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明镜周刊》以"习近平有些过分"为题,刊发驻华记者撰写的社论指出,注重发展的中国威权体制固然拥有效率优势,但是却并不是国际新秩序的合适模式。
2 C9 W; T# O' l( L8 I. t% m% c8 h
"对于我们欧洲人而言,习近平大搞个人集权并不是关键问题。西方人对中国的前途几乎已经没有影响力。如今的中国,已经在政治、经济、学术等层面挑战带着西方烙印的世界秩序。北京想要输出其所谓的'注重发展之独裁'模式,在世界许多地方,这种模式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 o& `3 ^, M5 O3 w# Z1 V
. L$ u N. A) d
"而让中国模式具有如此吸引力的,其实并非独裁,而是发展;并非其统治方式,而是其取得的成果。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年均接近10%。每年都新增1300万个就业岗位,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几乎实现了充分就业。固然,经济奇迹也造成了很多问题,但是中国政府总是能够找到具体方法来纠正这些问题。比如医疗、新能源、空气污染、贫富差距。北京计划在今后两年让最后4300万民众脱离贫困;而中国曾经有着8亿贫困人口。只要没有天灾、战争、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w6 e: e2 C, A9 i' V5 H) m) {
+ `' f, l- B2 y6 }$ Q( e
6 O6 L% l% x/ j" F9 i0 [* v/ L; p# K
"现代中国一直是威权体制。但是,过去40年的成就,还是因归功于邓小平的谨慎开放、集体领导制、权力制衡机制。这恰恰和习近平现在所做的相反。让中国强大的,是邓小平的功劳,而非习近平一项又一项的倒车决定。"4 |, C5 R: Z/ f( b" a, S3 q
9 @, V1 M- Y( d. X: W, W "另一方面,让西方衰弱的,并非是民主的缺陷或者是民主的泛滥,而是因为民主国家在很多问题上现在拿不出具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令人感到无比尴尬的大型工程延误、经济困难人群与社会主流的疏离、面对阿拉伯等地区冲突时的战略缺失:西方国家缺少具有前瞻性和实效性的社会、经济、外交政策。而在过去几十年,欧美国家在这些方面本是出类拔萃的。这种局面,就造成了中国与西方在全球形象上的差异。北京显得坚定、富有行动力、自信得甚至有些傲慢。而西方则显得分裂、彷徨,充满怨恨地忙于解决自身的问题。" |3 G6 I) m* \! `; w
6 c+ m& L8 \+ r" l$ \& S9 K( Y4 G8 S
& \, d; l$ m2 O4 E) A3 }. x, X
1 j8 [- _% q3 r "但是,习近平的强权国家模式,却并不适用于国际新秩序。要实现良好的治理,并不需要独裁,而是需要更完善、更高效、更具前瞻性的民主体制。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西德的东方政策、现代福利国家体系、欧洲一体化,西方国家的这些里程碑式成就,都是由民主国家政府实现的。这些成就,让许多当年的独裁政体纷纷效仿:智利、韩国、西班牙、台湾。即便是中国,也曾经多年学习西方模式,而不是像今天这样鄙夷地认为西方模式已经'过时'且'失败'。"
2 O; r& f6 x: _) m9 v
% ^, q2 M' E; @' X X2 P6 ? ] "西方没有必要对中国采取守势,西方也不能将中国当作敌人。不论中国今后是由强权还是民选议会治理,不论它今后是极权还是民主:化解当今世界的危机、处理全球化的后果,都离不开中国。而要证明民主政治比威权政治更具可持续性,则只能靠我们西方人自己。"; J% i) Q- I# W( g# f
$ W8 B: M. C' | 周二出版的德国《商报》则关注了欧洲企业在海外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该报以"欧洲企业日益受到政治的侵害"为题,刊发评论,呼吁欧洲国家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实施更为严格的关键行业外来投资审核制度,保护欧洲的经济利益。
" |: _0 z# y) p( m( |$ ~: N& ^8 ^7 |- Q% J
文章注意到,尽管中国台面上支持自由贸易,却在本国市场对外国企业设置许多准入壁垒,同时又指导本国企业收购西方企业来实现本国的技术飞跃。作者认为,相比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习近平推行的其实是战略经济民族主义,而欧洲却还在担心强硬反制措施有损市场开放之原则。"寻找盟友、强化世贸组织的作用,欧洲当然在这方面做得不错。但是,坚持原则不能夸张到幼稚的程度。要是别人屡屡犯规,你却只是一遍遍地对别人宣读规则,这样做显然是不够的。", C, E- n7 t$ C" J
9 o" H4 Y! k+ V6 e
"欧盟委员会已经足够频繁地警告中国,不能再继续不公正对待欧洲投资者。几乎在每一次发言中,都会提到对等原则。但是,欧中双方的投资协议却毫无进展。因此,欧洲现在有足够理由加大对华施压力度。"* X. z$ x# O& O* x
, b! c: |) j' N"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