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6月11日电 继“简繁之争”后,香港社会近日又闹出“中英之辩”。香港国泰航空于5月底对外宣布,欲将香港及台湾空中服务员挂在胸口的名牌,从原来的只有英文名改为中英文名对照。此事引来国泰员工强烈反对,他们担心在服务过程中如果出现不愉快的情况,有人可能会根据名牌上的中文名字追查自己的身份,或会对其私人生活造成滋扰。更有甚者,直斥这项决策有“讨好内地客”之嫌。事件最终以国泰航空搁置计划而暂告一段落。$ f) Y! |2 k( I8 A# }; a
+ v- v& ]) H$ V/ ]; Q, w8 H 有港媒评论认为,国泰员工对于“隐私”的疑虑不无道理,可是“讨好内地客”一说值得商榷。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虽然英文在该地区的使用频率比大陆和台湾都要高一些,但别忘了,中文仍然是它的母语。即便有人强调“粤语”才是香港的母语,却绕不过粤语的载体仍是中文。根据香港社会的语言使用习惯,以中英双语示人,更合理也更接地气。作为一个“以港为家”的企业,国泰航空此举并无不妥。
. N n3 B2 \( h0 _% E2 E* w0 t1 m6 Q" w: e$ X0 j2 \
更有港媒指出,即使此举真有“讨好内地客”的企图,那也应该是用简体字,而非港台通用的繁体字。再往下推论,如果加了中文后的名牌就讨好了内地客,那么只用英文的名牌是否就涉嫌讨好“外国客”呢?客观地讲,中文名牌之所以被大范围的使用,是因为此举能提高服务人员与客人之间的沟通效率,至于是否使用真名,客人根本不会在意——他们更重视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而且,很多空服人员名牌上的英文名也并非身份证上的真名(很多香港居民身份证上的英文名实为中文译名),如此看来,隐私问题也可不攻自破。: G q+ W2 v6 a" [, ]1 b! j
, e5 o$ C( o9 F& ?3 E, T; Q 虽然事件最后以国泰航空的妥协而收场,但“中英之辩”却能反映出当下部分香港人的一些心态和立场。据港媒报道,有国泰员工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不愿意用中文名的原因是“土气”,欠缺“高尚的洋化色彩”,影响结交“高端洋化人士”的机会,降低“脱贫”几率。有学者立即指出,这种想法是“奴化教育”的结果。
' t0 R' |5 d0 z5 E% _4 O" E& l6 k; a! F. U1 x
据港媒分析,国泰航空提出使用中英文名牌的本意是提高服务质量。这家亏损近6亿港元的香港本土企业,正经历着转型之痛。人们旅游模式的转变,市场竞争之激烈,让国泰航空不得不以服务质量作为经营重点以求生存。国泰员工不与公司共度时艰,反耍起小性子,对举措诸多阻挠,令人不得不为国泰航空捏把汗。此外,“讨好内地客”之说也颇值得反思:如今的香港,到底怎么了?
+ N8 S& J2 `* |5 l i; s& D8 q+ B+ A$ X
7 s3 c6 p0 H, ?8 l4 {3 Z v! X( d: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