坚称,“从长远来看,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无法孤立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 o1 ~, N+ }: G) X) ?0 f
. |' a' Q7 u# W2 G: i j而就在他接受西班牙媒体专访后不久,当地时间9月2日,七国集团(G7)和欧盟接连表态,决定对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品实施限价,再度升高了能源局势的紧张。随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以“技术故障”为由,宣布“无限期完全停止”通过“北溪1号”管道对欧洲供应天然气。这意味着,施罗德所认为的“不可能发生之事”果真发生。
3 [* l, X! O1 A, D% k+ |* s0 F. g) g0 Z2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