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1分钟注册发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世界各地] 匪夷所思,远在南美的秘鲁为什么有这么多华人

[复制链接]
故事夜男人 发表于 2019-6-29 12: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是一个拥有3200万人口的国家。秘鲁的华人之多,在南美洲位于首位。根据世界人口大全给出的数据,秘鲁的华人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约3200万)的1%,也就是有32万之众,如果把有中国血统的“土生”包括在内,秘鲁的华人总量将不低于总数的1/10,大约300万人。4 r- @4 W8 b2 X9 a. c# j0 a7 V. z" [6 w
( ]0 b3 z- f! p( {$ l
如果再细致的去查一查秘鲁华人的户口,则会发现他们大多数都“混得很好”:绝大多数的秘鲁华人都居住在城市中,其中首都利马的华人最多,在经济不发达的中东部山区,却很难看见华人面孔。
6 v* N8 ]( r" z6 k4 A4 G  B* ?3 S  y# j) o
为什么秘鲁的华人数量如此之多,并且还能活跃于秘鲁的中上层社会呢?一切还要从二百年前移民到秘鲁的契约华工说起。
; f% g9 Z+ N% D" ?$ k( p& E/ j
: M; ^0 W; V* B( U6 Y: a一、去秘鲁挖鸟粪9 y5 J2 Z1 U; t& g( D: |
( z, [1 ]3 j: l
华人移民秘鲁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期,当时的满清政府在经历过战争后,落后于世界大潮。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百姓们被繁重的赋税压得毫无喘息之力。此外,长达13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给南方各省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曾经傲视诸国的神州大地,变成了鬼蜮世界。
' f1 s( b9 X/ a% I
$ B1 n2 K* b! U面临生存困境的中国人,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台的废除黑奴制度,让一些西方国家急需能够取代黑奴的廉价劳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商人在厦门、澳门和香港等沿海通商口岸开设了卖人行,专门为西方国家输出廉价的华人苦力劳工。* g. a/ p4 n8 S1 |
& Z( Y2 G+ k- t! }' V0 C; b! C
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的南美四国(巴西、秘鲁、阿根廷、委内瑞拉)是华工的主要输入国。其中,秘鲁的华人移民历史和数量可能最为悠久和庞大,在清朝和秘鲁的苦力贸易时期(1847年-1875年),大约有12万广东、福建籍的契约华工从澳门、香港、厦门等地输入秘鲁,从事苦力劳动% f; i5 b; o. {7 {- b0 ^7 ^

- f' Q' {+ I; q4 _% @' f7 h! R
9 m/ N+ {; [; K; D! _% M3 I; q秘鲁与中国的直线距离有一万七千多公里,在交通不发达的19世纪,为什么秘鲁要不远万里从中国输入华工呢?这就要从秘鲁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起。$ m: p, r, B& C5 Q2 I

, g/ z7 ^, F' O7 y7 m1821年,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秘鲁宣布独立,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秘鲁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是,当时国土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的秘鲁,人口却不足200万。因此,秘鲁国会通过一项移民法案,该法案的主要目的是吸引移民来秘鲁发展农业,通俗点讲是来秘鲁“挖鸟粪”。
3 y. W# g+ @7 O( k) X! x# B
% M4 c: ^( S5 h0 ~8 K0 X7 _, P; {$ C' O6 a
秘鲁的地形复杂,海岸线漫长,国土自东向西依次为热带雨林、热带沙漠、高原气候。温暖的沿海地区,不仅渔产丰富,海鸟数量也相当多。秘鲁众多的小岛成了海鸟们的“卫生间”,恰巧沿海地区的降水量极少,时间久了,岛上就堆积了大量鸟粪。在没有化肥的种植园时期,鸟粪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肥料,秘鲁丰富的鸟粪成为一种抢手的“资源”
0 E  m; z( j9 `8 q. F4 D
$ a1 h+ T* z" F/ ?1 Z
, r5 h8 v9 i3 L但是,由于废止黑奴的法令使得黑奴数量不足;独立后秘鲁的印第安人也开始实行小农经济,土著劳动力的数量骤减;并且,秘鲁的政局一直很动荡,欧洲移民望而止步。所以,当时的秘鲁劳动力极其匮乏,找谁来“挖鸟粪”成了难题。最后,秘鲁的庄园主、政客和商人商量出一个“好办法”:从清朝买劳动力。+ M% I2 m0 i; K9 Q, [

! C6 o7 l& n' N; J& S3 ^2 s1 e二、秘鲁华人的奋斗史* k' u$ u' G( ^, R
% d: ?! \& r$ C; c1 S
华人向秘鲁移民共有两个高峰期:1849—1874年的“契约劳工”时期,移民量约10万;1874-1900年的“自由劳工”时期,移民量约5万。4 M) ]' A: a( ~; Y6 P  c2 H) S; C& U
  I9 n  L/ d) |7 U/ n' v; a
1847年,第一批“契约华工”从澳门出发,在太平洋上航行数月,最终有75人抵达秘鲁。随后,1849-1874年间,大约有10万华工移民至秘鲁,由于船上条件太过恶劣,大约有10%的华工在未抵达前就葬身大海。
) N- k6 _+ p' y1 Y9 |
1 J. n/ K& P5 R6 S这一时期的华人劳工几乎都是被诓骗到秘鲁的,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不识字的农民或者小生意人,他们甚至连秘鲁在哪里都不知道,只是听说去那里可以赚到很多钱。揣着衣锦还乡美梦的劳工,与秘鲁老板签订契约,契约中规定劳工必须为老板工作8年。
/ g4 r- C; V* U- N: Z9 Z. h" ^  t  d2 {7 ]' D* i. D0 L
然而,秘鲁老板总是在合约快到期时强迫华工重新签约,意图将华工变成终身奴隶。
8 q- C. w/ U0 F! w5 a/ o3 l, n6 X9 h9 W! H& j  c# d# O
华人劳工的生活与奴隶别无二致:他们主要从事挖鸟粪、垦荒、采矿修路、建设港口等繁重的工作;待遇奇差,被卖去的华人能从主人那里得到不过是一顶草帽、一条毯子、两件衣服和少量的大米,每周只有1比索报酬;工作环境恶劣,经常要受到监工的鞭打。( e+ S* @( e# \' P$ z2 r

& o# y2 E2 l3 l8 R为了避免华工逃跑,庄园主给他们戴上脚链,很多逃跑未遂者宁愿自杀也不远忍受庄园主的拷打。+ M& B* n3 G: Q8 E7 c. F
% h" b/ q$ t  F2 J2 I+ b: S
( h2 f" u2 F' \% E
19世纪70年代,华工的命运迎来了转折点。饱受磨难的华工奋起反抗、或罢工、或杀死庄园主。劳工代表们也向清政府上书寻求保护,同时国际舆论对华工的同情也给秘鲁政府施加了一定的压力。
% B1 M; m7 v  h2 f1 C
: q6 s3 S( w) s- z在多方干预和协商下,清政府于1874年正式与秘鲁建交,并在同年6月24日签订了《中秘友好通航条约》。从此,在秘鲁的华工结束了苦力阶段,成为自由人。
+ P; e8 G& W! }) }% ]) I
0 c$ K: X2 U( q$ s& ]
9 N6 c! D5 x5 a获得自由后的华工仅有极少部分的人选择回国,根据资料考证,在1909-1929年的20年间,仅有155名华工返回中国。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晚清和民国交替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 L( `- a2 a0 N# r$ F+ n
' \: {3 G! X% P; p8 p" a* ^* z4 s& k) \# ]. s8 r3 m& g

2 }4 P. j& `) v! C所以,大部分华工选择留在秘鲁寻找新的生存机会。他们大多成为小商人,通过经营小餐馆、商铺、杂货店、倒卖中国货等商业活动在秘鲁立足。19世纪末期时,华人开办的商业中心已在秘鲁遍地开花。
) i; L, r2 y8 M7 a0 w. H5 E) c) ]( A: ^" z) O- y
9 a0 |% p2 g0 _+ W4 T0 c! `
0 k$ O0 e  Y* @9 c$ k! B5 H$ U

0 j+ P" z2 V9 J0 e5 u2 n在秘鲁过上“好日子”的华人并没有忘记同乡亲友,由于大部分的华工都来自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所以这些地区的人因为裙带关系,纷纷选择移民秘鲁。在1874-1900年间,大约有5万华人被引渡至秘鲁谋生。当时,利马城卡邦街由于聚集了众多华人,而成为后来知名的秘鲁“唐人街”。
4 R7 q& l  P6 h/ F
: W" H2 Y$ V! m- v% \* f/ B; Q6 ~6 S/ O4 {9 ~
1908-1945年间,因为受到美国排华政策和“二战”的影响,华人向秘鲁移民的进程中断了,根据1940年的数据,秘鲁华人的数量仅有10915人(不包括混血华裔)。二战结束后,秘鲁移民政策放宽,移民秘鲁的华人再次增加。
+ z$ Y3 n( }& V  ^' {  q* H5 i& z% N# J
现在,生活在秘鲁的华人除了少部分是19世纪之前的后裔外,更多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新移民。
" v7 Q# U: q; G0 b  a
1 V1 S/ q) z3 R3 T) J三、有一种骄傲,叫我是秘鲁华人
5 M) q: z2 d1 i- h' b
4 Z$ |' w4 {) O( y" B: o+ H- S5 i随着时间的推移,秘鲁华工从一开始的低层苦力,逐渐被秘鲁社会所接受。这一过程,无疑是两种文明相互了解、融合的过程。为了融进陌生的秘鲁社会,华人移民在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上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 ~* B! W8 T7 A/ I) [7 |/ P- Q
( g# u( P, |, Y! K- H) Z' Q/ R从契约劳工转化为自由人的华人,发挥了中国南方人善于经商传统。从1850年出现在利马市中心的第一条“唐人街”开始,到19世纪末,华人商人已经遍布秘鲁大大小小的城市。广东人爱吃、会吃的天性也在秘鲁发扬光大,“chifa(中国米饭)”就是中华料理在秘鲁的一种变体。, G  [5 |! _; n2 S2 t. d

8 A$ a% x" R: t: l: r* p% D' C就像“左宗棠鸡”占据了美国人的外卖菜单一样,走到哪都要先满足口腹之欲的中国人,把中国美食也带到了万里之外的秘鲁。华人开办的商社、饭馆、杂货店、理发店、中药店,不仅养活了自己,还为秘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U/ K+ ~2 l% v7 ]. C
0 W, L1 ~- |3 h+ w0 g2 U0 u9 A2 c
' f1 b$ x* h# B( f/ i9 L3 V
中国有句古语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形容任何时候都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但是,初到秘鲁的华人第一个失去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秘鲁人为了方便管理华人和发音方便,给这些华人重新取了秘鲁名字。比如,何塞、桑切斯、胡安·阿孔等。
$ {. W. D: `6 I, Z6 Z* f& R4 v+ L: C! K3 R- y! U
但是,大部分的华人还是努力保留了自己的家族姓氏。信奉天主教是华人融入秘鲁的另一种方式。秘鲁人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中国人为了被社会承认和接纳,获得死后的安身之所,大多会选择信仰天主教。
! Y3 `' B! U2 Y
% [  k% g9 t- G: A* y1 _: v' Z% h$ \; S7 Q# {- I+ ]# X
在华工还为获得自由人身份以前,秘鲁吸引华人移民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劳动力,所以华人移民几乎全部是青壮年的男性,女性只有150名。为了解决婚姻问题,早期的华工迫不得已只能与秘鲁的下层人士通婚,比如黑人、印第安人或黑白混血,他们的后代被秘鲁人讽刺为“Injerto(嫁接)”。* w' |( x; @& ?4 W; u  u
& m" `. R' C. i  z
后来,随着华人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上层白人也逐渐与华人通婚,对华裔的称呼也从贬义的“Injerto”变成了“Tusan(土生)”。可以说,异族通婚给华人融入秘鲁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m9 Y8 F2 g' {

; A# U9 e. A: f& I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奋斗,华人已经在秘鲁站稳了脚跟,逾百万的华裔活跃在秘鲁的各个阶层中。他们当中不凡佼佼者:1983年由黄氏家族创办的黄氏超市,现在已成为利马知名的大型连锁超市,营业额占立马零售额的65%;1967-1999年间,共有十余位华裔当选秘鲁议员,维克多·许会·罗哈斯更是担任过1998-1999年度的国会主席;多名华裔运动选手曾在奥运会上为秘鲁摘得金牌。, [5 G) @+ s: v; H) w
- l0 f$ Z( n: l' v

6 s* {% r) \  [; p+ q
% w9 d$ r1 M/ E  i8 a3 H很难想象,一百七十多年前,他们的先辈还是一群默默无名的苦力,被当作低劣人种,经历了惨无人道的欺凌和剥削,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和故土。4 [. V, l1 v3 l1 Q7 Y

4 ~: I1 A" |( W5 J& a9 w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没有失去中国人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民族精神。华裔终以其傲人的个人成就,突出的社会贡献,得到了秘鲁的接纳,也提升了华人在世界人民眼中的社会地位。8 ]4 \/ G0 U* U6 S
9 J( m( K! D* b6 Z% m! T/ \5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iuxuan 发表于 2019-6-30 16: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辛勤劳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分钟注册发帖

本版积分规则

重要声明:“百事牛www.BestKnew.com”的信息均由个人用户发布,并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百事牛www.BestKnew.com”及其运营公司对所有留言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由于本网受到“即时上载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

Archiver|小黑屋|百事牛

GMT+8, 2025-7-4 20:34 , Processed in 0.0242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