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未来图景
: v! y- ^8 X/ M8 W5 L3 W
, t1 H! N8 H) ]在国际上,中国并没有像当时的苏联那样形成自己的排他性的“集团”。旧冷战结束以来,尽管美国开始通过把中国塑造成为其新的“敌人”来强化着其原有的同盟,或者构建新的同盟,但中国仍然没有试图建立自己的同盟。中国数十年来所强调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非西方意识上的同盟,因为这种伙伴关系是针对有关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同盟是专门针对第三国的。
) ^4 O- L6 d b( [$ \7 c- L" d0 T/ z, z( ~; B* h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把中国塑造成其“敌人”的努力并不成功,即使美国的传统盟友如欧盟诸国和亚洲的一些盟国也很难把中国视为“敌人”,因为中国没有对它们构成威胁。不过,中国没有组建同盟并不意味着中国容易被孤立;实际上,恰恰相反,中国经济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和世界的关联和关系。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这个事实意味着中国和世界的关联度。
+ h) |% i! F. }; @4 v8 l/ H
3 T* U7 y; [4 w% P从这些基本面看,人们不难勾勒出中美关系的未来图景。 . H7 v3 S8 K! |% x( V7 l* I0 I1 l
' ` j: Z" K% } r3 z如上所说,贸易战对中美两大国来说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热战则非两国的理性选择,唯一可行的便是技术冷战,或者美国一些人所说的“经济战”。但在两个深度互相依赖的经济体之间进行经济战,除了两败俱伤之外,并不能出现一个明确的赢家。一个孤立的美国打不了“经济战”,就是说,如果美国要和中国进行经济战,美国就同样要结成国际联盟来排斥中国。不过,现实的情况是,美国可以在本土市场以“国家安全”或者“国家利益”的名义来排斥中国,甚至美国的一些同盟因为受美国的压力也可以排斥中国,但美国则没有任何可能把中国挤出世界市场。 ' J: B' s; E6 J w1 ~
( a7 g+ @* @; D5 W o% m+ b3 ^' P5 T4 A. q
, a, A# g( ]- M, \' B! P3 b这里的前提条件就是:中国本身需要继续的开放,甚至更大的开放。而这也是这几年来中国所做的努力。中国不仅承诺更大的开放政策,而且在政策实践层面在加大、加深开放程度。在世界经济层面,中国更是在实行大规模的“走出去”计划,包括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一带一路”倡议。这些都有助于中国和世界的深度融合,而非相反。 . B9 ~% Y9 c, O9 T7 v
5 @: k" o& |. u: m9 L
- o# U0 G9 U: n# i- _% ~& c1 B J. d( P8 G8 Q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和中国的技术冷战对中国来说,既是一个危机也是一个“机会”,即中国的技术创新的机会。正如李约瑟博士在其多卷本《中国科技史》所表明的,在很长历史时间里,中国的技术远远领先西方。西方只是在近几百年里大大超越了中国和其他非西方国家。不过,今天的中国在改革开放数十年之后,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科技知识,中国不仅是最大的技术应用市场,更有成为最大的创新市场的潜力。
5 n! _; W/ G0 ]- m5 B1 V9 l" n2 P: Q; ~0 q; p* V1 O0 F
- B! X ?9 Q0 [% r# T
7 K# l7 y' b: O/ s9 V, m( k9 {: J, h2 t并且,只要继续开放,西方政府也很难完全阻止科技知识的流传。放弃巨大的中国市场更是意味着西方技术发明的成本会大大增加。尽管中国的中产阶层在比例上小于美国,但中产阶层的绝对规模已经赶上甚至超过美国。因为中国市场的巨大消费能力,没有资本乐意放弃中国市场。 # o. d. K8 _ l) [4 P( q. h5 K+ o
& R8 h4 {% F$ M2 G: }) N/ Y* S7 N l- o* U) Z- R0 l9 T( B
+ l3 G* U. [ t8 H! o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加快“走出去”,而美国也很难再次走向“孤立”,因此,两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迎面相撞实为必然。美国既没有能力和办法来改变中国,也没有能力和办法来围堵中国,未来的中美关系可能呈现出“一个世界、两种体系”的局面,即存在着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这两个经济体都具有开放性,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往,而对其他国家而言则是选择问题,一些国家和美国交往多一些,另一些国家和中国交往多一些,更多的国家则是两边都交往,以求得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G! S4 f7 Z& O& Z3 @: P
. O$ W8 z' O1 v$ u, U! t- E
- ^6 z: o w0 d"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