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开动印钞机就能解决一切问题,那美国哪还有必要在其他方面花更多努力以取得成就?- s( @- ^3 O4 P: L
7 u9 ?; [0 m& _9 W0 o( H5 M0 D
十大可怕的趋势将彻底统治美国国家的生活,直至不可避免的总清算之日到来。: e% w# w( Q$ k9 K& v
' S k# b$ p! K! [1. 凯恩斯主义央行彻底破产。
1 f; D$ s# @2 U. O& T- B& c
/ S! W: z* j6 Y4 {2 z2. 金融资产价格三十年恶性膨胀造成的万物泡沫破灭,上演旷日持久、痛苦不堪的反转。
2 F; U- ?2 w& {/ i3 b9 e% _4 \8 M( [% w7 t
3. 美国财政账户聚爆。6 c& ^( p9 p# q
1 v' ?/ J) ?; P5 b/ k+ b( }4. 央行针对储蓄者、靠固定收益维生的退休者,以及现金持有者的战争不断升级。
( Z8 P& ~* B; r/ F- l2 z7 B5 {, D& l1 H H9 R3 f! P0 G
5. 举债换增长模式将走到拐点,最终窒息而死。
& Z- b9 j$ E c$ d0 o( _( F" z# ]! {7 Z E( c
6. 联储的庞氏骗局难以为继,惊人的全球性经济逆风来袭。# c/ z' { K/ [
- _9 p0 \. X k1 C' j, _) F7. 史无前例的党争总爆发,让华盛顿彻底机能紊乱,危及美国宪政的根基。
) _$ w: U! C5 w$ U% D
2 B2 d: H) s; n: P$ p8. 好勇斗狠的华盛顿帝国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在全球各处遭到挫败,不得不收缩。3 R! l7 Z* s* ^, L8 h; ?3 D2 t
4 M+ B$ A' R0 k5 @9. 婴儿潮世代退休海啸爆发,导致福利开支激增,不同世代人群之间爆发前所未有的矛盾。4 A& E$ P3 e& f+ Y8 i7 M
10. 经济增长乏力,财富蛋糕不够分配,阶级斗争爆发,围绕财富重新分配的政治斗争展开。# ]$ p6 l1 |- p+ `; M
) q6 h0 t9 E' J这些可怕的描述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2 F0 o6 t+ i+ x( g
$ C& v' j( t Q- v, f G所有这一切灾难背后,根源其实都是同一个。
% J% |, j. t; E1 M2 w
4 Z3 D3 L. a' ]$ ]0 r具体而言,就是过去三十年——从1987年10月格林斯潘救援华尔街*徒,凯恩斯主义央行理念在全球范围像病毒一样传播开始,这三十年的标志就是债务大爆炸、投机和金融化大行其道。. \6 [# H' ]" I4 n% Q |" F* b
" B# P# j& V3 T美国当下高达75万亿美元的公私合计债务就是最明显的症状之一。% ]. `: L2 U& r" ^6 _
: d" h0 |% L: S* h
全球层面,等待偿还的总债务规模为255万亿美元,相当于85万亿美元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倍。这些债务现在已经构成了持续增长、繁荣和金融稳定的重大障碍,史上仅见。8 I3 t! c6 Z. _( ^
3 z* C# ?5 l. m7 L3 o+ K
更加重要的是,这个庞大的数字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并不是因为所有人一瞬间全部丧失了常识,变成了举债和金融投机的瘾君子。
g5 l# }# Z7 l' N3 F* i8 j! u8 f5 u- G8 L
相反,事实是,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地方,人们其实是被国家机构,尤其是央行误导着、引诱着、逼迫着,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自己给自己一点一点挖好了这个巨大的债务坟墓。
5 a2 A) j. S* v% `3 A4 Y) S1 A, ?% N. y! ~0 f) H: ~" G) ]
行骗的工具就是扭曲的利率,人为充高的资产价格,以及一种古老的,似是而非的理论——以债务支撑的“刺激”可以创造出持久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 p" @0 O e5 z. j0 P
9 R4 _) y& k% T3 F1 j% t胡说八道!- P+ m, d$ l( C/ A
9 _7 g+ w1 V0 h+ A6 e& m靠着疯狂举债,确实可以短期内吹气球一样吹起国内生产总值,但这本质上是因为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它本质上是将经济看作一种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的持续流动,却没有考虑到资产负债表,以及那些债务长期下来的累积成本。
+ _" `3 H$ f6 ~# S! F' C9 b% z# q- v# [. V! ]
自从格林斯潘1987年10月建立了全新的货币政策规划系统以来,这种对资产负债表及其系统性缺陷的凯恩斯式选择性失明正在造成越来越严重的间接后果。
# i$ H6 a9 B1 |% d
' {/ l+ A6 m* q4 Y6 a7 k, q比如说,债券价格被央行系统性地严重篡改了,这就人为造成了强大的举债动机,而且让债务人受到了误导,严重低估了长期后果。! v j2 _# @9 T# R" `
: z/ H6 O" h3 \- X# v* y) {. c
说美国家庭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存在巨大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在于,他们借钱不是为了购买各种生产性的,有能力逐渐以自身产出补足成本的资产。恰恰相反,所有新增的债务都是为了让当下的生活更加奢侈,本质上是寅吃卯粮。6 h/ ?7 V; W' z6 s% e7 V/ w
6 h8 H& j( h9 L1 T2 ~2 R
当利率遭到严重抑制,私营部门的企业也难以逃脱其破坏力。这是因为基准债券(比如美国十年期国债)实际上扮演了整个金融系统定调者的角色。
& x3 L1 t) h, z* I! J$ [7 ^) @) W% U) s+ a2 `+ b
当这一基准利率受到人为的强力压制,资产价格就会成比例地上涨,企业股票的市盈率就会成比例地扩张——廉价债务和高企的股价并存,这正是凯恩斯主义央行政策最可怕的产品之一。) W) I& P) @2 y) j/ D
& x2 _8 T' Q9 G4 l$ d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管理层也就有了充分的动机以低于合理水平的成本举债,将所得投入股票回购,这样就可以人为拉高每股盈利,让他们自己握有的股票和期权升值。
& ^/ q! U* W1 C- t H/ c! [
: e* m( w7 _9 L0 j$ G' ~同理,廉价债务也会让并购市场受到严重扭曲。收购别的企业看上去越来越“有吸引力”,这并非是因为交易有企业前途,能够带来可持续的协同效应,而只是因为举债收购的成本实在太低了。
+ D, ?/ i/ d1 c* U
) X3 V# ] O1 w' q! O" m! T更加不必说,这种金融工程操作也必然会导致金融财富的再分配。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40%的股票,最富有的10%家庭拥有85%的股票,自从格林斯潘在1980年代晚期拉开当代凯恩斯主义央行时代大幕以来,他们的财富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6park.com
& m2 _+ N1 n4 M1 o) Q; ^& P+ z# n
: h# }9 ^8 r0 L) J# M到了最后,这种不顾一切、愈演愈烈的金融抑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的十年当中——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系统已经几乎无法在全国产出和就业机会等方面取得任何进步。# u4 F6 F: @: d) S9 b
, j3 f. o1 y" p8 b9 A" i
比如,目前的制造业产出水平较之危机前的2007年11月依然低2%,总工业产出在过去12年时间里一共才提升了4%。 2 h5 h" D" s$ T5 B* N
2 M! H+ G1 z5 H% G3 C- K甚至在华尔街那里,金融资产价格的不断膨胀,其实也不能带来真正的可持续财富,因为这膨胀主要是以市盈率扩张,而非盈利增长为基础的。
; u0 o/ T4 F0 ^+ \5 p8 x- \* v3 I7 h8 R7 D) j h( k: Y
比如,31年前的1989年初,标普500指数是295点,大约相当于那时25美元每股盈利的12倍左右。
' q$ M- R5 A- c2 G6 v0 ?- u
* Q8 a& c( u6 t' B4 s, c J如果市盈率保持不变,那么标普500指数现在的点位其实应该只有不到1600点,但事实是,2019年底,指数已经涨到了3240点.
7 ?+ Q+ T8 T0 q0 \" q- G( z
. ?6 K; \1 I/ S# M6 {换言之,1989年至今,标普500指数的进账当中有56%都是来自于市盈率扩张,而非盈利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美国真实经济的写照,这三十年来,其增长速度正在不断减缓,渐渐趋近于无。( Y B2 T* \+ k5 F4 p
. c( V4 M) m4 l5 o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从真实经济视角来看,当前的市盈率理当收缩,而不是冲到让人瞠目结舌的高点。
0 C/ b3 P, \- b5 \3 U) u, b" B* |
) o* e2 J6 H' ? Q5 t. f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凯恩斯主义央行银行家们本人,最终也成为了他们自己构建的“劣币”体制的人质。
( |. q$ T. J* s Q
% \3 O% Z. |) ] F' b5 ]他们亲手培育起了这些巨大而惊人的泡沫,而现在,他们最大的恐惧就是这泡沫破掉,再上演一波类似于2000年到2002年,或者2008年到2009年那样的崩盘。
& ~' S+ `/ |, I1 C* U& c$ f5 d. s6 K5 r& \; m: [9 O7 N% A' m. U+ q
如果那样的情况发生,必然就会导致企业界上演新一轮绝望的重组、裁员和资产清算,让美国经济再经历一波衰退。0 K7 y+ U8 L" o! a2 b" V
& Q2 k; z4 e: Q o2 j9 Y; P: \& P5 q
面对这种可能性,联储并没有痛改前非,而是变本加厉,这也就为未来更严重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 l4 R7 j) O, f" d8 M* I6 ~% l) ^0 L1 O/ a: P
在已经将金融资产价格扭曲、篡改和充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之后,联储已经没有勇气再去缩减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他们不断犹豫和拖延,事实上也就戳破了伯南克当初的谎言——他曾经信誓旦旦地宣称,当金融危机的非常规环境结束之后,他们就会卖掉量化宽松当中买来的国债和抵押债券,让资产负债表回到危机之前的面目。8 p& g/ g) ~ h% F
) O( Q! I: z+ h5 a3 j2 K0 @3 v& r他们并没有做到。在好不容易缩减了15%之后,到2019年8月,面对来自白宫的猛烈攻击,以及华尔街的巨大压力,联储事实上已经不得不俯首称臣,放弃这种尝试了。* Y+ O4 Y; Y+ d! p' ]2 p- H* w# i
' W( l2 |9 i& j$ p1 `. V这也标志着他们残存的最后一点良知和理智也被彻底抹去了。较之去年8月28日3.76万亿美元的低点,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现在已经膨胀了4060亿美元。如果将这一速度予以年化,则将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1.1万亿美元。
9 N# t8 ]: a' _. _: O2 S1 k. K9 X1 N, i8 o0 r4 g( H
这简直是给印钞机注射了类固醇。其实,去年9月的回购市场危机就是一个明确的早期警报,显示三十年金融泡沫时代已经走到了尾声。
+ O' q! q) a) Y! x$ i* O: d" F
4 x$ \2 J" s* p7 z+ X可是,联储依然执迷不悟,继续沉迷于他们的利率操控游戏,实质上是在给现在已经接近失控的局面火上浇油。2 l# ~9 w' d u4 |" L
8 O, v/ b. e1 _8 D( S0 `
于是,他们也就铺好了通往“动荡的20年代”的道路,为前述那些可怕趋势的登场和崛起打开了大门。
0 M4 c4 w+ s: c) O# V& a" p z6 H- g5 U1 l7 E' r' C3 p0 w' h5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