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1分钟注册发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加拿大] 出乎意料难以置信,加拿大诺贝尔奖数量全球第7

[复制链接]
公子羽 发表于 2020-10-21 07: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希望加拿大未来100年还能继续获得另一个28个诺贝尔奖; H$ t* g% r4 X* D* }0 X6 w4 I
6 M3 ?, C0 I! @
加拿大低调地迎来了它第28个诺贝尔奖。西部阿尔伯塔大学的教授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教授因对丙型肝炎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个3750万人口的国家,在过去的100年间获得了28个诺贝尔奖,排名全球第7。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低调的诺奖大国为人类做出了哪些改变世界的贡献,其中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2 b: ^0 k5 L9 d% r, f: ~) `% j( Q- [% }2 U  v
一、1908年,最早的获奖者( o; |, M6 X, i. q8 |" G. T& ]
" r8 j* s% O9 D4 q! P7 w6 G
加拿大与诺贝尔奖第一次“亲密接触”始于1908年。这一年的化学奖授予了在原子核物理做出开创性贡献的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他的主要贡献是“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而其主要工作完成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麦吉尔大学。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概念,伽马射线,贝塔射线的概念,都来自卢瑟福。7 u. p# H/ F2 c3 {5 m9 K
2 l+ ~, M5 t# M9 ~
他在麦吉尔大学的合作者,英国人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1877-1956)则由于同一领域内的工作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由于获奖时他已经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化学教授,索迪一般不被列为加拿大的诺贝尔奖得主。
. P" Q8 g: q$ N$ Y
; `' A0 |3 v" i. s) p' \0 m二、“荣誉属于所有人”
- a6 B+ L- u1 W2 ^# f
1 w8 ?) a: O% X# ]; {3 Z# a2 B1923年,加拿大再度收获了两个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克·格兰特·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 1891-1941)和约翰·詹姆士·理查德·麦克劳德(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1876-1935)。两人因为发现了胰岛素的治疗潜力而获奖。班廷其时32岁,是历史上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他出生于安大略省,曾从戎参加一战,后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4 [& u9 [1 o3 W8 h  p- X# O- o6 `! f$ D3 W
1920年,在备课时,他读到文献,讲述一些研究者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缺少一种胰岛分泌的荷尔蒙所致,其中一位科学家为它取名胰岛素。阅读了更多的文献之后,班廷意识到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潜在价值。班廷是一位医生,本人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他与多伦多大学的教授约翰·麦克劳德讨论了这个想法之后,麦克劳德为他提供了一个研究助手(查尔斯·贝斯特 Charles Best,1899-1978,后来成为多伦多大学生理学教授)和实验设备,尝试这个想法。
9 a% `+ N& K, x. ]' J! d
; K* R. L2 [, ]' f. C两人在另一位生物化学家詹姆士·克里普(James Collip,1892-1965,曾任教于西安大略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和麦吉尔大学)的帮助下,完成了胰岛素的提纯,并最终取得了成功。然而到了首获荣誉的时候,麻烦来了。诺奖委员会只把奖项授予了班廷和教授麦克劳德,班廷认为这极为不公——那个研究生助手贝斯特和克里普教授也做了大量工作,理应分享奖金和荣誉。
/ p" z* C- U; R5 c8 l, D0 ]* [: S( G- ?1 `+ {" @
5 [1 z# N( d# t1 {& U9 V
班廷和麦克劳德教授之间还因为种种问题产生了龃龉。不过最终,班廷把自己的一半奖金分给了贝斯特,麦克劳德把自己那份的一半分给了克里普。算是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加拿大人还专门拍摄了一部影片讲述这段故事,名字就叫做《荣誉属于所有人(Glory enough for all)》。
6 s7 X$ X; `5 f- S# b9 p3 G" E) _. x( L! ?6 y8 F( X; m+ W: V
三、集体荣誉-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
2 _* B8 e7 B" R0 H  j
8 c% ?$ g2 O* x4 m1 l" A/ N1955年的盛夏,在加拿大新斯克省的帕格沃什召开了一个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Pugwash Conferences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来自全世界的22位享有卓越声誉的顶尖科学家,其中有来自中国的物理学家周培源。
7 A  T8 h2 h3 G) ]! n" f3 ?9 K( \
3 w" U, y: a+ W) ?$ P
7 h$ ?$ d7 R3 O7 W2 z3 E4 O+ I 1955年会议召开地:思想家客栈(the Thinkers’ Lodge)
) D1 R9 j' P& U8 ~! |( L* X
; u; G4 O: T, ]在同一年,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Russell–Einstein Manifesto)》发表。该《宣言》对核武器的使用表示忧虑,呼吁科学家们召开会议讨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给人类带来的威胁。这直接促成了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Pugwash Conferences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及同名的组织的成立。该组织成立之后一直致力于消除核武的威胁,反对核武发展竞赛,对于制定一系列减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重要国际协议,如《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反弹道导弹条约》等做出了重要的技术性贡献。* a& ~+ B1 |: r  w; W
' \& u+ E9 M! d8 z
波兰裔英国物理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约瑟夫·洛特布拉特(Joseph Rotblat, 1908 - 2005)自1950至1970年代长期担任该组织的秘书长。洛特布拉特在华沙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曾经参加著名的“曼哈顿计划”。他对于放射性沉降的研究对于1963年签署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修改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另外洛特布拉特也积极通过非政府外交就相关事务进行斡旋。  L2 s8 U  y& C" ~- ]' P
- ^3 d! P+ l5 y% y1 a" {3 e- B2 P* \
由于他在这些事物中的巨大贡献和成功,洛特布拉特和帕格沃什会议于1995年——日本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五十周年之际,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在获奖感言中,洛特布拉特引用了《宣言》中的一句话:“记住你的人性”。今天,这个每年一度的会议还在召开。
9 L! d- B. ]- B: K, R1 ^' M
. F4 o3 M4 S0 r" R# }2 m# y& ?四、让你能够随时掏出手机拍摄照片的那个人
; T! l3 L* C5 G# m: W8 }1 G! k" j" N7 x/ Z. P2 i3 o0 \% h
2009年,也就是华裔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那一届,和他分享这一殊荣的还有美籍加拿大物理学家威拉德·斯特林·博伊尔Willard Sterling Boyle (1924 – 2011) 。博伊尔和他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时的同事乔治·史密斯(George E. Smith)因发明了电荷耦合器件——CCD而获奖。博伊尔生于新斯科省,在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完成了高等教育,获得博士学位。* R# Y; ~/ n; b" Q- ^$ J; \

  E' \; Y4 }& x: Y7 c) k( Z% h; qCCD这个发明的诞生是在1969年。这年秋天的一天午饭后,他们两人坐下来讨论制作一种新的电脑信息存储设备的可行性。讨论进行的很顺利,一个小时后,他们画出了CCD的雏形。这个设计利用了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的发现——光电效应。如果用很小的硅片做成很多个小的元素——像素,当光子照射到这个硅片上时,电子会被打出,从而在这个像素上形成电荷。而图像被投射在这个硅片组成的模块上,由电荷分布存储的图像就可以被记录下来。
* k+ _4 |4 X1 D1 M0 B# ^2 b6 v5 C) f# g$ Y3 L1 n7 d
史密斯后来说,“当第一个耦合成像设备被制作出来之后,我们知道,化学成像方法已经死掉了。”CCD一开始被应用到航天领域,为人类传回了清晰的电子照片。到了1990年代,步入普通百姓家的电子照相设备,让最大的胶片生产商柯达开始挣扎,并最终轰然倒下。如今,它成了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 q  @' x* N8 F" U( k  s# T  m' x) E( K' Y8 B
五、短篇小说大师——加拿大的“契诃夫”门罗' L9 u. d6 q% G, Y+ x

" E0 O. ]: O* Y1 N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安·门罗(Alice Ann Munro,1931-)是在文学领域无论如何无法绕过去的名字。她的作品据说“比宣言更有内涵,比游行更异彩纷呈”。或许她的写作天赋遗传自久远的祖先、苏格兰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詹姆斯·豪格(James Hogg,1770 - 1835),门罗从少年起就开始写作,在十九岁发表了自己的第一个短篇小说。从小就在农场长大的门罗写的人物总是来自安大略省西南部乡间。她作品的主人公总是让亿万读者产生共鸣的“复杂的普通人”。
) N/ ?* X8 Z$ q8 X1 a' X/ s: ^. |; a% G
学界一般认为门罗的小说属于“哥特小说”的一个分支“南安大略哥特”小说。有人认为她的作品于美国南部文学风格类似,但门罗的小说主人公显然更为复杂,具有更多的加拿大特色。读门罗的小说,既是属于全人类的一流文学作品,又是一窥加拿大历史和风土人情的窗口。门罗曾经和前夫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美丽的小城维多利亚生活过。他们于1963年在这里开办了一家名为“门罗的书(Munro’s books)”的书店,至今仍在营业。如果有机会,你可以去书店里和这位女作家来一次交集。' w* A: G# S' x! P' o) ]) `

- F( @& R( U0 @* w# j+ N$ |
- Q8 s  P( V9 t  p5 A.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公子羽 发表于 2020-10-21 07: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死后获得殊荣的特例: x6 f: a! G  Y. j# F2 ]( D; N

' }8 W& e  }! P9 w; C* ?* W
! k; {7 a% ?! I) b# B/ N
: r( ?: d/ I1 a) s5 _0 q2011年10月3日,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委员会宣布在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工作的加拿大免疫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拉尔夫·马文·斯坦曼(Ralph Marvin Steinman,1943-2011)获得当年一半的诺贝尔医学奖金。
8 Q) a5 h' W4 R
7 ]6 C8 @* q+ C0 m
" S2 \  q' d1 d2 X5 r4 E
& b5 L$ d$ w3 a! C  M- s然而委员会不知道的是,他在奖项公布的三天之前——9月30日已经因患胰腺癌不幸离世。这让委员会犯了难,因为诺贝尔基金会明确规定奖金不会授予过世的人。但经过考虑,诺奖委员会认为之前的决定“出于良好的信念”,维持了原来的结果。这让斯坦曼成为诺奖近五十年历史上唯一一位去世后仍获得了奖金的人士。0 D: x2 [# R& c6 r; y
! [" s: m0 ?3 }9 l7 V0 _

% k/ b; d. F5 \' W( N7 U0 J) m' A& i3 H- g7 S% [+ e
他的女儿表示在他获诺贝尔奖的前一周时,他曾开过类似的玩笑,他说:“我知道为了获得诺贝尔奖我不得不坚持挺下来。因为他们不把奖授予逝世者。我要为此而挺住。”4 _: M) L8 _2 B. I9 V

$ b  i2 \1 U0 t( ^0 e. F; e, [" v3 |' a0 P# ]
- `7 C2 l# \. Z$ ^
七、不是正教授的诺奖获得者
- g0 i1 |- X; D# D1 R( s
7 U- f% {: J  L$ k) M% M  P1 c3 }  v% F" C2 y% u) @8 \$ W

: J$ F; E8 q# {0 B$ f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女教授唐娜·西奥·斯特里克兰(Donna Theo Strickland,1959-),以表彰她和合作者,也是她的博士导师热拉尔·阿尔贝·穆鲁(Gérard Albert Mourou1944-)开发出“产生高强度、超短光脉冲的方法”。这种技术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由于超快激光脉冲可以精确地切割软组织,这种技术被用于激光手术,比如角膜切割手术中。- l$ J' E( A9 E, r

' }) k  g( o0 A% t& v) i& e0 U' {0 z
5 z: [/ s* [/ V* s/ ]+ b( L1 ~
当唐娜获奖地消息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时候,人们马上注意到一个细节——她还不是个正教授。人们开始产生疑问,一个获得最高科学奖项的科学家,在学术界打拼了二十年,却不是正教授?后来唐娜和她所在的滑铁卢大学物理系主任曾经做出回应:唐娜之所以不是正教授,是因为她其实从来没有申请晋升。事实上,斯特里克兰教授的学术成绩斐然——比如她在获奖之前十年,就已经是美国光学会的会士了,这在专业领域是很高的认可。
# ^- S9 R% k" ~- {3 e' P  i2 R9 e8 a2 K# e; g$ w; I3 `" b, T" a, ^
- H: r. U; c0 k( E
. x/ `# B' A- P( {6 {. }
另外她也获得了许多奖项。当然,获诺贝尔奖之后,晋升问题得到了迅速的解决,并且随后的两年间,她就顺利入选了加拿大科学院、工程院和英国皇家学会的院士行列。斯特里克兰教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上第三位女性获奖者。
- q+ N0 d% B1 p2 o5 `# X- y% n3 c( \3 A
& N$ P5 E* b9 w

  u  L2 W8 s0 I4 f# ]) J; u# N( ]( Y二十世纪初页开始,北美逐渐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科学研究的中心。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宁静而低调的加拿大在百年诺贝尔奖历史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加拿大获得的诺贝尔奖有:物理学奖 6个,医学或生理学奖 6个,经济学奖 3个,化学奖 8个,文学奖 2个,及和平奖 3个。. N5 d1 l8 Y; M( z$ A

( t" X- t2 _# B: ]+ P  ]1 X3 {' O0 }$ F8 S

; N. E, O! ^4 c+ A/ B* @今天,加拿大在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都保持着先进水平。它拥有世界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国民。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8年的统计数据,加拿大人中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口比例超过56%,位居世界第一。而开放姿态则造就了与国际接轨的学术研究环境,使人才的自由流动成为可能。在迄今的二十八位得主中,有七人出生于加拿大本土之外。而无论对科学还是艺术,自由永远是创造力的源泉。
+ Q9 _0 z8 N5 C& q$ ?8 @
7 f! i/ W  Y3 p; H9 b& [. x) p% [# b( Z% e: S1 O

" y, N8 ^4 f) p: p9 n附:加拿大28位诺贝尔奖得主名单% h$ U3 P8 \% j8 z; T7 h* a3 i

' _; p8 ?" ?: v9 o6 a' D/ P8 z
* x& C9 G1 J6 b: r7 ^* P$ L  p8 \$ `8 M4 ]  T
Michael Houghton,Physiology or Medicine,2020
( }- g5 S+ G$ M8 s; a" }/ j( n1 T+ y5 v* D# L0 n

# P0 O  L2 U7 @6 n3 v' H7 C" [9 P+ g9 F+ \; p: u8 s: f5 o( ]/ [
Jim Peebles, Physics, 20196 x/ e4 E7 L2 p
( J. B: S0 L  p* q1 I* ^4 I
* M+ O% |+ l, u+ O5 R

& W' Y# L# A5 L! W) PDonna Strickland, Physics, 2018
; ]5 K6 j+ X* W  {& i  C6 }$ \+ F) c( i9 a% g! X3 \" t7 u
3 l/ ^. _& P; Q

" z1 T: K0 \1 V( A7 NArthur B. McDonald, Physics, 2015* d7 F. Y) T) J6 Y1 r( l- a+ R$ O) W
8 I: Y% J# m. v0 q- `" O
3 b; l5 a8 ?3 [: K" @* a2 N' G1 B

' ^. N4 I, x0 ?& h, Q# c) Q! a3 BAlice Munro, Literature, 2013& B8 h6 G5 q9 s( u6 b3 ~

4 |2 j- b; F, Y2 D/ D# n8 T6 g9 `. `, W# E. S% g4 x6 E
& B7 }3 n8 H& Z5 L) ]* _
Ralph M. Steinma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1$ T& W5 d) m# k

& @: K* n6 P: h9 g# N) x( l; b8 X5 v8 l) ~
* Y( \  w- }/ B# |% P0 s4 u
Willard S. Boyle*, Physics, 2009  f$ P4 H* V* n0 Y; U2 P% U" j

2 U+ J* H9 h& I( r. u, E" S
$ s2 c" B  E+ E$ Z) q" n8 C
5 T" l+ @: t- u% F: K% C. mJack W. Szostak, born in the United Kingdom,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9
! a) [! P# k3 P9 T. q6 K6 ^$ ~1 P! @5 \
- O4 R2 k  L; A9 ^

* v# q6 a$ s, K5 gRobert Mundell, Economics, 1999% l/ y+ s4 [/ i6 C# R
1 W& L* W/ u7 Z- q8 G
* _$ Y3 j2 Q. |' v) d7 R3 @
6 N. F' I4 f9 H" w8 s! F
Myron Scholes*, Economics, 1997
$ Y' j! s9 e2 E. p
' X/ c0 W) J+ l! y- r2 x5 \3 w9 t2 _) g
+ M) _; |. U$ s! U' I/ O3 ?2 s
William Vickrey*, Economics, 1996
+ Y6 m% }9 a; v  w, g+ D' y- d$ d3 l# m% s9 ]9 F! |6 _
. N( x( G  y( E, G) n' H

8 S. |7 |; b- C7 S4 x/ YPugwash Conferences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 Peace, 1995! r! k3 a" L) C, b9 X' E
: i4 R1 \) V" ]& b

, Q+ I0 v& C4 }2 C. }) A- y+ w% B. S, o  l2 w
Bertram Brockhouse, Physics, 19948 K- I* h6 m& R) o! u

+ r2 z8 j/ o! o; K! n+ x+ d7 S5 k8 N# k3 O5 K, A: i& I6 A  q

: K. e. N4 I8 w$ w' xMichael Smith, born in the United Kingdom, Chemistry, 1993  e, J/ n7 L0 O2 Q

9 V! s( M8 {& c! S. O8 g; }3 r( e/ y; B
. X- B0 I: ?& f
Rudolph A. Marcus*, Chemistry, 1992$ @3 u% e, p' y1 e9 I

1 X: ]: x5 }3 b1 o3 {+ \- O7 |
4 V2 Y  }, b, r; j* f. J# i  \
1 ~  ~3 \$ ?- H! CRichard E. Taylor, Physics, 1990$ S3 e/ X% Q0 ]1 P, H
  {, |' p2 q- {3 `

7 K' I  m# M& Z/ I; _. I: m' m- \6 q& d! r2 K9 _; R
Sidney Altman*, Chemistry, 1989- z: M; D0 ]  d+ F2 H
* l$ Z/ V- J# i7 c5 a
4 i. [) [3 D2 H* M" |! a

% @/ Y, K6 @" }9 C) ^" y/ B/ VJohn Polanyi, born in Germany, Chemistry, 1986' @$ l; |' Q: J: J+ i+ n7 ?1 ~
: _# F+ @) m% [, a" }
% }: u8 Z; G. R' N7 j* c. m, Q) N
( i1 u2 p0 K$ [
Henry Taube*, Chemistry, 1983& C* P0 c* t2 v1 C  O- y

6 r, Q- y8 {# Y3 W0 h
$ B& o/ x; ^/ y2 T' C- D, p! f5 [( \, I
David H. Hubel*,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16 W; N" q0 [7 D  j3 g& e  m7 K

4 B+ O6 \1 T$ r  b2 s2 k* N; ^! B+ s0 d4 M  c

  J5 I6 d; M* s3 JSaul Bellow*, Literature, 19763 }+ f% n$ l& H' E
) `- X# f% j2 }' K2 U3 r& U  Q7 ]

) `& a' ]0 D9 E4 J" v
1 x, t6 G0 r* eGerhard Herzberg, born in Germany, Chemistry, 1971
$ [9 m2 B9 I. |3 c2 d; _5 `" e
3 S( ]9 z/ u- v5 C/ B4 B2 h
' k  g& ]  z# p- r1 _; g( e
+ l5 k6 h5 b0 M' B% c3 k8 f4 O4 l4 GCharles B. Huggins*,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66
1 _, u9 |5 k( ]& W9 B. Y4 e) i
0 }) j% }- x/ E$ y6 x
& R' l* ]/ L2 z0 s* [
9 Z% W/ [: H3 QLester B. Pearson, Peace, 1957
' b2 G. Y& |3 W# u& f' i. a9 t; A" o2 M/ C  i
2 s& k+ T% U. @) ^. X- H) E
8 a6 [" b7 K9 v6 O! C# y/ Q
William Giauque*, Chemistry, 1949
4 Q$ Z8 m$ w/ R# o, j8 `
1 ^1 y2 Q) I9 i, Y/ E
3 Q0 n, K& f! @1 F0 F8 y* T5 S3 P. S. G4 r( S3 V: a6 o0 n; \
Frederick G. Banting,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23: _1 G# Q6 a  H: h; h

- s2 `- E$ b) U( K! r1 P1 m$ E5 j0 q9 y  i' B

2 b: j! h6 t( w9 y: d" }, Y$ E# r! oJohn James Rickard Macleod, born in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235 l7 a, T% y* \  g* R4 H- m
/ s& p9 P) \; u. c, H- P

2 \; B8 o5 g) C4 ]6 e( \8 R+ U- v1 C' y% D4 A, _- J- C% K
Ernest Rutherford, born in New Zealand, Chemistry, 19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分钟注册发帖

本版积分规则

重要声明:“百事牛www.BestKnew.com”的信息均由个人用户发布,并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百事牛www.BestKnew.com”及其运营公司对所有留言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由于本网受到“即时上载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

Archiver|小黑屋|百事牛

GMT+8, 2025-10-21 15:17 , Processed in 0.0235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