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完全没有可能使用中国的防疫方法,西方的自由人权高于活着的权力4 ]! u% T: W- j& ]% b! r0 f4 k$ o
: C Z% @" ^3 i
香港《南华早报》7月2日文章,原题:中国的经验表明新冠疫情第二波不一定是灾难4 u: m- S! ~' O: K3 p) K8 G
: Q4 f: b8 Q+ g4 [# _
6月11日,北京一轮与批发市场有关的病例激增突如其来,唤起人们对武汉的痛苦记忆。然而,与我们第一次遭遇病毒不同,这次没有全城封锁。在高风险区以外,生活照旧,目前疫情已得到控制。/ ~0 }" I- A6 L7 w6 f
u7 p9 S8 ]& F) i9 A# l 这提醒我们,新冠肺炎传播无声无息,随时可能再次出现。但好消息是,北京的经验表明,我们可以用一种将破坏性降至最低的方式来驯服第二波疫情。 X$ M1 B8 K, A6 i9 o+ Y& B
f. c# g# b8 _% t 第一个不同是我们的了解和准备水平。最初,我们对新冠病毒知之甚少,也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面对不确定性,全面封锁是避免潜在灾难的唯一办法。现在虽然仍有许多未知数,但我们对这种病毒如何传播和影响人们有了更好的了解。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已经发展出一个结构和机制的“免疫系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迅速启动起来。
7 b% Y* @, A$ V# a, g3 K
0 W3 `; C) _- ~ 第二个区别是时间范围发生了变化。早期的封锁是与时间赛跑,赶在医疗系统不堪重负之前,不惜一切代价阻止疫情扩散。现在,我们知道这种病毒已经在世界上传播开来,并且会持续到疫苗到来。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这些新情况改变了疫情管理的方法。拯救生命仍然是首要任务,但我们可以且必须全面思考为抑制病毒而采取的行动。
% o9 W# c9 f5 q! O6 {& o! a' l: ?/ Z7 p: e8 N
过度使用全面封锁只会加大该流行病的经济后果。我们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措施,而应根据风险,有针对性地应对每一个新的聚集性传播。精准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把资源集中在关键领域,为接下来的鏖战积蓄力量。
! J7 z) n% Z* |6 A. C, [- N; {; F% s& r2 _
至于精准的方法是什么样的,北京的应对指出了两个关键要素。第一是数据。数据可以实现更精细的方法。北京在一周内检测了近230万人,并通过短信通知有风险的市民。全市300多个街道乡镇都按风险级别进行了分类。在城市的其他地方,只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生活和生意就可以继续进行。0 p+ ?' e3 F( l. }" b& Y7 A! \8 _
* e' t; [2 v7 ~8 u( h; N
迅捷的社会响应机制是精准反应的第二个要素。政府、私营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合作收集、发布数据并采取行动。基层团队对个别的社区、建筑物和组织采取了相关措施。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证实,通过有效的检测和跟踪系统,工时损失可减少50%。
& c1 L' E Q, F. A3 J) z9 X/ `$ O! `9 ]* G* s2 k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全球抗击疫情需要更聪明、更注重协作。在这场与新冠病毒的马拉松比赛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冲过终点线。(陈俊安译)
/ t `- E3 U4 j% S$ S# N9 b, D+ B! v t1 K%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