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国家在彼此交界的边界地带发生对峙,其中一方还越过向来无争议的边界线进入另一方的领土滞留愈两月有余,期间更是发生两国军人的肢体冲突,最紧张阶段,双方离边界武装冲突甚至边界战争仅一步之遥。如今对峙状态结束,人们自然会讨论一个话题,即此次对峙的双方,究竟哪方“输了”,哪方“赢了”?& R) p- o. D, M
S+ [/ ~8 Z4 v% a D/ }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谁输谁赢”这个问题,更多的是两国民间和社会舆论层面的讨论,两国政府和官方并没有所谓的“输赢论”。从两国外交部门的官方表态来看,两国政府都十分低调地处理了有关对峙事件结束消息的报导,所不同的是,中方再次强调了维护领土主权的立场和决心,而印方则老生常谈地表示要通过“外交途径”和“协商方式”来解决边界和领土争端问题,仍试图在此次事件上打擦边球和混淆视听。4 p% A" s V8 {. f L- T$ T
1 h& ` A9 X% B: r2 n+ l
但在两国民间和社会舆论层面,气氛则完全不同。两国许多观察家,尤其是印度的很多学者,都将此次两个亚洲大国的边界对峙看做是双方都输不起的“小鸡博弈”,谁先将自己的部队后撤,谁就是败下阵来的“胆小鬼”,谁就将背负失败的不可承受之重。印度分析家和媒体舆论的这种心态,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其政府在处理此次事件上的行为模式,以至于印度外交部最终发表的声明中都是用了“脱离接触”(disengagement)这种十分中性的字眼,而非“撤回”(retreat/withdraw等)这样让人感觉有失颜面的用词。# w5 {1 B! e( A* W# @3 w. }
. ^) o" u) ?( ]! }5 [% B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印度许多民众都将此次对峙事件的结束看成是印度对中国所谓“强权”的“有力回击”,彰显了印度的骨气,更有甚者,许多在印度社会颇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和网络大V们都在印度的社交媒体上大肆庆祝这是所谓的“印度的巨大胜利”(a big victory for India)。
( m( H) u9 d7 j% Y" `9 h Z- u9 ]3 g" @, s
在中国,社会舆论大致在普通民众和学术研究群体两个象限上存在一定分野。前者基本比较一致地认为,印度“侵略者”在中国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综合压力下被迫撤出,维护了领土主权,彰显了国家的尊严,揭露了印度“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丑态,是大快人心的好事。
; O; F/ U' }8 R: M! ]! j- {8 u" t+ t; i8 Z5 v: s( a
后者的争论则更多一些,有的观察家认为两国最终没有走上诉诸武力的绝路,而是较为稳妥地解决了争端,双方都有值得肯定之处;而另一些分析者则比较悲观地表示,本身毫无争议的洞朗地区被硬生生整出所谓的“争议”,印度搞乱我边界稳定和侵蚀我边界利益的野心达到了,未来印度可能在中印边界上更多的原本无争议地段进行挑衅,对我西南方向安全形势可能极为不利。& Y, f$ _/ F q& k
Y3 o0 E$ k) K4 D8 `* T, w
但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双方“各取所需”,相互之间都有一些收益,同时也都付出了一些成本,从总体的“收益—成本”比例计算而言,两国大致对等,因此仍旧维持了战略平衡。) {, i8 O# Y n! K$ H
! U: I2 v3 E9 e6 i' R 实际上,所谓“输赢”之争,任何片面的武断和臆想的认定都是不正确的,而用简单的“输”、“赢”、“胜利”、“失败”这样的字眼来总结两国在此过程中博弈的利弊得失,虽满足了大众对简约结论的青睐和集体情绪的宣泄,但并不能体现事件的本来面貌和实际情况。洞朗事件的解决,无论是其方式还是过程,都体现出中印两国对这一事件在彼此战略意图上的地位与作用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
* }2 t, R4 C6 ^8 q( u; {: W$ r2 C( P }1 S( n9 s
5 A1 i8 v+ e8 H+ O' Y% j
/ y1 l, k* E& A1 Q0 A& _% N2 L1 x, ~4 _6 {( P7 {' M
2 v- x& x0 S% _1 u# k3 H0 v
* E7 J) J. A; h9 Z% i- K
坊间讨论,难免把输赢两字挂在嘴边
- W3 F6 M, b! y( [1 ?# Z8 p! O/ f) v- y- t* W" v
, y' C# `2 o9 h# y) r2 j2 i 就印度而言,它是此次对峙事件的始作俑者,它挑起此次对峙的目的和意图,总结起来就是一点,是对中国的战略讹诈,想要通过挑起双边层面的领土和边界争端,来扭转在地区和全球层面上印度所自认为的同中国竞争时所处的劣势和不利地位,并进而通过炒热这一事件给外部世界以一种印象,即印度与中国是地位对等的两个大国,从而扭转印度同中国在全球和地区层面博弈中的地位落差。从这一点上看,它的目的似乎是达到了:表面上获得了一些利益,如打乱了中国同不丹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加强了对南亚小国的控制,也给中国在西南边境增加了一些安全难题。
c6 m# V' d' i7 A3 ^
" Y! v& }: o! A+ R" |# n 但就中国而言,我们是此次事件的应对方,尽管中印历来在边界问题上都存在很多争议,以前也出现过一些两国军事人员在边境短暂对峙的事件,但都是在有争议的地带发生的,像这次印度胆敢越过本就有明确的历史界约规定的、向来毫无争议的边界线进入我方固有领土的行为,还真是头一遭,我方对此可能一开始也是准备不足的。+ y( F+ S1 h! ]' n( K
! } Z/ A' Z5 K0 \, A2 X r
从长远来看,洞朗对峙事件以中国想要的和平方式得以解决,没有升级为大规模的边境战争,还是达到了稳定西南战略后方的目的,没有打乱中国整体的地缘战略部署。 N5 W2 _5 K3 w
# F+ [; e% U# Z
而具体到对印外交而言,此次事件也是一个“试金石”,由此可以检验我对印战略和政策的成效及执行情况、检验我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和经略效果、检验中印关系在双边和多边国际组织层面上的韧性,等等。
+ Q* [2 ?# z( P4 e4 I. l* G5 a/ ]7 D4 w- t W$ k; c2 ]4 j
总之,我们虽不应用谁“输”谁“赢”来标签化地概括此次事件的结束,但双方对自己和对方在此次事件中的利弊得失、战略意图等的认知,都存在很大落差和错位。但总的来说,中印两国都有一个共同的战略认知,即双方均无意将对峙升级为战争,目前的结束方式对双方而言,是在多次博弈基础上的最优解决方案,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通过单边的行动来实现所谓的己方利益最大化,而是相互照顾对方利益关切做出协商一致的结果。# M0 b7 S' V: ?3 ^
( r7 q8 P' h w& [1 l1 F6 {6 B+ j7 w
8 U) ?, L% m7 L-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