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纽约时报》14日报道,去年一共有30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教授、学术机构负责人以及政府政策研究专家的访美签证被吊销,或进行行政复审,其中包括知名学者。6 Y0 X1 C" O. S5 Z9 H! L, f( A4 y
+ Q8 |2 H; S' |9 s
p& u3 j: i3 j' w% Y. [8 z
! ~/ I4 m( Z1 z4 s& ?3 X# h; f' u. g8 {$ \, ]% \
c. ^+ C) y' T: ?( x, h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 `! n) k C) D, m9 W, i4 e8 g3 I7 g! t% n
这些被阻挠前往美国的人堪称是最了解美国的中国学者群体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大多对美国抱有友好态度,为增进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推动中美关系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阻止他们赴美访问是令整个中国学术界非常不解的事情。
( J3 o" D, J9 k0 J* Y3 q! ~
( l* g! h, t* ]2 o早就传出美方为防止被搞“情报”而收紧中国人赴美签证的消息,一些从事高科技领域研究的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留学生赴美遇到困难。但是这些从事社科研究的人能对美国构成什么“情报威胁”呢?+ a8 S7 M3 L$ t& a8 P& v( _& N
; x# p- Y2 l% T7 S: F, `' B# a唯一可信的解释是,美国的自信的确在迅速断裂、萎缩,华盛顿建立在强大实力基础上把控中美关系的信心严重动摇。为此它生出了难以自控的被威胁感。此外美方精英群体中的对华敌意在上升。不自信加上敌意导致了美处理中国事务一再出现非理性的冲动表现。* R% A* Y5 O+ U1 @0 p, p7 k
0 m: O" M* J6 W美国FBI甚至利用吊销签证来威胁有的中国学者,要求后者与美国调查部门合作。这是赤裸裸的“警察国家”表现。有媒体把相关细节公之于众,这让美国长期标榜的人权和自由形象情何以堪。
2 n4 E# z, m3 x/ z
& L" g/ b2 `. T' y, h& h( j5 Y. D/ S% Z6 e) a7 x
$ n9 K9 u( b& p3 G
当年美国的对华接触政策洋溢着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各领域的全面自信,对接触的犹豫大多出自中国方面。军事交流是个典型例子,每当华盛顿在政治上有出格行为时,北京就会用停止中美军事对话等动作予以回应。另外为防止美方对中国的渗透,极端反华人士也会遇到取得赴华签证的困难。& j' t6 P' K* ^' U! _
1 c9 Q9 V; D/ a% o2 j6 a3 ^5 W现在整体情况正逐渐颠倒过来。中国人赴美因政治和安全方面理由被拒签的情况已经远远超过中方对美方人士的访华拒绝,主动停止中美某项军事交流的一方也更多变成了美国,比如环太军演当初是美国力邀解放军参加的,2018年它取消了邀请,作为对中国南海政策的报复。
1 P) }: n% t9 O4 x7 f
& E$ m( C9 y' i Z J8 U6 F问题在于,美国仍总体上比中国强大得多,它的不自信是否来得太早了点?它对中国的防范表现完全不像一个超级大国在与时俱进的世界里应有的样子。它的做法更像是稍有不安全感就钻进旧时的碉堡里,以想象的安全抵御想象的风险,将客观现实抛至一边。
# b/ m/ J6 d& m$ |6 G' J+ [) M7 F* @$ S4 L3 a& {* Z
看来美国的国家体制使它在处理同中国庞大而复杂的关系时感到吃力,它在将这种关系简单化成自己熟悉的冷战样子,而中美之间的关系又的确不是冷战,因此华盛顿的对华政策出现前所未有的战略性错乱。可以肯定的是,错误的应对方式注定给美国国家利益带来更多损失。
4 @6 G `7 b& v) I: l2 u
: [9 s1 d% o: H" m9 F( n中美有全球最庞大的双边贸易,每周有300多个航班在两国间穿梭。除了大宗货物贸易,好莱坞电影越来越瞄准中国观众,美国的大学希望有更多中国留学生支持它们的繁荣。这样的两个国家如何能够打“新冷战”?需要一场什么规模的历史倒车才能够把今天的中美关系拉回到过去?
9 J. x/ p) U% J
* K; M! a3 q; B, ]; `* V2 \4 q+ I& G8 P' h- E" G4 j, u* Q; k8 G0 L& ]
0 |* z# n% t- @/ a“美国”这个中文译名的含义是“美丽的国家”。然而美国最近一两年的表现越来越难看,它变得多疑、敏感、不讲理,组成它美丽的精神风貌越来越被未输先怯的心理败相所取代。
+ C5 X. {9 M$ Y! D+ v/ t# t" h! Z! p* [. [4 s
我们想对美国人说的是,你们的国家真的没有那么糟糕。也许是美国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总体上太顺利了,无论热战还是冷战大都赢得胜利,因此对竞争的正常承受力几乎流失殆尽。它失去了应有的从容和坦然,开展正当竞争的勇气被用不健康手段避免竞争的愿望覆盖掉了。
: |: \2 S$ V- k: J8 }! K7 J$ P9 [' L" G* ~1 d2 u* `
不管美国变得多么小气,我们诚挚希望中国政府继续保持对外开放、包括对美开放的基本态度。我们相信,开放的心态与多疑的纠结相碰撞,前者一定会带来更多战略上的综合收获。中国就是要开放地大胆前行。
6 V+ w) v ]' R& R+ N4 Z( g6 ?) i" G! u. e
(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标题:美阻挠中国社科学者访问,太小气了)- M) G7 }" U( m9 K! n( F
+ @# |- Y, S( _5 j6 ]7 n
独家访谈:五位学者讲美国“签证封锁”. h1 H# D9 A+ D& L
5 R7 `7 _8 {! D% J! L
遥想中美建交的1979年,两国人员往来仅几千人次,如今每天有超过1.4万人乘坐航班往返于太平洋两岸。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但《纽约时报》14日披露30名中国学者赴美签证被吊销或遭行政复议,震惊了很多人。据说这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发起的反情报行动的一部分,而这些学者多为推动中美交流的知名社会科学及中美关系专家。问题是,没有人拿出所谓进行情报搜集的证据,外界看到的只是美国“呯”的一声关上了门。《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5位签证被吊销或遭FBI约谈的中国学者,听他们讲述个人遭遇及对中美关系的认知。
( b; C% s1 O7 v/ i1 V0 A; T8 q0 I* Q/ F1 m
6 x- ^) G- d! d( F8 [- @1 K/ T
7 ^1 Q) K" q1 j) S, j% \5 S
正准备登机,两名FBI特工走来
% a/ j: V: q o; V" j6 {
+ R4 L: z5 r5 ^' `1 s9 m$ I去年10月,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突然接到美国大使馆的电话,电话里通知“你的签证被注销了”。问及缘由,对方仅称“只能告诉你,你不符合美国10年签证的审核标准”。6 w* E) x; d" A
- r: W; n: \3 n& {' B* z这次通话距吕祥上一次访问美国不足15天。此前,吕祥拿着这本带有10年多次往返美国签证贴纸的公务护照已至少赴美五六次。去年9月,他结束访美准备回国,在登机口附近一个咖啡桌边休息时,一男一女突然走来并亮明FBI证件,要求吕祥跟他们去私密场所谈话。吕祥表示不会离开公共区域,对方没有再坚持。“谈了大概半个小时,起初气氛有点紧张,后来渐渐缓和了。”; [& `1 H, Y- G+ y6 F3 c' M7 h
5 [ t3 A2 E, X. I5 d: G“他们主要是想了解我的工作:跟哪些人有关,是不是秘密见了什么人。他们似乎担心我们去‘渗透’他们。”吕祥说:“我对他们说,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我可以把我与每一个人见面的过程都详详细细地说给你们听。没有任何事情是见不得光的。”% J) u1 d s; n
/ V5 u, U5 |. `% q' Q$ V0 j( D% R i" F
" p! K# q- Z9 z; ~1 e) z
9 W+ F2 z7 X9 g; i6 {前述经历是吕祥第一次接触FBI,他内心没有因此产生什么怨恨情绪,只是当时有点吃惊。“我们不掌握什么国家秘密,我们的工作都是公开的,所以对他们提的问题我都给了非常直率的回答。反过来说,自己作为一个专业研究者,这次经历也是了解美国的一个窗口,他们的提问方式以及问的问题,对我来说都是新的角度。能够亲身体会FBI的工作做派,这是一个意外收获。”6 q; w8 P/ a6 I/ q
! I1 M; v6 _# E. g: f$ A吕祥表示,自己此前访美都是很愉快的经历,“尽管美方的学者或一些前官员跟我们交流时经常会有观点不一致的情况,但总体来说是非常友好、非常坦率的。”之前听说过有人被吊销签证的事,但真正落到自己身上时还是挺意外的,这是吕祥从事美国研究工作十年来所未见的。9 `# O$ g9 r4 W$ i3 ]/ O/ L6 k4 {
! `0 [* p& W' H5 c) [; }9 A2 X! m7 [) M& `
# ^7 d% q) O& ~9 S" O# r. n/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