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出境游客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 R& Y7 o9 C4 _ o/ P. y$ e
. m7 D2 ^) ~; M" E- ?
; x) C+ l5 d+ Y
; l" j, U6 m5 F7 i. i4 a% ~4 W- M6 I- R
1989年,日本出境游客为96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7.85%。 A4 ]0 [ R/ R* ]4 J! B5 t6 o+ _' \
, K+ |) e, M! S
2016年,中国出境游客人数为1.22亿,占总人口比例为8.56%。
1 y2 K3 Z5 R6 W. u
% S ^9 o |! G7 i
2 J$ ]7 ]: e& E( J1 ?: z J$ N“泡沫是一段漫长繁荣期的欣快症式终结。”基金经理、日本经济史作家彼得•塔斯克(Peter Tasker)表示。“开始人们抱着一种合理的乐观情绪,接着就演变成一种没有上限的感觉……各类投资者都希望参与进来。人们变得为国家欢欣鼓舞。日本就是一整个泡沫——股市和房地产同时膨胀。这种欣快症不仅体现在经济和金融方面,还体现在社会和政治方面。”
) X/ I! u2 \, u2 ^" H" U# i+ Q
9 w' Q/ D# `/ H9 [白川弘道声称,中国和日本的自信都来自克服了最初看起来令人灰心的威胁,日本克服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油价不断攀升的“石油危机”,中国克服的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i% L$ y& h2 C- |
^6 K* {1 D& X! v' y9 g! X
白川弘道表示:“不过,两者之间也存在不同。在日本,《广场协议》(和强势日元)令日本央行得以长期维持宽松政策。银行面临着压力,它们承担了巨大风险。在中国,自信则来自那种‘我们从国外吸引了规模巨大的资金流,这种局面将永远持续下去’的想法。”
% ^+ x( V5 s: g; d7 r' X
; K3 z0 S+ y7 o* @尽管如此,中国政府对这种金融风险有充分认识,正如一位政府顾问所说,它“是可能导致沉船的一大因素”。
1 L1 ?: Y5 L: D8 e- U- p( a" C( x6 a
5 |7 X; t, u0 ?/ E
1 r; Z: [. ` |, A) w5. 经济——专家的说法# i" A6 V. G4 q. K k4 l$ L
: X, _ E; ?6 k* z9 d1 [" y! F& |. `% y' Q9 b
( q6 P1 y6 ]' j3 }! T& R# v- G# u" a' b" J0 r! t
日本 ‘日本就是一整个泡沫——股市和房地产同时膨胀。这种欣快症不仅体现在经济和金融方面,还体现在社会和政治方面’——彼得•塔斯克0 L- S I; Q5 @0 ~3 L
+ K0 l9 {1 k h ~. K" |* a, y
中国 ‘过去8年中国的增速已降低一半,债务却增长一倍。这可不是好的相关’——关注中国的作家侯伟(Fraser Howie)
2 Y8 j2 G" N5 F8 w ?( e
& d F }) j8 J! R! ~: [, e. q L m- t2 Y) x( D
中国政府对人口发展势头也十分担心。和日本类似,中国的人口发展势头可能抑制中国的存款和增长。随着15岁至54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滑,两国都从人口红利阶段进入了人口负担阶段。对日本来说,这一转变发生在1990年。在中国,转变发生在2012年,标志着中国“人口红利”的终结。 \% ]0 D9 V- c) r* q
! `, l# r9 ]9 t; z3 s
舒尔茨表示:“中国人正在关注人口结构,因为如今他们认识到了日本当时并未认识到的问题——当时没人认识到。从日本身上,我们了解到当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时,增长会在多快时间内停止。”; ]7 q& E3 ?; Q) ]0 |
4 F* G1 J, ^- j0 q* ?# p
在日本和中国,股市估值差不多都和其人口红利同时见顶。高盛的马场直彦表示,这也许意味着,“在泡沫见顶之前,股市在最后几年有将红利期的好时光过度外推的倾向”。4 [9 K8 j" @9 F; c
/ n" [: j- \' H1 J3 G: [
由于部分人认识到了日本泡沫膨胀和中国当前局面之间的高度相似性,人们的焦点已转向中国是否正接近和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样的拐点。近日,穆迪(Moody's)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降到了和日本同样的A1级别,并提到这么做的原因是中国规模庞大而又不断增长的债务负担。不过,该评级机构同时上调了对中国经济的展望,并预计其增长潜力到2022年或放缓至5%,这样的结果将远远好于日本所经历的突然崩溃和多年经济停滞。
( n( C! |, N4 d) s! j
9 g3 [8 y6 c! c. L/ u9 Q) P! O! S. }) e( u; J( Z
6. 人均GDP) f) z6 q1 r3 P: ]* m
: @9 g2 j0 c0 U, M* J" v
, w/ [9 _5 p8 Y; N% B
+ h& [; Y8 l( q3 c3 a; I( L
& g, s1 }( u* B& Q/ Y日本 1989年,23472美元4 J T( m( m0 c7 g, U4 ?& l, q# D. I. M8 k
i. Y6 h8 F" U3 S Q
中国 2015年,8069美元 U1 c1 ?, m, `8 Z8 J7 A/ i! N# e" C
# s, O8 A- t( ~
来源:世界银行(WB)、日本国家旅游局(Japan National Tourism Organisation)、中国旅游局, V; b! o4 h; \2 |# y, U6 \& Z
' t1 \9 u; r, U$ e. M3 x
# [7 I+ a+ E U* j+ m. m在中日两国,泡沫行为深刻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在日本地产和股市泡沫接近顶峰时,日本城市居住成本超出了普通“工薪族”的承受能力。到1989年,一套距东京市中心90分钟通勤路程的75平米中档公寓的价格,需花费白领平均薪资的8.5倍。30年后,中国正在其首都见证更具戏剧性的一幕。北京一套100平米公寓的平均价格是500万元人民币,是当地居民平均年收入的50倍以上。- S1 [! V% ?0 w8 B; L/ f0 I
& T, a- X" o- m: ?
分析师表示,两国政府处理这一问题的方式,令这一对比尤其重要。1989年,三重野康(Yasushi Mieno)担任日本央行行长——当时日经225平均指数(Nikkei 225 Stock Average)距离达到38915点的历史最高点还有两周。上任伊始的三重野康,对不断攀升的房价和漫长的通勤时间大加谴责。如今,许多人认为,三重野康此举触发了随后的市场崩盘。3 V6 h0 p1 R5 K- C Z# |0 k9 u
$ W1 U7 }! X4 q, X) Y. F+ }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似乎谨记三重野康的经历,措辞十分谨慎,使用“遏制”增长这样的字眼,而不说压缩泡沫——中国这轮泡沫已将数以千万计的市民变为数百万美元身家的富豪。不过,这方面中国在仔细权衡。中国政府对其脆弱性是有清晰认识的,正如习近平最近曾警告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 v/ U0 a, O% m8 j9 r
, m' |$ c) g9 Z' [4 g译者/何黎/ O9 [9 T. A4 E&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