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提前做准备了,白眼狼是永远都喂不饱的,更何况吃里扒外的白眼狼' Z2 l, B; F; I5 H. Q! J6 R" b+ V
; @0 }; G% N, }0 U* |6 I大陆宣布2020年起陆生赴台暂停,原本在台湾就读的陆生可以依个人选择继续学业。自2011年起大陆学生可申请台湾高校后,陆生赴台读大学的人数曾经一度创下高峰,成为两岸互联网上的热门讨论,更有陆生在台湾参与学生会主席选拔、出书。
* z* X+ K' f8 s
) E- h5 t! i' C2012年大陆作者韩寒写下轰动两岸的“太平洋的风”赞美台湾人情,2015年大陆高中生赴台湾高校就读学士学位的达到1,967人的高峰。2019年,这个数字剩下702人。
m# n) I( Q0 l8 u# `7 A1 J; u* R7 r, ^7 l
大陆学生赴台意愿在降低,这个从2016之后说到现在,近两年申请上台湾高校的陆生有些笑称,自己可能是“末代陆生”,未料没过多久成为现实。近两三年大陆互联网对于“去台湾唸书”大多只剩下一句──为什么要去?: y4 |: k- A4 Y* K$ u, k' Y4 t
- ]- d6 V" N' `$ R6 I
3 W: a) V! H# f( Q( Z/ D& q O什么样的人去台湾唸书?为什么要去?
) S) P$ U7 @6 ?; b
4 N) J8 `1 L8 e先看台湾负责招收陆生的“陆生联招会”给出的数据。2011年首届赴台陆生(学士学位)的有724人,而后2013年上升到1,209人,2014年1,760人、到2015年的1,967人是高峰。2016年是1,657人,2017年降到1,000人以下,2019年降到702人。1 s# M% D; Q# e9 l. E; Y- Z4 c
: v, G* K5 _ P; n! x& o `但是赴台湾高校就读硕士、博士学位者是增加的。以硕士学位为例,2014年陆生在台读硕士者是595人,2015到2017都稳定在700至800人,到2018年为911人,2019年更升到984人。+ X3 k1 @' _) Y. x2 q
6 C6 p+ x$ [4 b硕士学位中自然有一部分是在台湾读本科的陆生直升的,另一部分则是有大陆本科文凭为保证(至少往后回大陆找工作并不发愁),出于进修顺带看看台湾的心态。加上台湾好的高校学士学位开放给陆生的名额不多,过去许多陆生是申请上名额多的台湾私立高校,而硕士、博士相对更多地能读到好的台湾高校,且费用划算。3 n$ q, y+ p/ c! y4 V
9 a; ^5 M/ @ |从媒体报道可以发现,过去一些申请到台湾就读学士学位的陆生有着不错的高考成绩,可以申请不错的大陆院校。“小时候看台湾偶像剧的情怀”是一些陆生给的答案。1 ?$ G. y. D3 |% C
% B& H0 g% l* Y) T! w. P3 g过去大陆论坛上太多文章在解释,要不要去台湾、应不应去台湾、费用和政策如何──这些如今都走入历史。面对这样的局面,一名大四陆生简单表示“意料之中,感情上又难过”,“幸好当初也没有打算在台湾读硕士,现在能毕业就好,毕业之后就出国了。”
) d) _! _ {. Z% _/ P' [; ~1 {) K
4 V/ e. E# Q- s# \“陆生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9 C6 g6 o6 @" j0 X0 H& ?! B* q
3 s' Q J' v! T0 R u$ K: t; k2012年,第一届来台陆生蔡博艺出版《我在台湾,我正青春》;2013年时在台湾就读研究生的刘二囍完成徒步环岛台湾,并在台湾出版著作;同是第一届来台陆生的余泽霖,屡次以陆生身分在台湾及西方媒体上发表看法,呼吁台湾重视陆生健保议题等。; m- }! {8 {2 ~* ]7 K
$ M5 G! j. E5 o& A8 }
陆生,在台湾曾经非常活跃,甚至肩负起“两岸桥梁”之使命。如今新一代陆生大多谨慎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两岸对立下陆生越发小心,饶是如此,陆生出来争取权益的事情在近年仍不断发生,只是所能引起的关注不如过去。1 `( P q* ?; B c, w2 U
6 q; {+ a g) Q, Q& t2 O& O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台湾暂停所有大陆人士(包含陆生)返台,一些陆生与台湾教育部开始一场争取受教权益的“战争”。三月底,《纽约时报》中文网刊登了“无法返台的陆生如何点燃疫情中的两岸争端”一文,写下了疫情下陆生的无奈──大陆网民直言“谁让你去台湾读书”,台湾网民则希望“中国人滚回去”。7 A; o& @! [6 y+ c' v* Y
) S; m3 J9 j1 J' j该名陆生对《纽约时报》表示,这超出了疫情,这是政治。
6 {9 J7 k" d; U8 U: P) F' z! p1 ^4 J$ y- Y: o2 ^
5 F% |# v6 |3 X( E' h/ D, ^“陆生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这类说法在脸书上的陆生社群中不少见。台湾政府曾以“陆生来台没减少”捍卫自己的两岸政策,“陆生共谍案”也让一些陆生害怕自己与“保密防谍”这种词扯到一起。这些被搬来搬去的“砖头们”在今日正式成为历史,陆生脸书留言中有不舍、也有太多“果真如此”之叹。% H0 m* r! D1 l. y$ [% l/ E( n) O
0 Z B+ u* S) \, r: ~9 S. l
两岸关系和缓后自然陆生赴台有望重啟──只是在当下,少有人能相信未来(至少四年內)两岸能和缓。, G: i0 e& K0 _% v" J% r" r) q
+ A/ ~5 P0 E* e1 f“以前看台湾偶像剧”的情怀在大陆更年轻一代人之间,也几乎消失殆尽。! ^+ J' B) }% a: ?9 S
|; j8 k# [! _2 U
陆生禁止赴台只会是第一步。后续台湾会面对的,就是六月的两岸经济合作协议(ECFA)是否续签议题。台湾政府近日狂呛WHO,与美国几乎同一口径,中国则是协同一些联合国成员捍卫WHO,对立之势已然形成。台湾因中美之争逐步被推(或自愿)来到前方,也将成为中美之间万一有冲突、首当其冲的受影响者。
+ l8 m* j; U: V$ F$ {# O7 `+ {' ]% X3 e; ~8 y
“地动山摇”一词过去常提到,但因没有什么真正的改变发生,在两岸之间也给予人“说得严厉,但马照跑舞照跳”之感,过去减少陆客赴台是警告,全面暂停陆生赴台,是两岸冷冻真正代表的实质意义,ECFA的是否续签也让人怀疑──当然,这在台湾当前舆论中,也只会是“跟我何干”的评论。0 X# T1 b, t7 l$ ?
4 ~; A" o2 Z8 V# s6 Z然而,这很可能只是两岸真正进入对立时期的一个前菜而已。
, X+ U2 ^# q0 y' `; @* M/ Z# w; M7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