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数据只能说明中国人对房子的追求是无与伦比的7 D; h( S9 `9 ]) ?" m% l
/ c; o3 v! E$ @; I+ q6 Z2 ^, N
2019年时全国城镇人口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39.8平方米而农村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和48.9平米,当然,大部分朋友对于这个数据其实没有什么感觉的,我们这里引入其他国家的数据进行对比。) n2 o V7 e! {+ z7 `9 z7 p' b! A
( O" u6 l6 Q; h6 Z$ I
这里放一张2016年发布的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的人均住房数据对比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美国和澳大利亚这两个国家在60平米以上,其他的发达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在45平米左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人均也就在30多平米。中国在2018年人均住房面积为42.4平米的数据,可以这么说虽然不及美国和澳大利亚,但是已经比身处于东亚圈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高出不少,基本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人均住房面积水平。3 l: [4 D7 ?2 r1 {' _: `! D
0 S# u" A1 ?" r0 H" {
, A9 I. \8 j: Z* a3 b- C
中国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 e' a! e% h3 b3 J" {+ } q3 c% U% Q s( D" {5 g5 O0 g* S
那么数据说明什么呢?0 x# V; e7 r- ?! h6 O) b0 ^5 ]
9 A# ]1 d7 X2 `, W/ G我个人观点是这样的,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尤其是商品房时代的20多年突飞猛进,现阶段中国的住宅存量已经不缺了,只是分布不均、存在结构差异。
) q7 |! T" _/ N ` A1 s: o3 {8 Q% T# ]% \& s) @# y
而未来更大的任务在于盘活存量、减少空置。% P* O+ U: y( d5 ]
5 ]$ o: ~ o% \0 q当然,对于信阳房价永远涨的人群来说,肯定会说一线城市肯定有所不同,那这里再贴一个数据:2018年北京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达到了34.86平方米,这个数据并不算小,而且这还是三年前的数据,过去三年北京又新建了不少住宅,2021年的这个数据达到37平米肯定算是比较保守估计了。3 d& [! r! {5 m Q4 Z4 m; [" y
0 p0 {8 v. k8 t! p% U& T
在国新办的这个发布会上,住房问题还首次同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要解决年轻人买不起房租不好房等问题的决心,相信未来各个城市会兴建更多的公租房和共有产权房来解决这些问题。# X/ q/ e/ T ~ S, ~
% L. W& ], r' v: d/ q( C
而有关住房问题,我个人有些不同角度的观察:9 f J5 z% T) C
3 \1 Z7 b. W9 [3 d6 u$ U0 g年轻人对住房问题的焦虑感不光是来自居住需求,更来自于资产需求。具体来说,很多人不是为了“有房住”而只是为了“有房”,所以出现很多人一拿到购房资格后赶快在城郊结合部买一个自己名下的房产,然后继续在公司附近租房住,你说这种买房行为算刚需和自住吗?我觉得只是出于对房价上涨的焦虑而已。
( T w9 Z* a+ V+ ]. U0 I4 x* m) d* ^
原因在哪里?在于这二十年来房价几乎只涨不跌,持有成本几乎为零,因此房产成了几乎所有城市家庭最大的财富载体、也成了年轻人谈婚论嫁、吹牛拍马的重要资本。一个这样特殊的东西又正好和居住联系在一起,肯定会带来不少问题。
( [- L/ M- ^: z9 i" L6 C) T$ w" F7 X' x# K/ ?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一是要破掉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市场调整就随他去,少托市,你看腰斩后的燕郊现在还有人把买房当信仰不?被锤过一次之后自然就没人敢炒了;二是要破除买房者一劳永逸的观念,让持有房产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成本(或许是未来的房产税)。如果这两点做好,中国哪怕从现在开始不建新房了,住房问题也能基本解决(请参考前文提到的充裕的人均住房面积),一旦没人敢空房囤房了,那么过去空置的的存量住房全都会涌向二手房和租房市场。
) S& l r/ m4 g+ K U' r. @8 J, U! |6 p. d
而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使得房产的地位仍然如此特殊,那么买了首套房的年轻人很快又会为第二套、第三套房而焦虑,这就没完没了了。现阶段的房住不炒有利于扭转人们对房价只涨不跌的惯性预期,而未来更多的长效机制则可以保证市场长期健康运行+ q1 w+ a8 ]3 T3 ~8 A
8 l1 L, F& M$ h% v( x2 _1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