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1分钟注册发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经济] 美国经济硬着陆幽灵浮现 扶不起的美元再遭血洗

[复制链接]
如烟往事 发表于 2018-2-16 11: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1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2.1%,与12月持平,高于机构预测的1.9%,这进一步巩固了物价抬头的趋势,并且也令美联储在年内加大力度加息的预期进一步升温。然而,诡异的状况是,美元指数在此背景下仅是短暂冲高,随后就掉头向下一泻千里。- h+ o( E( |- r
" L# ^  c7 c) P4 g( {
' s1 A, _+ `; K1 R
  这似乎意味着,过去一年多来美元指数的持续颓势并没有就此刹车。投资者对美国经济与政治前景的长期顾虑,足以抵消美联储加息行动的影响。与此同时,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人事变动所带来的政策转向前景也推升了对手货币日元和欧元走强,令美元指数再遭血洗。  N* z' J" ]1 J8 ?2 M3 x
2 n  H6 W( B; F8 Y, r0 J  [. x2 S
: i" f# l& I' J0 u
' [1 ?4 C! a, D2 v) ?3 x- U
通胀走强但零售销售意外逊色,美国经济惊险“硬着陆”魅影通胀走强但零售销售意外逊色,美国经济惊险“硬着陆”魅影
0 }" h& }) c' S2 N2 J4 A/ \5 Q5 G' e6 ^; K# W% U- B1 {! Z
  周三情人节当天美国发布的经济数据状况喜忧参半,令投资者一度陷入纠结。首先,CPI数据不负众望地维持强势,此前率先发布的1月非农就业报告中令人眼前一亮的薪资分项数据的真实性也因此得到了佐证。而由薪资上行推动整体物价走强,正是美联储长久以来所期盼的前景。这一前景在前任耶伦离任之际终于得到了兑现,也令美联储新主席鲍威尔此后在进一步执行政策紧缩路线时有了更多底气。) C5 n9 X  W2 v. E3 p2 U4 g9 k" w
& S" H; S& u/ v# }
* i! P+ k- j6 y- f3 R
  而在非农和CPI数据的助推下,市场投资者目前开始押注美联储会在2018年全年加息四次而非三次,其中第一次加息的时间也就是3月份鲍威尔作为美联储主席所主持的首次会议。在此背景下,美元指数在周三CPI出炉前后一度跳涨,触及日高90.12。但此后,汇市就风云突变:美国1月份零售销售数据表现意外低迷,这一“恐怖数据”的“恐怖”表现再度挫伤了市场信心,令美元走势180度掉头飞流之下重挫百余点,连破90和89两道整数关口。
  U& i! ?4 L9 S8 ^$ `! }8 O* _' ~7 c; O; t. Z1 g$ J9 z4 F3 g
6 R1 y8 {" o% y9 K  p# o0 F8 m
  尽管分析人士仍然会辩解称,零售销售表现不佳,很可能是受到了假日购物季结束的季节性因素影响,以及寒冷恶劣天气和零售业态模式变化的共同影响,但是把目光放得更长远的投资者却不免开始担心起美国的经济前景来:薪资和物价在继续上涨,然而消费却出现滑坡,这背后显示出的状况便是美国家庭正在开始增加储蓄率,以备未来可能出现的不测。而美债收益率所反映出的市场借贷成本上升的状况,也会加速家庭和企业的去杠杆化历程,这对于美国经济的长远前景,显然是一大不利因素。
, V7 K/ G- I9 [) \4 i! f( h% s$ Z4 r' J' a) G; l# D
% i6 N5 g2 ^9 u$ X: X; @
  进一步的解读便是,一旦消费开支低迷而物价上行的势头延续下去,美国经济就会陷入“滞涨”怪圈,此时美联储的唯一选择就是进一步加息刺破经济泡沫,把股市打回原型的同时也让经济周期经过洗牌后重新开始,换而言之便是经济“硬着陆”。鉴于本轮经济增长周期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已经延续了超过100个月,业内人士早已经开始未雨绸缪,憧憬美国下一轮经济衰退期的应对前景。这一预期也正在被计入美元指数,这导致美元走势颓势难以挽回。' Z0 a; h2 X1 T
8 N) K8 ]$ q1 V+ G7 }0 ~
' d8 ?: b" V; T: X2 S) E
  而来自政治领域的恐慌则让做空美元的资金力量更加肆无忌惮。高盛(265.6, 3.02, 1.15%)的分析师此前就批评了特朗普的减税政策,认为他在经济高潮周期中推动刺激性财政措施不但是“多此一举”,反而会扰乱市场秩序,让经济泡沫的破灭更早地到来。与此同时,特朗普任性减税所带来地长期财政赤字,却给美国经济埋下了又一颗地雷,而之前通过地大幅增加军费开支穷兵黩武的新预算案则让投资者更为忧心。4 |1 Y( k) c4 x' i# l1 A+ h
3 D* J( i6 n8 y7 a7 K* o8 r

# w: @- ?( S' G, t  k9 p  于是,在空头情绪重新主导的状况下,美国国债进一步遭到抛售,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达到2.9%,而美元指数则崩跌百余点。目前,美元指数再度面临关键支撑点位的保卫战,一旦短线支撑88.67失守,那么后市跌至86.69,乃至下探85.00关口的几率就会进一步增加。
2 q+ p, W" e% k2 Y9 J. L& O% a2 u6 n4 a) Y7 J- E% Z: i$ Z  r
" P! S1 P- z; L4 F/ A/ G% G/ E& b
  欧日央行人事调整鸽派或失势,对手货币走强再给美元“补刀”& }4 v# x8 |' D

* K8 g. Z3 @8 t+ r7 d* Q& Z/ @
# ?0 S( Y; t; [8 F7 J  反过来,当前汇市走势还进一步受到了主要央行人事安排变动的冲击。鉴于美联储新主席鲍威尔上任至今10天来还暂时没有过太过给力的言论,投资者便把目光转向了美联储其他职缺的填补前景上。虽然,此前有消息称鹰派人士克里夫兰联储主席梅斯特可能出任美联储新任副主席,一旦如此将令美联储决策层的紧缩前景更加明晰,但这在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的人事变得面前就显得不足挂齿了。% C. o$ J0 T2 E3 y' S/ A
) |* b& I2 s" @& Z: F0 |* g

: `6 }# Y, l. O6 m6 P6 a2 }4 V  而本周汇市的最大亮点无疑便是日元汇率的暴涨,在周四亚市开盘时分,美元兑日元重挫至106.50下方,创下2016年11月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之后的新低,其中一大重要原因便是悬而未决的日本央行人事安排令投资者感到焦虑,在令东京股市逆势下跌的同时,也让日元汇率节节走高。
/ E( o0 X* e4 y1 z  h: t& N* E8 g6 {

. d6 C; O  V' L% Q
- a7 O  `  C" T5 y+ ^' Q3 C0 V- r8 d  I4 z3 P8 b& {

. d9 p% b; f. h) o5 J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一直被视为首相安倍晋三的左膀右臂,并且是推动日元大幅贬值的“安倍经济学”的主要执行者,而他的任期将在2018年3月届满。虽然方面一直有呼吁黑田留任的呼声,但是在现实中,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日本还从未有过央行行长在任满五年之后继续留任的先例,因此,在强大的习惯力量面前,黑田是去是留仍是未知数,安倍及其幕僚也迟迟拿不定主张……而众所周知,市场风险投资者最憎恨的便是前景的不确定行,这样的背景下,日元涨而日股跌也是在所难免。  y$ ?# \# _8 ?; Y5 B
. V$ d/ w7 T: m* C  }
, V& U3 V8 L: ~! o/ k! N
  反过来,欧洲央行副行长人选的卡位战也进行正酣,目前,西班牙财长金多斯和爱尔兰央行行长莱恩成为了最大热的继任人选,而他们无论谁接任,都意味着欧洲央行之前的极度宽松政策将要走到尽头,在紧缩政策上紧追美国已是大势所趋。而事实上,自去年以来,欧洲央行开始在“政策正常化”进程中面对美国急起直追的预期,也是推动了欧元兑美元持续反弹的关键所在。! ~! P+ z# v4 i7 C% j. @- _) C

5 `+ z8 n% C* J- q$ P! z9 e; L: r: O' ~/ m8 F
  而在美元再遭重创的状况下,避险资产则迎来盛宴。现货黄金价格隔夜一度自低点跳涨30余美元,日内涨幅创9个月之最,因美元贬值、美国通胀抬头和前期美股重挫的联合影响,令资金流入黄金市场寻求保值再度成为市场共识。同样,有“电子黄金”之称的比特币隔夜也跳涨超过10%,交投于接近9500美元的两周高位,相比之前6000美元下方的低点已经反弹了50%。而鉴于从周四开始,亚洲多地市场进入农历新年假期,资金选择避险保值的阶段性趋势,很可能还将继续延续一段时间。
' O8 o& v3 V2 b8 y* T4 D+ G, b9 W$ S8 Y: P1 j8 G/ w; v7 P  Z
6 ~% C, X/ b! o, A1 l/ p4 C- 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水无痕 发表于 2018-10-2 09: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分钟注册发帖

本版积分规则

重要声明:“百事牛www.BestKnew.com”的信息均由个人用户发布,并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百事牛www.BestKnew.com”及其运营公司对所有留言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由于本网受到“即时上载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

Archiver|小黑屋|百事牛

GMT+8, 2025-4-21 12:14 , Processed in 0.0230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