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社交媒体上一篇《疫苗之王》文章的刷屏,疫苗成为人人关切、人人谈论、人人焦虑之事。 W/ U! L2 T: g) w2 B: r
3 k7 h+ Y3 z3 Q8 T$ l: V% v1 b必须要看到,目前疫苗舆情已成怒火燎原之势。正视并重视疫苗舆情,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由于需要多个地方、多个部门合力应对,因此各方首先应该理解疫苗事件因何发酵至此,以免产生误判。/ N; i7 j% T# B, P1 [$ {
9 K5 Z' P5 |4 N# k8 m s, c, E疫苗事件在每个人的朋友圈刷屏,在每个微信群热议,成为每一个大V、小V和草根博主绕不开的话题。道理一点都不复杂,每个人心里都有数。答案就是:孩子。
$ n( x* N9 U" c+ e: `1 m
0 ]; Q0 t Z- t2 u" h自从鲁迅喊出“救救孩子”之后,这句话就成了中国人最大的公约数。“什么都好说,就是不能伤害孩子。”不管有没有说出来,这句话都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台词。人们不是说说而已,人们愿意为了保护孩子而呐喊,而行动。
2 D' L! c$ \8 R/ R* j& M/ E* l" o; V9 O J* g* ^* R
问题疫苗跟伤童、虐童、拐卖一样,触及到公众内心最敏感、最薄弱的地方。谁忍心看到孩子受到伤害?谁愿孩子的天空失去色彩?与孩子有关的话题总是最容易引发焦虑与恐慌的。与那些偶发性的伤害孩子的案件不同,问题疫苗背后还有充满原罪的利益和层层失守的监管。5 e$ g/ h# X$ E% ?( l: }
( P/ i* D1 U) K. ~0 E
6 F. r. C" _# q5 O- G) g6 w5 B4 _9 \
疫苗是人类在医学领域最伟大的发明,是我们送给孩子的最美好的礼物。疫苗就像一顶魔法帽,戴上它,再弱小的孩子也可以抵抗曾戕害人类数千年的病魔。前提是,打进孩子身体的疫苗是安全、可靠、有效的。否则这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谎言。
0 {2 S ^5 W: D; L" W8 K2 }: R b# N8 T* l5 K( k1 L/ L) `) [$ c; c
在疫苗上作恶,拿问题疫苗敛财,是不可饶恕的大恶。公众的愤怒与厌恶,应该转化为对作恶者实质性的惩罚。一个都不能少!
: V. x: r7 ^6 N0 z& u! T1 ^ O: o
+ v5 ?# ^; d- I ~0 d) Q: L" r. r1 X+ H如果有什么是底线,这就是底线。如果有什么是原则,这就是原则。如果有什么是禁区,这就是禁区。) C0 V1 r1 k5 N; n
0 e! i, s9 B& \4 _& v当务之急是遏制恐慌的蔓延。目前公众的不信任情绪已经从一家公司、一种疫苗溢出,流向了所有国产疫苗。此情此景十分类似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产奶粉元气大伤,信任坍塌多年难以修复。
( G" `0 D; c! E. r) E% B' K; h+ T+ Q2 e8 ?1 s1 s
不要让国产奶粉的悲剧在国产疫苗身上重演,考验着今人的智慧与担当。( N" I) @5 u) r% u/ A6 _7 T
7 o, w/ x4 {, C, a' f当人们发现无效疫苗已进入数十万名儿童的身体,恐慌是不可避免的。但对所有人来说,恐慌都是有害的。但消除恐慌不能靠口号,而要靠监管部门与舆论的良性互动。
- y* K" d3 ]) E; I# ^2 I& H9 n3 \% {% i3 y- z
长春长生的丑闻是由监管部门主动发现的,这本应增强人们对监管的信心。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归根结底,揭开盖子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一连串紧迫而关键的问题等待回答。比如“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具体指的是什么?涉事疫苗实际功效如何?打过这些疫苗的孩子怎么办?
" L, x- @, Z6 T; J& t
; ^0 t# {8 g# W官方回应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说普通老百姓能听懂的话。百白破疫苗“效价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老百姓看了一头雾水,根本就不知道有何危害。有必要把所有专业术语都翻译成日常用语,
. I8 d: B# ^0 a$ m
; T8 U3 K& r: ]9 G, z* w: X2 f$ {( w. w7 Q$ Y* o: c6 @: i$ y
众说纷纭之际,人的本能反应就是把问题往最严重想。疫苗问题的复杂性就在于,如果人们因恐慌而不打疫苗,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对疫苗舆情的回应务必要快,把疫苗舆情比作火灾一点都不夸张。
6 T" t3 I2 c/ l5 D- I7 g, S, b2 i9 O+ G5 I/ t" C
跨地区、跨部门的合作是必需的,但内部协调应该越快越好,尽快形成一个权威的、统一的与公众对话的窗口。要让公众感受到舆情是有入口的,内情也是有出口的,这样才能避免舆情失控,公众陷入“疑者恒疑”的怪圈。
( p6 N3 [! D6 D) F& b' s; \- q3 m# N) C& g7 U
对于公众来说,也要意识到,恐慌是无益的。监督与批评要继续,但涉及到孩子的健康与未来,不应偏听偏信,不要让理智输给情绪。疫苗舆情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考验。
' d6 @2 [5 c1 {) J
& S, e# ], o- C1 c s7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