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很有可能成为中国使用经济强制手段的例证$ i; C; P# {4 C j- S
1 E3 }/ X- Q+ [# y, H 中国民航部门今年4月致函36家外国航空公司,包括一些美国航空公司,要求他们在5月25日之前修改这些公司网站和广告资料中对“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称呼,使其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标准。
! D# F, a7 \- T+ A7 |6 Z+ x9 c
这是中国利用强制性经济手段推进政治和外交政策目标的最新例子。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星期一公布的一份新的报告指出,中国一直以来像这样利用强制性的经济手段来推进自己的外交政策目标,将来这样的例子还会越来越多。报告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最重要外交政策倡议“一带一路”很有可能是另一个例子,在这其中,你会看到中国利用贷款、基础设施工程以及其他经济手段作为外交政策的工具。( d( A+ ?9 \4 Q) U+ b
# l/ e- Z0 L6 C1 M* P! B 这份题为《中国对强制性经济手段的使用》的报告指出,中国强制性的经济手段可能会影响到美国在亚洲的政策选项,也会限制美国决策者和美国公司在全球的操作性。! \" p+ w% r0 \& S! x
1 k) T' E+ o9 R$ U
6 J2 Z* s; b6 a( d' H( e
, y; p: F5 q* ~* r5 K: h& l 中国倾向使用“非正式的”强制性经济手段, m2 @/ z3 p* R5 K0 i
$ f4 T4 F- J3 i5 \; X
报告说,虽然美国也利用强制性的经济手段,比如经济制裁,来迫使目标国家、企业或个人改变其行为,但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强制性手段倾向“非正式”。这样的“非正式手段”让中国政府有更多回旋余地。" ~0 F7 k# b4 Z7 _3 R
0 w2 m0 W9 k' ?4 y# F5 A0 f0 t7 N! B3 S
报告的作者之一 、新美国安全中心的资深研究员彼得·哈勒尔(Peter Harrell)在接受美国之音记者提问的时候说:“在公共政策领域,在言辞上,中国一直在宣称,在联合国经济制裁框架之外,中国不寻求采用经济强制手段。这些非正式手段让中国的否认成为可能。另外,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中国政府自如地加大或是减少压力,不需要纠缠于是否已经达到制裁目的这样的问题。”
/ t3 c9 [8 y; t5 D k4 W* v5 D
- ^& o, `6 z# Z& P, e3 n; I 美国塔夫茨大学国际政治教授丹尼尔·德莱茨纳(Daniel W. Drezner)说,中国政府的这种做法不仅减少了自己国内的“观众成本”,也会减少目标国的“观众成本”。6 [6 u+ q" t: R
7 @3 \7 C' R; ^2 {3 Y y. y! E: z6 d 他说:“与其称中国的做法是‘非正式的’,我更愿意称它是‘被动的强势’,通过否定自己实施经济制裁措施,中国政府的做法不仅减少了自己的‘观众成本’,也有助于减少目标国家的‘观众成本’。”
; ?- a/ M9 N1 w* k. K- v5 m
$ z) V' D% N s* d# A 在国际政治中,“观众成本”指的是决策者在把某项危机政策升级后却又后撤,会遭到他所必须面对的人群的惩罚,比如威信下降甚至输掉选举等等。
0 X- K% A d ]3 W7 u* D- O e
, ~- R* y n1 v `6 e 中国的做法损害美国及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 V/ I E% T+ F9 d% W; J
" Y5 D; |. w1 `, q, }8 h
哈勒尔说,这样的手段对美国和对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来说相当有害。他说:“为什么说对美国有害?因为它实际上是破坏了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比如,美国利用制裁来捍卫不扩散、人权等议题。公开对相关国进行制裁,美国是巩固了全球的规则和标准。”
+ d/ j6 |2 b" ^3 M3 E8 v
. R$ y6 e5 o8 M, Z 他还说,从美国的角度来说,因为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者,鉴于美中之间的不同利益,美国必须对此作出回应。* u+ |3 I; m+ j" G
% `& i) b$ `6 D0 h f
哈勒尔和他的同事在报告中说,中国的做法对美国产生重要影响,未来五到十年影响更大。报告说,就像中国在领土扩张中‘霸凌”邻国,影响到美国在海外的力量和国家利益一样,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做法直接影响到美国盟友的经济力量,并影响到国家间相对自由和不受限制的贸易。
$ R% {' R$ d1 T0 m) c+ c7 T' ]) T
3 L. m+ o3 h- l$ Y+ @2 [5 J8 G 报告说,即便是中国不会直接对美国采取强制性的经济措施,中国的做法也会影响到美国盟友以及每个独立的跨国公司以及美国公司的行为,比如,未来几年,亚洲国家在考虑与美国建立更加密切的军事联系时,都不会不权衡中国针对韩国部署“萨德”导弹所采取的措施。" G) m" g) X4 | N$ }' C" s
- E1 |% K7 s6 _6 H6 u
报告说,到目前为止,针对中国的做法,美国并没有很好的战略。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在在强迫外航修改涉台问题上,川普政府做出了回应,但是这并不是战略。
$ b; f, }1 \$ U9 v/ }9 h& ?) Q1 H4 ?6 i# u2 |2 d& [
白宫称,中国当局的要求航空公司修改名称的做法为“奥威尔式的胡说八道”。美国政府要求中国当局停止威胁美国的航空公司,敦促各航空公司予以抵制,并让它们告诉中国方面,台湾问题应该由美国和中国政府来处理 。
1 l6 ?/ D2 G* ^! P. S& M0 x
0 U. {; B3 \7 X 报告最后对川普政府和国会都提出了建议,包括加强对中国强制性经济手段的监测,制定贸易补救政策,与美国的盟友一起努力,增加中国使用强制手段的成本,让中国意识到中国这么做并非是毫无限制的。2 U% w1 W& s6 D" J0 u) r) H5 d
% l. d+ g1 S& s" _
中国使用强制经济手段在某些问题上取得了成功
! O+ l, H9 ?" V' P/ T$ l, n
6 L6 T w9 q( s2 |1 v; a9 R; P 这本报告集中研究了2010年以来中国利用强制性经济手段胁迫其他国家或是企业做出政策改变九大事例。 这其中包括2010-2012年期间,因为与日本在尖阁列岛(中国所称的钓鱼岛)问题上的争端,中国禁止向日本运送稀土;2010-2016年间,由于挪威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将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了中国政治异议人士刘晓波,中国切断了与挪威的贸易和政治联系;2012-2016年见,因为南中国海的领土纠纷,中国限制进口菲律宾香蕉,并限制中国人前往菲律宾旅游; 2016年,蒙古因接待来访的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的遭到中国的经济惩罚;2016-2017 年,中国报复韩国同意驻韩美军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限制到韩国的旅游,并削减韩国文化产品出口中国;2017年到现在,由于曝光中国对澳大利亚“政治干预”,中国可能试图减少前往澳大利亚的留学生数量;报告说,在伊朗核武器和朝鲜核武问题上,中国同样使用经济手段来试图影响事态发展的进程。
( ]7 s8 C: R* }# F" f
" S. i1 n5 A" E2 i1 z& F1 t k* ?: p+ A$ ^
. G' @1 J1 H$ d& I8 O6 k 在为报告发表举行的研讨会上,美国智库国际战略与研究中心的中国项目主任葛莱仪(Bonnie Glasser)说,在涉及台湾、西藏、新疆、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等所谓的“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会越来越多的使用强制性经济手段。她还指出,中国对“核心利益”的定义故意采用模糊战略,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会越来越扩张。 她说,由于美国与这些所谓的“核心利益”都有关联,将来这可能成为美中竞争的领域。
. d M1 h7 L$ z: J5 s" T. Q4 W1 U8 f6 ?
报告指出,中国的这些强制性经济措施在好几起事例中,包括挪威、蒙古、菲律宾以及某些公司,例如万豪酒店问题上看似获得了成功。在其他事例中,即便成果有限,中国也借此发出了强烈的重要信号。; J# Z3 x5 @, z* @
% S: A: F8 t: ]5 |- l' \9 n8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