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9 ^6 b N3 X/ Y( X
# O' M. Z. e4 a+ t* n2 g$ y4 @/ V大家都知道全球经济系统这些年当中被注入了怎样规模的流动性。然而,事实是,不管这些经济学家们如何不断发出警告,通货膨胀却迟迟没有到来,甚至各大央行——尤其是欧洲央行,拼命要以政策来制造通货膨胀,也是无法如愿。
$ u( b: b" R- k9 ~; u8 q4 {
' g4 s$ y, }$ e( ?! g0 @( s6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吊诡的局面,当然是有若干结构性原因的,比如全球前两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的人口都在向老龄化发展,比如一些银行系统(依然主要是在欧洲)其实未能行使正常的功能,将流动性传递到现实经济当中。
! @, i) t" D( K5 U& R: s# N7 g
( w( n$ O( `3 c: f6 v( @大家都发现,全球各央行给出的刺激资金,最终是造成了生产性资产价格的膨胀,而没有渗透到零售端,造成消费者价格膨胀。事实上,全球股市,尤其是美国股市过去两年的表现某种程度上正是个暗示,说明传统的商业周期已经落幕,让位给了新的,属于当代的流动性周期。
9 I7 n# ^ r; n) b
- S! {: r" ~+ K8 Z% R流动性周期
U$ k& p N# Q/ \0 H5 j+ [/ {/ Y) }: ]/ t# T5 i- O1 S
想要更好地说明消费者价格膨胀和资产价格膨胀之间的关联,或许疫情刚刚爆发后的木材价格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当时,在住宅建筑活跃度大幅提升,成本随之上扬的预期之下,木材价格大涨。那时候,木材期货成交量猛增,价格走势甚至可以与苹果或者特斯拉相提并论,这又说明了涨势当中有很大的投机成分存在。, q L( v, h' r
) {" M! i- n$ t' R
这就将市场和经济联系了起来。通货膨胀真正大幅度抬升,必然在市场上造成重大影响,比如导致债券价格大幅走低,或者迫使央行收缩资产采购的力度,重新确定自己的政策。7 o2 E2 P5 l" e5 ^% Q" S) G
0 y, Z. e; U+ q1 Y
麻烦已在不远处
2 w1 d7 u% L' i" v" G3 X% w4 T" ?7 ?5 s4 A# @
通货膨胀造成麻烦的可能性是无论如何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至少有以下这两个原因。8 V8 R4 l" d& p1 C' C
1 {& b" s& f4 c* L% J9 D+ b7 F- K
首先是,当前金融市场的基础其实是由更好的政策协作所奠定的,首先是欧洲与美国之间的写作,其次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写作。美国和欧洲都是财政赤字支出,美国联储与欧洲央行都在扩张资产负债表,而耶伦成为下一任财长人选更是个标志性事件。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财政刺激政策带来的资金(只要不全部流入Robinhood这样的炒股平台),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最终势必会让真实经济当中流通的货币总量大幅增加。! Y. H. [; P I9 H( |. l
# Q: w, |, n% v! h
另外一个关键点则是在于通货膨胀抬升的那些重要推动力,比如更理想的企业现金流和家庭资产负债表,美国贷款标准的提升,美国经济活动的逐渐正常化,欧洲的复苏,以及中国的加速增长等。8 a, P6 @7 K/ o: s) B
6 H( i* J9 w( ^. ]4 }对于近期未曾经历过的新鲜体验,市场通常都会做出非常强烈的反应。要知道,在过去十年当中,“通货膨胀已死”的口号喊得最响亮的,其实并不是央行,而是市场本身。
# A( n- B( [6 a7 A! q
9 b4 ^9 W( p$ J8 P: ^意外的变化
. Q& s R- C' @0 L* e* l0 W6 `( m: b, q' A3 D6 p
然而现在,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诸如通胀互换等价格已经开始上涨了。对于市场而言,真正的风险要点就在于,如果央行银行家们将姗姗来迟的通胀抬头视为“好事”,并不采取任何政策去针对它,这就必然会进一步刺激针对商品和景气周期性股票的“膨胀交易”,同时导致资金加速从债市逃离。$ a; m! G) C- a6 o
' C4 G) l& ^( a) k" V& T也许高喊“通胀来了”的预言家们在错了十年之后,2021年真的要被证明是具有先见之明了。
) [2 L; d5 Z% u: {& e- j# [4 [2 z! U5 }1 u& P& T+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