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组织(IIE)曾披露过这么一项数据: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每年有三十多万学生去美国。但是这些被送出去的学生,在国外怎么样了?毕业之后又如何?国内所谓的“国际教育”“双语教育”又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呢?
& G) |+ t( J y- w. v$ G9 p
" v" ?3 ]* U* L# @ 2016 年我回国,最让我惊讶的事情之一,就是全国上下对所谓的“国际教育”和“双语教育”的狂热。不管什么培训班、营地,加个双语,价格就可以涨个 50%。很多经验有限的年轻老外,因为看上去金发碧眼就可以在教育机构里做到很高的职位,而且自然也会吸引到很多顾客。我也看不懂“国际教育”这个大市场,有各种论坛、大会、专家,有垂直媒体、深入市场调研报告,有各种中介和“价值链”上的生意模式,后面还有各种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好不热闹。' ^6 ]! \5 b4 a* N
* n& y! `4 f" ^4 H' s4 Y6 f
我看了这么多国家,只有中国有这么一个奇葩的“大市场”(其实也不完全对,其它亚非拉欠发达国家也有,但没这么高级)。有意思的是,中国这个独特的巨大需求,在北美英国和澳洲这些英语国家,也催生出了一个接待此大需求的“大行业”,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海外的同胞(当然一般会拉上一些撑门面的老外)。因为只有中国人才能深入理解这个需求,也能花式满足这些需求。, D: J. U1 t) i/ W
7 L( k+ c, F# E
大家如果夏天去美国英国牛津剑桥看看,会感觉根本没有出国,摩肩接踵的都是同胞,中国人大概贡献了这些夏校(开放暑假让中国学生上课的国外学校)至少 50% 左右的收入,有意思吧?/ G* X) ?4 Z' S. g0 N
4 }" L- ?1 o; ^& S
- b4 u" t q6 j. T
0 Z7 ~6 _5 f1 R5 w: x! N. E" t 表面上看,国际教育是送孩子出国的教育,学英语当然有用。但如果深入探究,你就会发现这热闹表面下的深刻悲凉。
/ D% X) j2 h! u7 q x0 @- B
& D- d( ^' P( q' u8 Z3 O5 ` 在话悲凉之前,我有几个声明。# [9 C3 J7 ~/ t; v: F9 Q. O
( h- I9 X4 s6 v& W 第一,我不是反对学英语和留学。过去 18 年,我有一半时间在美国学习、工作和生活,受益良多。我当然更不是反对外国人,美国有大量值得尊敬的思考者、学者和实践者,我也有很多美国同事、老师和朋友。我更不是反对开放和交流,相反,我是其中的积极倡导者。' W8 W: C5 M) m
3 W0 B. E m% b: Q" h% ~3 }9 a 第二,我不是反对中国的国际学校。我觉得国际学校,特别是真正优质的国际学校,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好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好的教育,一定是多元的,这些国际学校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和多元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4 ]7 p+ L8 t/ ?9 t3 \1 C: }" a" _& M% h! k8 |6 ]
第三,我也不是反对把孩子送去接受“国际教育”的家长,包括为了孩子教育把自己变成“假外国人”的家长。因为对于单个家庭来讲,不管个人事业有多成功,大家都是几乎没有能力和教育大体系以及环境抗衡的,所以如果不想走“主流”应试教育的道路,就只有想办法走“其它道路”。国际学校和国际教育,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大环境,成为了一个大市场。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不是取缔国际学校,或者把国际学校变成另一类“公立学校”。而是把我们自己的教育真正地做好,让我们自己的人民满意,让大家愿意选择把孩子留在国内受教育。0 Q' o& o1 |+ c, Z2 l/ E- g/ U
) d8 l9 c* Y8 b$ h. [; i! Z' v 那为什么说悲凉?因为我们离这个“好”,还很远。# k8 n4 w9 l- H, o1 j
" w4 h, h1 |' h 一、对中国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在哪里?. r } M& s6 Y( g8 x4 g% ]& B0 b
, c: w7 F/ e9 T, p. g: `
# w+ \5 w3 l4 Z" i. i" {, m; ~4 o
; z4 d6 s; p9 b w6 I, C* B
在很多教育论坛我都问过有多少人打算送自己孩子出国,在场举手人数都是超过 50%。我接触过很多社会精英和优秀的人,有大学教授、学者、医院院长、科技公司创始人、投资人,几乎 100% 孩子不是已经在国外,就是准备送出去。而且我们体制内的很多教育专家,包括高考改革的专家、大学老师、教务长,孩子也都在国外。知识精英里,似乎有一个共识,就是最好的教育在国外。* G: n o$ n' L7 F& t- x& z
( p9 H* Z2 G# I5 H; A9 n
4 z3 @ W5 ]1 f6 ]: R$ Q6 u5 T
. t/ C+ @# B; ^1 _* ^4 d% Y7 L5 r& }" g9 s
6 @' ^$ ]: C& P: H
+ r y- S1 X, s8 U: i) N* O 数据来源: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0 S# z& N$ i! U$ G6 s
( m, O, i% G, q+ W
我讲这个不是批判,也不涉及意识形态。回到我上面的声明二:个人再有能力,在教育上也是无力和体系抗衡的,只能选择用脚投票。
& W3 y- V2 m2 K5 W9 d0 h
, f l+ _2 _, L, B3 E+ ^. ? 只是如果退一步看,我们是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但我们的社会精英普遍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在和我们语言、文化、价值体系都不相同的国家。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假想类比一下,你能想象英国的社会精英(大学教授,医生,科学家,创业者)认为对他们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吗?+ o8 t0 n& y% z0 u4 ^8 Q' @9 j
/ w: h9 I2 X- w R4 p7 Y6 U
中华的文化,只有我们自己能教育、传承,所以对中国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在中国。这看似是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但现实离这还很远。
6 ]5 |2 U9 _& L/ m' [; T0 w
# s1 ^$ v4 Q8 \% P4 { 二、我们送出去的孩子,怎么样了?
1 i1 m8 D& X# _! L& Q6 E+ r
: T. m7 G: J$ r9 e. T! j* I1 N 也许“最好的教育”这个愿景还远,那讲讲现实。对美国来讲,中国是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我们每年有三十多万学生去美国(这里对比一下,每年美国来中国的留学生,大概一万五千人,是我们的 5%)。5 p" J$ p$ X: \' u" ~1 A0 N
& b% Q, Q i; t) ~( F; |
' I+ E- W! S2 E" I+ S! i5 [7 W; E3 u
1 y" S5 P- \! W! Y
数据来源:Forbes Statista
9 p7 f% y$ |* O1 D
: B) Q8 H, k3 _ 这里的大部分学生,是中国家长付全额学费出去的,对美国贡献了大量的 GDP(每年 420 亿美金),而且这里还没有算一个更大的数字,就是孩子小,夫人带孩子在美国居住陪读的花费。
- C1 o$ m( F. d& k& S- X ~% p" C
) i% D1 A! w( L+ G 这在中国的海归家庭,或者中国企业家家庭里是非常普遍的,都有专门的词叫做“月父”和“季父”,就是爸爸一个月飞一趟美国,或者一个季度飞一趟美国去看一下孩子。为了孩子教育付出家庭异地的代价,这在中国的科技创业者里是很普遍的。而孩子在这样不完整的家庭中长大,也是另一种代价。同样,我完全没有批判这些家庭选择的意思,对每一个家庭这都是不得已的,是在可选的不完美方案中选一个相对好一点的而已。
: p, m( [' g2 d" ]$ |" ~( L
' F' x0 s$ J' Q1 P" d 那我们中国人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咱们送出去的孩子,怎么样了呢?答案是,不怎么样,至少和我们的投入相比,不值。
3 k' ~" j7 c A4 }5 e- \8 K. J& _2 k- v
且不说中国富二代在美国挥霍父母的财富,就算是靠自己努力去了名校的孩子,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和一位在美国的心理医生聊过,提到在藤校里,华裔孩子抑郁的比例高达 40%。最近清华附中原副校长辛颖有一个分享,在耶鲁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成学业的中国学生有将近 1/3。我们只看到各个高中和留学辅导机构宣传有多少孩子去名校,但是送出去后出问题的孩子,大家要么不知道问题,如果知道,也因社会压力和其它各种原因而噤若寒蝉。最后其中的苦,只有孩子自己和父母知道。; E; a8 c9 ?2 Y$ e9 U" D
. r5 W' i% ]2 \0 c- h 三、那毕业以后呢?
% K. S( N+ B# C( b
0 i; A1 V6 X2 S: O2 k) E 我们自嗨的国际教育,又是强调国际视野,又是强调领导力,那结果呢?恕我直言,无非是向国外输送了一些合格的打工者而已。, o ~& Z# [; B
^ |. r0 |$ j6 u( c& R7 s/ ~
北美是麦肯锡最大的市场,2015 年我从 Palo Alto 办公室离职加入盖茨基金会的时候,北美有 600 多个合伙人,但其中和我一样在大陆接受本科教育的只有两个人。而我只算半个,因为我是在北京选上合伙人又转去美国的。后来我和她都离开了,那一段时间,中国人的数量就到了刺眼的零。' Y9 J/ M" b5 b; F6 _
: b7 D5 ^, }0 T8 H 你可能会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没有欧美人有实力,英语不是母语。但是北美的中国人肯定也熟悉印度的例子。同是“发展中国家”,同样母语不是英语(认为印度人母语是英语,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同样是大部分在本国接受完本科教育以后赴美的印度人,他们什么情况呢?
1 V& J$ K/ g. u# K: s1 k1 q K& W$ J. ~$ B1 d- c
我在麦肯锡的同时期,印度裔的合伙人有 15%,就是近 100 人。 其中很多是资深合伙人(Senior Partner 是合伙人做到六年以上再选拔出来的),包括若干个重要行业的大头和和区域办公室的负责人(从医药、科技,到政府服务—以美国政府为客户),更不用说曾经做了麦肯锡三届(9年)的全球总裁也是印度人,而且本科是在印度理工学院毕业再到美国的印度人。但是真是感觉 Rajesh、Sandeep、Shantanu(印度人常用名)们无处不在啊!
& _' a+ ^- u2 P+ [
/ \* @7 Z' e! ?: Q: h$ |) ~& m# Z2 I, e7 [; ]
1 p. ]! g# N% C1 ]$ I! X4 l$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