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最近在接受FT中文网电话采访中指出,每一次技术浪潮会对原有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今天,全球正处于第四次浪潮来袭之时,巨大的变革正在发生,错过前几次工业革命的中国终于有机会站在时代的起跑线上。中国的科技能否逆袭,引领这次全球变革浪潮,关键在于能否从现在开始加大对基础科技的研发投入,为未来商业应用层面的领先打好基础。( U0 f5 f; u3 d
8 _, ~! `& Z, \; P, q3 T& |以下是我们的采访实录。
2 Z+ {1 C, R I1 a
! W& D8 n) A; L( ^/ P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第四次浪潮
( v) R0 |( _2 l4 w2 ~. N; L/ P) I6 q) A% ]1 e( l5 s. w) U7 `. o' }; r
! i) c6 R1 ]. N2 G. s6 iFT中文网:今天全球都处于巨变之中,尤其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很多人都感觉,这些技术一旦突破,人类将迎来巨大的变化,你怎么看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 j; b5 [( B: w2 Q$ m
$ u( u5 c( D8 Y; [( K0 o
吴军:如你所说,今天我们处于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这也是人类经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几次的变革浪潮一样,这次也将会重塑今天的人类社会与经济组织结构,我们熟悉的一切都会被改变。这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c: `$ d0 y1 r; k* N
5 V) C6 _" [, \ c. s. g S4 E% P
如果从1776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算起的话,那一年瓦特发明蒸汽机,美国也恰好是在那一年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建国。蒸汽机的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无需多言。第二次工业革命大约开始于1870年,美国和德国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1946年计算机问世为标准。从历史的脉络进程当中,你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每隔几十年,当社会各项基础准备就绪,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迎来一次变革浪潮。这一点俄罗斯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很早就提出过,他认为经济周期的波动是50-60年。其实科技变革周期也差不多类似,所以从1946年到今天,按照历史规律来计算,我们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周期,变革的浪潮正在到来。
1 ]- F% t; {1 v2 j1 b1 s ~$ t4 ]
+ k0 t1 Q! y0 g1 E7 gFT中文网:前三次工业革命,我们都能找到标志性的发明或者核心技术,那么第四次浪潮到来的标志是什么呢?/ V% ^/ V Y# s- n3 \& f- U* h; I, O
! A* B, J' k5 E/ u* f
吴军:每一次技术革命,我们都能找到核心的变革技术。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的发明带来的动力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推动的,带来了化工业、冶金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的发明等等也助推了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代表肯定是计算机,当然还有原子能等等。所以总结以上三次的变革,能量和信息这两个领域技术的变化,就是引导三次变革的主线。今天我们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新能源和新材料基础上的信息变革则是引领下一次浪潮的主线。人工智能我们都谈得比较多,但是引发巨变的还是以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依托的能力和信息的技术变革。/ c; t$ V. D; z% a9 I
6 {% A6 Y, e) w& l4 K {; ^- x中国会引领这一次变革浪潮吗?- u3 n* t, Z( R O/ ]
' ^. u. | s" X
FT中文网:中国错过了过去三次变革,那么这一次大家的普遍感受是这一次轮到中国来引领这次浪潮。站在一个全球视角,你怎么看这种观点?
- x) O1 Z: d5 C( n& x5 k* h1 y" C" K$ j c
吴军:中国基本没赶上前三次变革浪潮,但是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来补课,三十年走完了人家二百年才走完的三次工业革命,这是中国很了不起的地方。我认为,中国已经把过去落下的课程补好了,现在跟其他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未来谁能跑得更快,现在还不知道。0 ~2 G# w% ~9 }
$ A1 _, u" T: [0 b JFT中文网:但是我们也的确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外溢,我们的创新产品和商业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模仿,甚至直接就被复制到海外去了,我们关注到新四大发明的提法,高铁、支付宝等正作为生活方式输出到全球。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 E2 X& P j$ b# J0 u+ N# S5 K; H2 X# k- q- g$ U7 ]3 o# \/ I& X k
吴军:技术和资本一样,不会被政府和某些人的意志和好恶所左右,哪里有机会,它就会流向哪里。中国高科技领域,有很多地方做得不错,尤其是应用层面,很多中国企业都做得很好,比如像阿里巴巴、科大讯飞等等,它们都是世界级的水平,自然会不断外溢,寻找更大的机会和市场。所以,随着中国高科技行业的日益发展,会有更多的人来中国取经,也有更多的中国模式被复制到海外去。
6 q8 e' }/ q- ^, |2 B* O1 _
% Z9 h& T5 d7 {* Q5 iFT中文网:那有没有可能,中国模式也会被复制到硅谷去?比如中国的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等,也会成为硅谷的新商业模式?9 G, R( H% O) p$ m2 I
) g3 Z, }& J T$ Q6 u
吴军:移动支付在中国的确做得非常完善,而且很领先。但是对于像美国这样的金融体系非常完善的经济体来说,要想让移动支付像中国那么流行,难度很大。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但是中国因为传统金融体系还不够普惠,老百姓享受不到金融服务。所以蚂蚁金服的一系列金融服务,就非常适合在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进行推广,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体系的缺陷,让老百姓也能享受到普惠金融的好处,这一点意义重大。还有一点,蚂蚁金服通过大数据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真正将信用诈骗降低到了几乎为零的地步。这也是原本金融机构和政府应该做的事情,结果蚂蚁金服把它解决了。8 C2 f* L; J* V- ?0 S. u; G
) D! M& g& C7 T' |
回到你的问题,中国的创新科技会不会反哺硅谷?今天,我们在应用层面的科技其实是二十年前的技术,也就是二十年前发表论文,论证过的技术,到今天才进入商业应用层面。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想要逆袭硅谷,那么今天就要开始发表重要的研究论文,然后差不多20年后才有可能。也就意味着,今天中国的高校、企业就要做大规模的投入,要有这样长远的投入才能行。+ v4 N$ I) v X) q) {. f
1 x2 d6 \% O8 E. ]* p4 c$ @新一轮技术浪潮如何普惠每个人?
9 x3 e, J. v& W4 Y- ?2 }# U0 w6 E1 {+ z0 }* Y* l
FT中文网:刚才你提到中国的金融创新,普惠了中国老百姓,但是你之前也谈到,技术变革并不能让普通人获利,甚至会拉大贫富差距,这又怎么理解?: ^( T) W& x1 U
Q% H$ Q1 c6 u& a# a吴军:每一次技术革命,就是一次洗牌的过程,获益的是最先掌握这项技术的人。所以每次技术进步都造就了一小批的暴发户。而今天,技术进步的程度和速度都大大加快,形成垄断的时间就更短了。硅谷的一个不起眼的车库里,就可以诞生风靡世界的产品。互联网和数字传播技术大大提升了致富的速度。那么未来就更不一样了,制造业也会出现颠覆。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后资本家再想发财致富,他都可以不用再雇佣工人,购买一批机器人就可以多快好省地把活干完。
9 H1 ^" a: m: K6 Y2 c8 |' [3 x: g; X" U g8 m- u
所以,当掌握技术的那一小批人借助浪潮的力量实现财富积累的时候,其实就是加速了全世界贫富分化,这个分化需要通过一两代人来消化。
4 v# y; F% w) U% E8 ]9 C% e: b7 U7 d( S1 A/ \) \. m: J
FT中文网: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也不能坐等被淘汰。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也能够参与进来?9 [1 h! D( a/ X4 o( |7 ^
( o/ l$ j4 v7 o* ^" ]
吴军:新的技术和变革会引发社会职业发生重大转变,过去在一个单位工作到退休,这种现象以后会很少见了。更多的人选择自由职业,借助新的传播技术,实现自己价值的增长。在美国,有一个越南的网红,在Youtube上教人家化妆,很受欢迎,结果很多化妆品大牌都来找她合作。这要是在互联网并不发达的年度,她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但是残酷的事情是,这件事情只能做第一,不能做第二。第二个跟她做同样事情的人,就很难生存下来。虽然说行行出状元,但是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只有状元才能生存下来。所以就必须充分发掘自己的独特价值,与全新的技术变革结合起来,才能拥抱浪潮,而不是被浪潮拍在沙滩上。
# v8 @/ Z! J2 G/ `7 _
2 Y* T4 N$ n0 W6 X7 O3 d未来值得关注和投资的领域 q9 V( [. _% L0 }! d4 r# f
. |3 z: ?3 L+ ?6 x i9 zFT中文网:你转型做投资人后,在急速变化的浪潮来临期,你如何挑选哪些在未来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项目?
9 k, {" X/ q }: T+ R% D3 [
0 k: n+ f! I0 o9 N吴军:我最经常使用的判断标准就是:有了这家公司和没有这家公司,世界会不会不一样。比方说,特斯拉的出现,带来了电动汽车的全球高速发展,这个世界的格局因此不同。还有,有了阿里巴巴,中国人的生活因此就不一样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但是说来也很残酷,硅谷每年有超过4000家公司获得融资,但是能生存下来的企业也就20%左右,最后能上市的也就差不多1%,也就是40家左右。毫不夸张的说就是百里挑一。中国和美国都一样。
. c, z8 S' K; U0 I! y4 X* W# _* X. Q, D5 B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
J! N# ?" U0 [, g: J. g6 p- f+ n) P# W$ L3 ~'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