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流行病只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偶发的异常情况,它并非历史内在的组成部分(an integral part of history)。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实是认为人类已不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认为人类可以创造出一个独立于大自然生态圈的“人类自治”的生态系统。然而此次新冠疫情说明,他们错了,他们无力进行这样的创造。为了遏制疫情蔓延,我们只能依靠科学,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因此,大规模抗体测试和疫苗的研发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希望人类在未来不像今天这般脆弱,我们就必须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做出永久性的改变(permanent changes in how we live will have to be made)。
5 Z- O8 t; Y/ S( P" y' V) B' l0 l. }2 x
3 I4 B/ y# q9 L. b5 Y8 w
7 Z8 z& O+ }) s, U- {: Y) e: f9 [/ e& Z# d) w& t/ ]. H2 W
- J2 ^6 L& `8 p0 X
/ c6 N* \" E- j0 Q3 j0 r/ J
" v3 R! a5 Z |6 s) @" ?
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被彻底改变了,无力感已遍布世界每个角落。被撼动的不仅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地位也已根基不稳。新冠病毒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将是怎样的图景:野猪在意大利北部的城镇游荡,而在泰国著名的猴城华富里,无人喂养的猴群开始了在街上打群架的生活。往日的市井烟火气息被病毒一扫而空,无人区特有的美妙气氛已在众多城市出现,残酷的生存斗争正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演着。+ M$ b- v% z; A0 }: }
+ Z9 b4 @# A- @* U! s; H- K
6 l1 E5 R" H2 R. q K4 J1 y* q6 N, ?) e% S2 A
9 b: Z9 R% b. k( @; B9 d
/ s5 H- ]. v2 _- ?$ b: o0 E/ C; e
/ X; ~' s* @# {4 I正如许多评论家所指出的,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J.G.Ballard,1930年在中国上海出生,珍珠港事件后,被日军羁押在上海龙华集中营。1946年,他和父母返回英国。巴拉德在剑桥修读医学两年,接着做过广告拟稿员和搬运工人,后来参加英国皇家空军。巴拉德是英国60年代新浪潮派科幻小说代表作家,有“科幻小说之王”的美誉。他出版长篇小说20余部,是当代英国公认最杰出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赤裸的午餐》等——观察者网注)小说中所描绘的末日灾难之后的未来场景如今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现实。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搞清楚这个“末日灾难”到底为我们揭示了哪些道理。在巴拉德看来,人类社会不过是随时可能被推翻的舞台布景,当我们走出剧院,当这个舞台布景不复存在,那些表面上看起来牢牢根植于人类本性的行为规范就可能突然消失不见。20世纪40年代,巴拉德在上海的集中营里度过了自己童年,然而他人生中最恐怖的经历并不是集中营里的生活,那里的人们意志坚定、态度和蔼,机敏而又爱冒险的小巴拉德很享受那段集中营里的童年时光。他曾亲口告诉我,他人生中最恐怖的经历反而是当战争接近尾声、集中营即将解散的那一刻,他目睹了人们的无端残忍以及人性中最自私冷酷的一面。* N+ w2 G. g9 E( [
1 ~" P$ W, g( P7 K2 e C
8 p. l2 g( O+ ?% x* W5 ~( T8 @: Q& g2 N3 x
: B+ Y3 W- p3 f! L( `# ]- F& r7 L# k0 S: ~: |9 m
( F; U/ r; m. k: p) }& {( O
, O9 o/ W7 U" J然而在巴拉德看来,这些都算不上什么世界末日——那些通常被描述为世界末日的事件其实往往是历史进程中很正常的一部分。那些事件的确给许多人留下了持久的精神创伤,然而人类这一物种是如此强健、如此具有可塑性,根本不会被那些小波折完全打倒。即便和以前有所不同,生活还是会继续过下去。那些把此类小波折称为“巴拉德时刻”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人类在巴拉德笔下的极端状况里是如何尽力适应新情况甚至找寻生活乐趣的。, y& l7 |* ~" l/ d4 x
/ K+ L( v6 t; ?
. c( p1 Q5 v/ N2 y/ Z, @* v* R( l
+ o$ `: N, e. T) [9 o x* ]2 Q
" n+ x9 Y; r7 l$ ~3 y- D/ O" |# v9 Z* x( S
5 k4 s# G* j; W# @0 V' W, A: W- N7 s
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应对目前的极端状况。依靠技术,物理空间的人际互动可以被转移到网络空间中去。办公室、中小学、大学、医院门诊以及其他一些工作场景可能会发生永久性改变。在疫情期间建立的虚拟社区已经让人们比过去实现了更好的互相了解。今后随着此次大流行病逐渐得到控制,人们将举办庆祝活动,至于新冠病毒的威胁何时能够完全消除,人们目前还无法给出明确答案。# s6 G) C" v7 l2 m: \. ~
0 a* O! K( k9 F$ t: E9 h& K
+ \: W; A; K ?+ \4 @6 c# M0 i
: q; r* `3 F! g" }2 v: [6 f: \: H
8 d! p/ a. o }& Q! [& Q/ h- L9 |* c+ J9 ^7 X
+ C) `( ~* B0 c% G
; r( T, M$ }: Y3 _/ y. w此外,许多人可能转移到像“第二人生”(Second Life)那样的在线环境,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见面、做交易,甚至可以用自己选择的“身体”在自己选择的“世界”里与别人进行互动。其他方面的变化可能会让一些道德洁癖者感到略微不适。网络色情产业将会迎来一波爆炸式增长,相当多的网络约会甚至可能会有色情服务的内容,不过即便是线下见面,此类现象也从未杜绝。增强现实(AR)技术可被用来模拟这种网络约会过程中的人际接触,虚拟空间的此类现象可能很快就会成为常态。这是否可以被视为迈向美好生活的一步呢?这个问题也许没那么重要。网络空间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存在,而基础设施很可能在战争或自然灾害中遭到破坏。互联网让我们得以避免历史上瘟疫流行曾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那种信息闭塞感,不过网络还是无法让人们彻底摆脱肉身的束缚,也无法让人们避免技术进步给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 l$ ]' [( Y% a
. [( `; g( r0 `: ?
; X! J5 I4 M5 J" e3 ?! W
4 X4 ^# v; S' }1 Z
( m: N' l1 G1 @( ?5 v. E* g0 Y( z# [; m! E
% H& d4 F* n/ |( p9 _* D
8 z& G1 Q2 \; ~! `+ ]2 I5 V病毒不但告诉我们人类进步的道路不是简单一路向前的(这一点甚至连那些进步派人士都意识到了),而且它还告诉我们进步可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下面我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无数人因此摆脱了贫困,然而这一成就眼下正受到威胁。可以说,如今正在进行的去全球化其原因正是全球化本身(globalisation begat the de-globalisation that is now under way)。4 o( ~& |8 G9 k% \; a
$ ^% g7 ^2 w1 W# x# n
7 H! S1 L6 e/ W
8 C7 [! t& k. n5 H9 B F, w
# d; W1 [9 `! J/ D" Q* a9 E
( X; M- i- R8 |2 o. W' t2 A0 ^6 o& r% h$ t+ ]4 j5 Z9 _& Y
& `. Y" @0 J3 U. I- d$ d随着对“生活水平总是会不断提高”的心理预期不断下调,权威和合法性的其他来源(other sources of authority and legitimacy)正浮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无论是自由主义者还是社会主义者,持进步派思想的人都很讨厌过于强烈的国家认同感(the progressive mind detests national identity with passionate intensity)。在这方面,已经有大量史实向我们证明这种过于强烈的国家认同往往会遭到滥用。然而在另一方面,民族国家(the nation state)正日益成为人类大规模行动背后最强大的驱动力。尤其是在应对当前新冠疫情的时候,我们需要做出一种并非以全人类的福祉为目标的集体性努力(a collective effort that will not be mobilised for the sake of universal humanity)。
8 @" _, S& R4 z2 X' U
' G {5 f' Q q# u: r" ?2 {! e, I8 Q8 |$ R3 u7 r5 ~
$ ]" w! d8 T' w* c1 {4 x9 w% z* k) k- d7 N
3 L! M1 [' y2 L
- W- z) P! O$ R2 L9 M
# p0 m9 @1 D+ `- o& Q3 i8 y& @
与经济增长一样,利他主义也有其局限。在危机最严重的情况没有结束之前,无私奉献的事例会不断涌现。在英国,已经有超过50万名志愿者应征报名,他们将加入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助其一臂之力。然而仅仅依靠人类的同情心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是不明智的。在这个世界上,对陌生人的善意是很宝贵的东西,它的配给必须是定量的。5 i3 Q9 z* o7 t
' Y+ ^6 r4 }) A2 D0 @4 l9 W4 \* s5 A- ~/ T4 T
& ^/ c# W$ Y% q' Q. ^' ~- W% P& j
n* T1 l3 w: P# r' i5 `) @/ {3 ~& E( D Q" H% F) y
" _& _& l& L- N! Z1 a8 Y/ c( h! U# O# L
这就是与新自由主义国家不同的能够照顾好老百姓的保护主义国家(the protective state)该出场的时候了。从本质上来说,英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霍布斯主义(霍布斯主张主权在君,并认为主权者的权力也不受法律的限制,且不受他自己制定的法律的限制。与孟德斯鸠等人的分权主张不同,霍布斯认为构成主权的各项权力都是统一不可分的,他反对分权的主张,认为主权如果由几个机构分掌,就会使国家机能失调——观察者网注)国家。维护国家和平、打造强大的政府一直在英国政治中具有压倒一切的地位。与此同时,我们这个霍布斯主义国家却是以协商一致为基础的,在国家陷入危机时尤其如此。与政府干预所导致的个人自由被剥夺相比,避免自己落入险境显然更加重要。& x) `# `' ?. p, W+ R3 o+ b
4 O$ B9 Z. B8 K3 A/ ]6 T- F" u# \1 f
- w e+ n+ W* R! S
( S' O: I# [, e+ k1 I- F0 W
, s; }; j0 |; w' T0 q Z v7 t" s8 m6 |' _3 N
- c6 `) w: a% u1 m% p& g$ }; h; {( e8 c
“当新冠疫情达到顶峰时人们想要多少自由”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人们对带有社会主义特征的强制性团结友爱毫无兴趣,不过为了能够更好地确保自己的健康,他们可能很愿意接受手机定位技术以便对病毒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实施追踪。为了走出此次新冠危机,我们需要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国家干预措施,而且这种干预应该具有高度的创新性。我们的政府必须在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方面投入更多资金。尽管政府的力量不会一直扩张,但其影响将变得无处不在。按照旧世界的标准来说,这种影响甚至会表现出一定的侵犯性。在可预见的未来,后自由主义政府将成为常态(post-liberal government will be the norm)。
% {, Y) P0 B3 l8 S) r `) E
* c$ F: m2 j, h4 R' E p* @
- |' P# n F, X, `% X s3 Y. z
. B. |. z0 P8 R. I7 j% d- Q! c* p8 [2 ~' m# }
: D9 w k+ s% S3 T; a# S3 N
4 p8 Y& I6 Q, {! N, W2 r& ~' k, l4 ?8 j1 d3 y" V
只有认识到自由社会的脆弱性,自由社会里人们最基本的价值观才能得到维护。除了公平之外,这种价值观还包括个人自由,而个人自由除了本身令人感到愉悦之外也能够对政府构成必要的制约。然而那些相信个人自由是人性最深处需求的人其实对心理学一无所知——他们尤其对自己的心理一无所知。实际上,对几乎每一个人来说,安全感和归属感与自由同样重要,通常来说甚至更加重要(security and belonging are as important,often more so)。而自由主义观点其实对这一真理做出了系统性的否定。/ f1 s) u+ z+ x0 ?0 v& O
3 C7 L+ H- i9 G8 R& T% o
, U+ p0 S. V/ Q$ t0 K- g7 h' v1 T1 e& i7 a$ T9 n4 l( O; I
7 P8 G7 M: _& A$ ]
" W! d: D) U/ b7 J: v# G
; {/ a6 v0 c( X7 \0 m- Z
% q5 H8 E5 S0 ^' c* r疫情期间进行自我隔离的一大好处在于,我们可以借机对许多问题重新展开思考。梳理头脑中纷乱的思绪,想一想我们该如何在一个已然发生重大变化的世界上继续生活,这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对于我们这些没有身处“战疫”一线的人们来说,能够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 Y7 a2 ?4 F1 x1 Q \" F% d0 _( {" c" k- Z2 y7 _! s
) k4 R& t, n6 f5 G
. `. c) _, u) W' z
8 Q4 v1 X* x' [; u& M
, v4 Y& O1 E7 E& S; D& s
5 x7 v) B, i8 J# S! K+ A4 s [1 ` E) W+ W+ c- F5 ]! w
(观察者网马力译自2020年4月1日英国NewStatesman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