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无完卵,疫情的冲击还远远没有结束,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 P+ `, }$ p% y
9 F1 [6 c4 y2 Y: a1 H
(德国之声中文网)新冠疫情打乱了全球各地的生活,严重冲击经济及全球供应链。工厂和商店暂时关闭,许多工人被迫流落街头,贫困现象加剧。& j1 t8 Z7 M- u* P
( W0 Z" T+ e. q) F7 O a
2021年,全球许多国家开始学会了应对新冠疫情造成的巨变。根据世界银行周二(1月11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去年全球增长率约为5.5%。
1 ?* o7 G( p! `$ q. J# @6 h6 i. J' S) S8 s. I
在难以预测的新冠疫情走向、供应链问题和政府的资助减少下,世界银行预测,2022年全球增长将大幅放缓,只能达到4.1%,2023年甚至只有3.2%。鉴于极度高昂的运输成本和高通胀率,世银对近期的展望更为悲观,尤其是在食品和能源方面。9 o3 O" k" A- H7 P6 k: y
# }/ n* S& x- `6 V
世界银行预计,大多数的经济增长将发生在美国、欧盟、澳洲、日本、韩国和以色列等发达经济体,有望恢复至疫情前的增长和产出水平。另一方面,鉴于其较低的疫苗接种速度、收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大流行病带来的更持久的创伤,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EMDE)大多将落于人后。简而言之,这些国家需要更多疫苗,而且许多人已经捉襟见肘没有回旋余地。9 N/ |% m9 m9 r
3 t0 A; P1 i' ^- Z8 r( k! `
许多地区出现通货膨胀,造成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
, c% O6 _/ U# O* } d; F+ Q3 g4 A! K
全球严重失衡阻碍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是不确定性。尽管疫苗供应提高,但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等新型病毒变种的出现可能在几周内就扰乱生活,导致封城或关闭边境。
$ ^( S3 i$ e0 T: g |' ]0 n& o- L- a. n% _5 I
世界银行也对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高额支出感到担忧,这些支出主要被用于刺激经济。事实上,一些政府确实承担了巨额债务。2020年,全球债务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63%,达到50年来最高水平。
' _9 D5 K- R( V/ x. b* g, m1 Z) P5 Y3 J" }, c0 d
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再次处于劣势。许多国家陷入债务困境,部分甚至已经违约。这势必将导致不利的信贷条件,或根本没有更多的信贷额度。这些国家可能面临更高的利率、通货膨胀和不利的汇率。
0 Y% l* [; I+ g2 j
7 c( [* `6 x6 H" K! ~7 f% s' ~2 T此外,世界银行也担忧收入不均将加剧。女性、缺乏一技之长者或非正式雇员等低收入群体将受到最大冲击。报告认为,今年将有1亿多人会因为新冠疫情陷入极端贫困。与此同时,随着科技公司股票和资产价值创新高,富者将变得更富。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David Malpass)警告,不平等的加剧可能导致社会不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0 k8 P. ^) a+ ? C. }1 a* P
: n0 S+ s9 l+ E! c
一项全球大计划世银正在推动向较贫穷国家提供更多债务减免或债务重组。该行认为,只有让这些国家摆脱沉重债务,他们才能着眼于健康、公共服务、教育、基础建设和经济增长。
+ J, n' K" X2 `1 n( X" |
5 j' J' a) U- H. X世界银行预计,2022年至2023年,除了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外,所有EMDE地区的增长将恢复到疫情爆发前10年的平均水平。尽管有这样的增长,上述地区的产出仍将低于疫情前的趋势。
/ ]0 u D, u, h, L* ]8 M2 `( G5 t/ n8 q- z8 c2 _
整体而言,撒哈拉以南非洲五分之二的经济体,以及50%以上的东亚、太平洋、拉丁美洲、加勒比、中东和北美经济体"2023年人均GDP仍将低于2019年".
b/ v" _: F* Y% D, v
1 H, `# M( u: i( ?% @2 H; {富裕国家则无需长时间等待复苏。世界银行预测,2023年富裕国家的年产量将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1 t( A7 o7 ]0 X1 r* G
" y% ]; O7 _4 n德国走在正确道路上德国因掌握大量资金可用于经济刺激措施,也能更好地管理新冠疫情连锁反应,前景看来相当乐观。由于疫苗接种率相对较高,在低迷的冬季和当前的新冠感染潮结束后,德国经济有望强劲复苏。: t: c2 V S o n5 Q4 ~
) ]" {/ r! d$ K- j9 c5 P; [
德国伯克勒基金会宏观经济学家杜连(Sebastian Dullien)对德国之声表示,"所有复苏所需的要素都已准备就绪"。政府唯一要做的是"保护企业不至于在冬季破产"。
9 w5 m% k c& T/ Z. w
5 e% e( t: m4 e* X! O1 M: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