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蒜、一个西红柿、几个小芒果……别看笔者就买了这么点东西,超市导购依然尽职尽责地用透明手撕连卷塑料袋将它们分类装好、称重、贴价签。结账时,收银员还会问一句:您需要塑料袋吗?大部分人都选择花几毛钱买个塑料袋,然后窸窸窣窣地装好物品走人。 D3 A* q x c) g8 E
' N+ b; I4 i1 _1 t' l3 o您还记得吗?9年前的“六一”不仅是儿童节,更是“限塑令”实施的日子。这份“限塑令”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 a2 C0 n9 `0 W* L9 f
6 h% G+ L3 z5 ?- Q
* i( p/ P/ ]' g6 a) k) x: z! a- H3 y8 G' i
9年过去了,“限塑令”几乎名存实亡。甚至让人感觉塑料袋的用量比以前更大了:小商铺随便给,大超市从中赚得钵满盆满——手拎袋一律收费,连卷袋则以强制消费的方式转嫁到商品价格中,使“限塑令”沦为“卖塑令”!有些超市甚至根本没准备环保袋,想装东西只能买塑料袋,消费者想环保都不行。还有些商家通过“互联网+”推广塑料袋,付款时扫码关注,就能免费得“袋”。' F9 W: @8 @8 j
/ g4 A, P# A' ?& a, L8 h
塑料袋为何屡禁不止?5 f9 x. d5 r4 n& M' t
( A7 \3 b/ [7 o, d5 e3 E) _/ v首先,其“替代品”吸引力不足。相比塑料袋,无纺布等材质的环保袋“颜值”始终没有显著提升,不仅价格更贵,携带也不方便。而塑料袋装完商品还可以装垃圾,哪怕要为此支付点小钱,在消费者看来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成本。
4 L8 ?& d2 J B
5 N; O0 ^; d; \! z2 {8 z* Y其次,监管不力,让“限塑令”空有其名。想当初,超市、菜市场几乎天天有人检查政策的执行效果,商家自然不敢放肆。但塑料袋的生产企业众多,销售渠道和使用场所更是五花八门。随着时间推移,监管部门鞭长莫及,惩罚力度越来越小,检查次数越来越少,最终默许了商家对塑料袋的肆意使用。, ?, X' U; V. ~7 T7 |$ U& |7 t
/ ^! C$ x! ^ ~ J最后,政策本身也有局限性。按规定,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但餐厅“打包”剩菜、在线或线下购物,是否也应听“令”行事?就拿快递过度包装问题来说,快递行业一年需要120亿个塑料袋、247亿米的封箱胶带,但回收率不足10%。缺乏明文规定的灰色空间,给了塑料袋继续泛滥的机会。- n0 [/ `" a7 v+ M. a$ Q
5 k7 o, O( Z( |3 E- p6 B
' q1 t8 @2 c: G- F( U) B
5 w/ M8 ~9 ]! \2 W$ G7 f0 Y) P“限塑令”落空的背后,是白色污染卷土重来。有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装得到回收,而最终被有效回收的只有10%。很多超薄塑料袋既没有质量安全标识,也没有可降解标识,若被随意丢弃或不经处理进行填埋,可能200年也无法降解,长期残留在土壤中,会对土质和水体造成极大危害。+ {2 c S9 W# \4 t! Q4 T
& b% g7 x9 m. G$ o: m& o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环境污染,塑料袋还会产生看不见的“精神污染”——如果家里的大人购物时总是买塑料袋,孩子们又如何养成自觉使用环保袋的习惯?如果身边的污染我们都视而不见,将来又如何治理更困难、更棘手的环境问题?
7 ~% }2 G7 d' n1 j8 a. L) h0 [3 \ i, F0 Y; f
往昔那些布袋子、菜篮子,实际并没过时,依然能用并且好用,只是大家的观念被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裹挟着向前冲,认为限塑“很麻烦”“没必要”。然而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算算眼前的生活账,塑料袋为舒适便利加分;如果算笔长远的环保账,滥用塑料袋则为健康家园减分。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脚踏实地出硬招,减用、限用塑料袋。
7 W% s) `1 m. Z5 }; T8 Q F: s x6 [4 n0 {8 u1 C! s$ R
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既然“限塑令”当初由政府推行,就不能完全依靠商家自觉来实现。环保、质监、工商等部门必须在塑料袋生产的审批、监控、执法环节中出狠招、抓落实,不让违规产品流入市场。8 N' Z' T3 W J% @/ w( u3 x( l f
( v; S3 f$ C/ u" {! g
二要“疏”,让政令更加接地气。完善塑料袋销售、使用和回收的全链条制度设计。塑料袋薄利多销,如果适当涨价,大家“扯袋”的手可能就会停一停。如果通过政府补贴,在超市等地对使用环保袋的消费者给予一定奖励,也许能鼓励更多人养成随身携“袋”的好习惯。此外,作为替代品的环保袋大都又贵又笨重。如果能利用新材料技术,做到平价又便携,相信不少人会为其转身。2 _4 }6 \; r4 p0 l
6 U0 N7 ~) V3 @9 q6 i. S: }: k最后,无论是堵还是疏,都离不开公众意识的转变。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易。“限塑令”的本意不是添麻烦,而是可持续。这是个长期过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每个人的坚持。希望未来,“限塑”能从政令变为习惯。
1 f9 y6 x3 I) Y6 P& q4 J+ r
- r; u Z" U3 K/ q; k5 r#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