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连中国混口饭吃的最低要求也被西方疯狂打压,那这个世界不要也罢了
0 w# u: x6 {6 S9 k, v8 h
, b) ^$ p/ ]* O- Q德国前外长菲舍尔(Joschka Fischer)6月21日在美国智库杂志《评论汇编》(Project Syndicate)上发表文章“本世纪最不需要的东西”指出,美中正进入一场类似美国和苏联在20世纪下半叶发生的冷战,这样的情形在七国集团峰会后更是显而易见。但他认为,冷战这个类比具有误导性,在今日的全球背景下,人们无法承受另一场制度性冲突的代价。# A; @- O" L3 k. q) L2 k% m+ H
r7 p. g. Y# U$ e% f2 q文章写道,西方与中国之间如今的情形全然不同。“虽然中国共产党称这个国家为‘社会主义’以赋予政治垄断合理性,但没有人会严肃看待这个标签。中国与西方的区别不是对私有财产的立场差异,而是它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了巩固一党专制。自1970年代末邓小平改革以来,中国确立了兼顾市场和中央计划、国有和私有制度的混合模式。共产党就站在这个‘市场列宁主义’模式顶端。”% `) ] F; g$ X' r Q7 j( F' _) y
' G7 @& B8 g# z
施罗德与菲舍尔是前红绿政府首脑1 [' A: V7 s7 }& N; x. \8 r
5 r% C: K4 |% \( n4 x% d
菲舍尔指出,中国制度的混合特征正是成功原因,其技术和经济有望在2030年左右超越美国,这是当年的苏联无法比拟的。他因此提出质疑,“如果今日的制度性竞争与冷战时期不同,那么冷战2.0又是什么?是迫使中国变得更加西方和民主,抑或只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力量并在技术上孤立它(或至少减缓其上升速度)?若西方达到其中一个目的,然后呢?”* R/ q9 E( y" f% L6 ` y
P: d9 @9 s' _! [ j& b: }1 B这名德国前外长认为,在合理的代价范围内,上述目标都无法获得实现。“中国拥有14亿人口,他们获得全球认同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鉴于中国的市场规模以及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孤立中国的想法是荒谬的。”& @* O, S: Y! J C* q% m# e
% Q, y, B8 \) s. W% @3 A1 @他指出,西方国家早就该认清事实,中国不会因为经济发展以及融入全球经济就变得更加民主。2 v7 h* |1 t% s6 v
9 M7 J% ]# x0 x4 Q& Z菲舍尔预测,21世纪的特征不会回归大国政治,新冠疫情迫使人们将眼光放长远,这只是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的序曲,世界大国必须为人类福祉拥抱合作。“在此背景下,谁占上风不是通过传统的大国政治来决定,而是取决于哪方势力能提供局势所需的领导力和能力。与过去不同,冷战只会加速而不是防止共同的毁灭。”
& T0 v$ B- @; Y" T8 q/ E9 a4 O7 U1 x
& d) u P8 D1 s8 W/ k. a5 h
+ Y; K G1 a! n# j" h' s7 L
施罗德:道德外交注定失败
& l+ X8 ~0 t: c9 l9 ~: B$ Q5 _6 q) i7 g- N
社民党籍的德国前总理施罗(Gerhard Schröder) 5月20日则在他的播客节目Die Agenda中对绿党对华政策表示无法理解。鉴于中国的人权记录,此前绿党的总理候选人贝尔博克(Annalena Baerbock)呼吁在与中国打交道时采取更强硬态度。施罗德则警告,此举可能使德国陷入经济劣势。他指出,德国汽车业有四成产量是售往中国,这意味着政治因素可能导致大量工作岗位陷入危机。“像德国这样依赖出口的国家,不能奉行所谓的价值导向政策。”0 D2 _$ B# f; ?3 E. ^( I" ~
% |; e! p- V6 q: O3 N! h8 L5 P) X7 n6 h他在播客中说到,“西方国际试图孤立中国无法成功。就制裁达成一致不是一种策略”。对于与中国的对话,施罗德表示:“无论你喜不喜欢这种(中国)制度,气候、疫情、恐怖主义、移民等议题都需要与中国进行国际合作。”+ Y2 a7 S1 l( ]) t& \; C9 }
" ^, r$ X# l7 n. E8 x
早在今年三月,施罗德就在《每日镜报》发表题为"以道德为导向的对华政策注定失败"的客席评论,认为欧洲的对华政策依然应该坚持以利益为导向的"贸易促转变"战略。当时施罗德就表示:"这种将价值观单方面地置于现实利益之上的'道德外交',具有其局限性。在面临诸多全球性挑战的当今世界,道德外交显得非常过时。气候变化、瘟疫、难民潮并不会止于国界线。国际社会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应对这些挑战。”1 L- e* {6 ~$ ~) c
o4 }' E5 {3 b0 E" [2 C6 @ e
施罗德认为,面对握有安理会否决权的核大国,制裁是没有用的,正确的做法依然是将中国纳入到国际规则中来。而现在饱受抨击的"贸易促转变"战略,则有望取得成功。此外,欧洲也应当更加团结,从而在面对中美争霸时,有能力当好独立自主的第三方大国。
* n. Y8 H1 |& E) d& y
' e5 V& Y' C# ^/ {"在面临重大变革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注重稳定的国际关系、捍卫我们自身利益。价值观固然重要,但是价值观不能成为指导外交与经济政策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开展对话、加强多边机制,这有助于我们和棘手的伙伴也展开合作。"
8 G$ g5 {, e7 l& p' {+ | P) {" }" R,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