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两个主角:F117夜鹰隐身攻击机,和SA-3中近程防空导弹7 H- d" q0 a' O2 {5 K/ T. W# g/ \) [
1 D7 P) Q- D+ Q, T
F117大家都知道了,是世界上第一款投入使用的隐身战机,属于第一代隐身战机,战功卓著,主要使命就是潜入敌军防空网,使用制导炸弹攻击敌军严密设防的高价值目标(比如指挥中心,通讯大楼等等),由于任务时间多在夜间,所以绰号夜鹰。格林纳达战争中夜鹰初次登场,战绩不错,随后1991年海湾战争F117大放异彩,F117整个战争期间出动1270余次,只占联军总出动架次的2.5%,却成功摧毁40%的伊拉克战略目标,这些战略目标大部分处于严密设防的首都巴格达,F117和战斧巡航导弹是当时唯一两种可以攻击巴格达的武器。而F117整场战争下来,毫发未损。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进攻武器,标志着隐身时代的到来。 N5 o/ j$ S5 L7 [
9 \: u l' {& Y! f
SA-3,则是前苏联开发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一种中近程野战防空导弹系统,作战半径约5~25公里,主要作为师团级野战防空使用,作战时,首先使用P-15或者P-18远程搜索雷达和PRV-11测高雷达获取目标的大致方位高度数据,然后将数据传回营指挥方舱,再由SNR-125制导雷达精确跟踪目标,最后发射导弹并引导导弹攻击目标。这是一种比较经典的苏制防空系统,几种雷达分工协同,但是到了90年代末,SA-3已经非常落后,射程短,抗干扰能力差,很难威胁高机动的战斗机目标。但是当时的前南防空部队的主力武器,就是SA-3和射程更短的SA-6防空导弹。如何用这些老旧装备对抗强敌,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9 p; l3 }: W i$ ^7 L
) F x( @1 g' B2 z
SA-3,属于前苏联第二代防空导弹。
: r, A6 v9 `9 r) A& G P# [1999年3月24日,战斧导弹一声响,科索沃战争拉开序幕,战争开始第一天,面对强大的北约空军,前南空军毫无悬念的迅速扑街,精锐米格29机队尽没,剩余机队被迫分散转移,把领空拱手相让。由于空军扑街,保卫国土领空的重担就全部落到了前南联盟防空部队的肩上了,其中就有我们的主角——第250防空旅。0 @- Z& l& U- o" Q" K; G t s
! A+ s: R$ u$ H* D 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北约空军就展示出一手高超的打击地面防空火力的本领,就是“SEAD”压制敌军地面防空系统作战,还有“DEAD”摧毁敌军地面防空系统作战,这一套起源于越战,后来在北卡谷地由以色列空军完美演绎,最后到海湾战争中大放异彩,让萨达姆花巨资构建的现代化防空体系瞬间扑街。。。具体做法就是,战前频繁使用各种电子侦察机、电子战飞机和地面监听站试探、侦查对方雷达、通讯电磁频率,开战后立刻进行有针对性的凶狠电磁压制,同时战斧、F117等武器潜入纵深攻击大型雷达站、指挥通信中心等关键目标,极大削弱对方防空探测和指挥能力。之后SEAD机群打头,后面跟进攻击机群,旁边还有战术电子战飞机提供伴随电磁掩护,一旦地面防空雷达开机,SEAD“野鼬鼠”战机或者电子战飞机上的探测器即能识别并定位雷达波,随后野鼬鼠战机发射“哈姆”反辐射导弹,追踪雷达波攻击雷达天线,摧毁敌军雷达或者逼迫雷达关机转移,保证攻击机群安全。在摧毁雷达天线之后,后续的DEAD机群再俯冲下去使用集束炸弹或者激光制导炸弹攻击雷达阵地,彻底摧毁敌人防空部队。
, M8 ~: c8 k q: J V, U4 G' _. N- t% c
这几板斧轮下来,基本没人可以顶住,防空雷达和导弹发射车不是被摧毁,就是雷达关机被迫转进,无论在海湾战争还是科索沃战争中,美军的这套打法都十分犀利,有效地打击压制了敌军防空力量,使得空中力量可以肆无忌惮地把对方炸回石器时代。。。
; G! v w W- m, C5 m5 I% ], X
) w7 z. I/ ]& n0 }, C7 r# A 当然,也不是没有漏网之鱼的,这取决于你怎么去做。。。
C6 r: R1 C. o0 U" X4 k0 s& Y; q& p/ Z+ V
就像当年解放军防空部队守着三套SA-2导弹,无奈之下用导弹打起游击战,又像后来抗美援越时期使用雷达交替开机、突然关机、甩天线等等手段戏耍美帝百舌鸟导弹,对抗先进武器从来都是有办法的,坐以待毙与无关能力,只与态度有关。
4 ]; K# b! x8 X9 u9 C
' t6 c0 S; y& H7 D$ F, Y- O) L4 X 前南联盟防空部队的态度就很端正,面对强敌他们没有鲁莽出击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吸取了前人的教训,250防空旅就总结了“2+20”的战术准则,也就是一部雷达车在同一地点,不许连续开机2次,每次开机时间不得超过20秒,关机之后立即转移,否则就会被美军电子战飞机定位,招来反辐射导弹的攻击。同时,防空部队始终在不停机动,一半占领阵地,另一半就必须机动。这是一种无奈的战术,一部防空雷达在一个地区总计开机时间还不到一分钟,防空成了一句空话,敌机依然是自由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瞅准时机碰碰运气,看看能否在40秒内把敌机打下来,这种战术的确取得了一些偶尔的战果,但却无法扭转战场的态势。
' |( j3 g0 n' r& }# W( C5 R$ g: d1 V. n
! p8 m) y9 I% k" I& Z! h毕竟敌我力量悬殊太大,苏联60年代的防空水平面对90年代北约现代空军的打击,完全不堪一击,也正因为如此,北约也开始麻痹大意了,也许认为前南防空力量太弱,所以北约战机开始有点肆无忌惮,把作战当成了旅游,由于科索沃和南联盟地区地形崎岖,可供进出战区的线路不多,所以北约战机进出航线显得固定单一,连时间规律也逐渐被前南防空部队掌握,这样一来,前南防空部队开始有针对性的在固定线路上打埋伏,而且专挑扔完炸弹正在返航的北约机群打,这时候北约飞行员精神放松,弹药油料也不多,这种目标是相对好打的,所以也给对手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7 _6 a% Y; E0 ~. R" ^. J$ N# ~% K! F a; R$ X$ I4 {1 N
就这么猫戏鼠的游戏持续到了27号,好戏要开场了。。。
7 f( o( ?0 f" C7 s
4 o1 o; s2 W0 M6 ?# O; ]6 ~ 前面说到了,由于轻敌,北约机群进出战场的路线和时间都是相对固定的,F117也不例外,经过几天的观察,前南防空部队已经基本掌握了F117的夜间活动规律(也就是19时左右吃过晚饭后,F117从意大利起飞,到晚上21时左右到达贝尔格莱德,攻击完成后即返航)。而且凑巧的是,接到潜伏在意大利基地的情报人员回报,27日当天天气不好,所以平常都会起飞进行电磁掩护开辟空中走廊的EA-6“徘徊者”电子战飞机和“野鼬鼠”战机当晚不会出动,所以F117今天晚上会在没有电磁掩护的情况下单独行动,这简直是天赐良机!
7 g; U o7 w* e1 U- H3 E. F
1 k, A4 U- C" _1 u* o) E: V' A 不出所料,当晚4架F117在晚上19:05分从意大利阿维亚诺空军基地起飞,直奔贝尔格莱德。
+ H7 A9 z' `* C: K, v, c7 k4 w1 k3 i r7 T. f! e
19点50分,前南250导弹旅的SA-3导弹营开启了P-18远程搜索雷达,P-18属于相当老旧的对空雷达,在VHF波段(也就是常说的长波雷达或者米波雷达),VHF波段的雷达体积大,功率和耗电量大,而且对空探测精度很差,无法准确提供目标位置,所以在90年代,VHF波段的防空雷达已经非常罕见,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P-18实在太落后了,以至于它的雷达频段都不在“哈姆”反辐射导弹导引头的探测范围内,甚至北约当时战机的雷达告警器对P18的雷达信号都做出反应。所以P-18雷达在战争初期是可以放心的开机(但随后北约开始针对性打击P-18,就玩不转了),虽然探测精度很差,但至少不会担心被北约定位攻击。$ e. s5 Y1 B# D) q2 Z# F7 m
: S+ z% s( ^8 ~
而且更凑巧的是,F117这种第一代隐身战机,主要针对当时火控雷达和搜索雷达最常用的UHF波段(也就是厘米波)进行隐身设计和优化,对VHF这种米波雷达隐身效果并不是太好。所以比较容易暴露在P-18的雷达波下。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进入21世纪后,中俄等国纷纷重新开发新一代VHF波段对空雷达的原因,针对VHF精度差,仅能用来预警而不能直接用来锁定目标的问题,办法是在同一套系统中集成多种波段的雷达,作战时相互配合,目前这也是对抗隐身战机的一个基本办法。0 I4 T. I: |- ^$ ^+ q( L1 {
- Q+ L( j1 j @( h1 N+ @# L
到晚上20时40分,P-18屏幕上突然出现一个微弱的雷达信号,这就是82-0806号和其他3架F117“夜鹰”,此时发现距离在23公里,实际上,P-18远程雷达最大探测距离可以达到180公里,但是面对F117其发现距离依然被压缩到只有23公里,这还是对隐身机探测效果较好的米波雷达,可见隐身设计的确可以极大压缩对手的发现距离,具有极大的战术价值。8 o% N7 W, J0 l& d' r
3 d) W5 t1 K: U
: |6 h1 ]7 M7 I$ h$ W! H" D
4 F# }! Q1 _& ~0 D0 h1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