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西方媒体口中,曾经是可以和中国相提并论的“龙”和“象”,印度还被称为是亚洲民主的典范,最有潜力的“金砖五国”之一。那么为什么印度没有成为“世界工厂”呢?
" K" r( i3 u/ g对,印度和中国一样,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但中国的劳动力,和印度的劳动力,是一回事吗?中国的市场,和印度的市场,是一回事吗?郭靖和耶律齐都曾跟着周伯通学过武功,两人的水平一样吗?郭靖和周芷若同样都学过九阴真经,但实战能力是一个档次吗?乔峰和史火龙都是丐帮版主,都学了降龙十八掌,但威力一样吗?3 l9 x) G2 Z' l, q: B" B6 W8 n9 S
大英帝国,曾经是“世界工厂”,美利坚合众国,也曾经是“世界工厂”,日本、德国曾经都做过世界工业的中转站,现在,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那么为什么全球的产业链不能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下去?
8 A# [ b# F+ K& }* _& w要知道,成为“世界工厂”,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拥有全部的工业体系;2、拥有庞大的受过中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也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3、大一统的国家,平等的社会关系,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
2 e" Q' N6 G6 h5 a( F一、工业体系不是天下掉下来的
/ T9 T: N4 x( l首先看工业体系,当年的印度,工业基础其实是比中国更好的,因为他们早就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在印度建立了工厂、铁路和供电系统。在当年中国大革命期间,印度共产党罗易甚至来“援助中国革命”,在他眼里,印度是文明的工业国,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印度援助中国理所当然。(点击下面的或者文末的,也是一种很好的支持)
' p, x+ ]& _" b. I- z3 P就算到了1949年建国之后,印度的工业化程度,也超过中国,1949年印度钢产量134.7万吨,中国15.8万吨;印度生铁产量163.6万吨,中国24.6万吨;印度铁路里程54754公里,中国只有21800公里;1949年印度拥有600万产业工人,而中国只有120万;1949年印度拥有122万在校高中生,中国只有26万;1949年中国的GDP,大概只有印度的一半。
# f7 e: R% ^2 o( R' S6 Y% ^! K$ W: Y中国当时经济和工业发展水平之所以如此糟糕,是有其原因的:国民党执政期间所谓的“黄金十年”农业长期停滞不前,工业每年增长6%左右,最高的1936年才6.7%。到1949年于1936年相比,国内轻工业下降30%,重工业下降70%,工业整体下降将近40%,近代工业只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0%。1949年中国的国民总产值只有近123亿美元,人口约5.4亿,人均GDP只有23美元,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6美元。自然是比不上大英帝国重点投资的印度。
7 W3 y# Y6 v$ G0 H无论工业还是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当年的印度起点是高于中国的,但在1949年之后,印度却未能建立起全方位的工业体系,特别是独立之后,一直在吃英国人留下的老本。而中国通过抗美援朝的付出,获得了苏联156项重工业援助,其中包括发电厂、炼钢厂、电子管工厂、战略火箭生产总厂、发动机厂、电机厂、化肥厂、机床厂、造船厂、飞机制造工厂、汽车工厂……,这一系列的项目曾帮助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这156工业援助,就是新中国所有的工业基础,我们的现代生活的起源,就在这里。当然,你要问了,为什么英国不给印度援助这些,那你就该想一想,印度有没有本事帮助英国打赢一场战争,逼得地球上最强的武装力量退回去,并且坐下来签停战协议?中国的重工业体系,是用鲜血和勇气换来的。
( R: U$ q1 N& c o( U, U1 O中国在获得工业援助之后,也不是吃老本,而是继续努力,在中苏交恶撤走专家之后继续努力,开油田,炼钢铁,造汽车,兴修水利,造化肥,造火箭,造原子弹,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所积累的工业成就,其实是被低估的。然后中美建交,改革开放,中国所积累的重工业体系加上发达国家转移的轻工业产能结合起来,就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一路狂飙突进,最后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在1994年,中国铁路总里程就反超了印度,并且一路拉开差距,而两国的钢铁产量,更加是天差地远,中国钢铁出产量世界第一,中国粗钢产量已经占到全球粗钢总产量的一半,而印度的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例只有大约6%,2015年中国人均粗钢表观消费量是印度的7倍多。
% D! F* f7 e9 |/ b# K( K65年来,中国GDP增长了368.5倍,中国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约40%,总量达5亿美元,而印度的工业产值占比仅为24%,总量不到6000亿美元,只有中国工业产值的十分之一!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为技术含量高的电子、机械等工业品,而印度更多的是原材料和服务业。中国钢铁、发电、石油、铁路、电子工业全面碾压印度,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印度想当“世界工厂”,取代中国,根本看不到机会。1 L0 n( n, X. P2 E' ?
二、人口红利不是人多就行
5 c& d3 u$ Y q1 A) Z% f我们一直讲人口红利,在这个方面上,印度和中国同为人口大国,似乎潜力差不多,但事实上,人口也要讲究质量。印度的劳动力质量远低于中国。
, E9 D' O: `- Z* D+ P5 k人们常常说一个笑话,说印度其实只有“一亿人口”,因为剩下10亿都不算人,是“贱民”,印度是一个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就建立的“民主国家”,既没有自下而上的革命,也没有真正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的封建文化、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婆罗门、刹帝利、吠陀、首陀罗四大种姓泾渭分明,高种姓不可和低种姓通婚,大量农村的“贱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权,不能成为自由的劳动力,特别是女性,大量印度农村的女性类似于男性的财产和物品,根本无法离开家庭,成为职业女性。
3 H" U# p7 M2 H9 W) C; Y8 U+ q所以,印度看起来学习了“西方民主”,但一个没有经历过革命的国家,是不可能有民主的基础的,那些高种姓的“贵族”和“精英”们轻易就把持了政治经济命脉,所谓的民主,不过是地主和资本家们牌桌上的游戏而已,而广大的贱民,连自己的命运都主宰不了,又谈何参与政治?
' i# ~, G. M' E% x9 v8 b, C! c在农村,印度缺乏一嘲土地改革”,在城市,印度又缺一场真正的“十月革命”,大量的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上,大量的人口因为种姓问题无法参与更多的生产工作,大量的女性成了全无人身自由的物品,这样的社会基础,越是“民主”,越是完犊子。没有广大的受过一定教育的自由劳动力,谈什么工业化?
" O5 g, q4 e2 g. g( D) v0 X& f) A( e# t
; i, q. R) ]0 M0 o* t(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