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如何确保真正是居家隔离,而不是到处乱跑' P8 n% T Y/ }
4 Z. a$ ~+ m8 W8 g2 j“这些无症状感染者,有没有可能未来会居家隔离?”% E4 m# |4 u8 |* ~$ j0 `) o
5 [0 z6 i; ~+ T
“这种可能性是有的……看整个形势的发展,如果量太多的话,有条件可以居家隔离。”+ U! _1 s" s( ^' C" l
) w! A1 x: r4 C, c; p h. ]这是在上海疫情的攀升期,《人民日报》旗下媒体与上海集中隔离点医疗救治组组长陈尔真的对话。
8 _6 O4 X0 a w R9 ?
$ f& m) N8 a" V* y陈尔真这个回答的背景,是上海严峻的抗疫形势。8 b! T- P3 B" o3 {# Y2 `3 @
0 X( N* ~' z: s" i; C
最近的一周里,作为全国抗疫的焦点,上海的新冠感染者日增从1000、2000迅速攀升至5000、9000直至持续过万。! U1 s* _, S4 g* C F* j/ g
) E$ a# Q% m' q4 M% i就在昨日,上海新增确诊加无症状感染者17077人。
# X" _' v( ^" _9 f9 U
( r' l" h/ c: i- s2 v截至目前,本轮疫情中,上海的总感染人数已达9万人——绝大多数是无症状感染者,已超过了两年前武汉的感染人数,且这个人数仍在攀升中。陈尔真表示,这次上海疫情的规模“比武汉还要大”。
. t e: N- h4 N: E3 K" x* u2 D, r: w5 V$ T* b3 P- n
面对如此大量的以无症状感染者为主的感染人群,开始讨论居家,是部分疾控专业人员、民众在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的下意识的选择。2 l1 ~ f- r* x9 a% b, d
% U- ?+ u' \1 o! y0 F2 A) R+ ~
上周,一段在本地社群中广被传播的音频中,一位上海疾控的专业人员在群众的投诉电话中建议,“轻症无症状你不要把人家转走了,就在家里隔离”。
6 w+ y( T' v4 s/ |/ U* G9 x G
7 F+ O: _. P6 F7 J2 C+ |也是在上周,上海有小区楼栋发布倡议,一旦楼栋出现阳性,无重症情况下,自愿不去方舱,责任共担。. j$ {* l, T) u1 C- Q
3 T1 C- c' f# \8 V: S* K" p. E复旦大学教授严锋也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我最希望的是一旦有问题,在轻症和无症状的情况下,我和孩子一起在家隔离,不要去挤占社会的资源。”
$ k6 U# m2 u" u: A! K- X5 x3 {! {
民间的声音似乎正在表明:面对这个病毒传播力R0值已超过10,但重症率极低的奥密克戎毒株,人们对病毒本身的恐惧,正在转向对隔离及其带来的次生灾害的恐惧。2 J: A7 Q r) \6 _ j, v: ]
4 s0 m5 s7 b0 X& x0 W) m在这种背景下,毒性更弱的奥密克戎成为新冠的主要毒株,使得居家隔离成为了一种可选项。+ o2 Z6 y/ t6 H
6 { M$ h5 g% G, b$ [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张玉蛟向八点健闻分析,2020年的武汉疫情中,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知较为有限,且当时的病毒致死率比现在高得多,防微杜渐十分有必要,方舱几乎是唯一解。如今的新毒株奥密克戎重症率更低,传播力又太高,感染规模过大,且已有了相关疫苗存在,这都为考虑居家隔离提供了可能。8 g/ k% ]) G2 t
7 U) c0 A' q3 {/ E$ d. z5 G: [- b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则进一步解释,新冠本来是个自限性的疾病,感染后几天内会与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战斗”,此消彼长。对无症状感染者来说,居家环境较为熟悉,心情比较放松,能提供较好的的营养和睡眠,可能更有利于恢复。而受到惊吓、着凉等因素都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无症状患者到了方舱有一定可能转成有症状的患者”。% u" h( U4 r! n
% T0 H. J( w% {* s0 R% F/ |1 k
另一方面,大量的感染、隔离严重影响了医疗及社会资源的正常分配。2 Y& V, M! ]& L9 U1 e9 ]
5 a* p4 s! s# V% i-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