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刊登罗德学者、在牛津大学研究中国史的朱利安·格维尔茨题为《不要再把中国认作敌人,千禧一代不会》的文章称,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理论加剧了全世界的紧张气氛,但是最大的挑战尚未到来:他还没有阐明对中国这个他屡屡谴责的国家的政策。作者称,作为一名27岁、在成长过程中去往中国旅行并且学习中国语言的年轻人,他担心特朗普对中国的激进行动将成为他这一代人对全世界长期安全和繁荣最大的潜在威胁。颠覆了几十年稳定的中美关系的鲁莽、挑衅的对华政策是大多数他们这代人不愿意看到的。3 w' X& R7 H. D1 V( Q- ^* S8 ?7 X
% \7 [7 q2 y0 V2 ]# `$ q* X' G& T0 b% ~
作者称,特朗普把中国描述为美国的潜在竞争者。特朗普强硬的反华言论让那些呼吁更加对立的对华政策的人士如虎添翼。根据2016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只有约37%的美国人对中国有好感。
D x* a) t# Q5 C, o
9 X9 \/ S/ h: c# S! ^: W但这并不是全部。如果把这个数据按照年龄来区分的话会显现一个明显的模式:18岁到29岁之间的美国人比50岁以上的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要强烈得多。与此类似,中国对美国的印象也是皮尤中心在全世界代沟差距最大的,近60%的18岁到29岁之间的中国人对美国的印象良好(是50岁以上的人比例的一倍还多)。
9 ?4 [! K, M k& O, ?' c6 o: Z' H+ r, O8 j6 | b, Y
作者称,这个令人疑惑的代沟在两国都非常明显,应当作为政策参考。作者称,特朗普似乎势将中国作为其敌人,但如果中美关系破裂,他们这代人将生活在一个凋敝而危险得多的世界。因此作者希望向长辈们传递这个信息:先不要放弃:放弃坚决寻求更加合作、展望未来的中美关系过于重要、时间也过快了。. ~; _9 i4 W1 Q$ N2 M
+ B3 ]2 Y9 N" c! w5 Z s
作者称,中国对他来说并不抽象。他8岁开始学中文,从那时起便开始研究中国,而且在中国生活、工作过相当长时间。作者称,中国是他的一部分:随着更加了解中国和其复杂性,也开始了解自己和所处的位置。
9 g3 o. F/ p8 ? O' j3 I
) W% n6 E5 R9 Q. J0 T这些体验在新一代从年轻时就开始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中有代表性的。作者称,他与中国的联系也许比其他人紧密得多,但是所有人都与中国的脚步同行:1989年他出生的那一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3480亿美元;2015年时,这一数值已经增长到11万亿美元,居于世界第二位。( f' N1 j: ? l* `: @
0 H3 A8 K( M3 e
作者称,随着成年,他们似乎越来越生活在一个视中国为对手的国家。毫无疑问,中国的经济热潮令一些美国人痛失职位,而那些救助美国工人转岗到新职位的政策还没有跟上时代。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增强,许多中国人也愿意把美国视为中国的竞争对手。 }' A: T: ^6 a n$ D4 ]
( X( h1 ^; H( m# r7 z6 [+ v6 e$ _; r作者认为,中国并非铁板一块。中美政治体制的不相容让两国寻求可以构建强韧关系的领域。当然,这些领域存在于两国政府间,从合作抗击气候变化到推进伊朗核协议。但它们也存在于更深的个人层面———在让我们消除不信任、有利于两国的个人独立关系中。
9 @( [" g" H' e# |/ _1 g3 q/ j3 l) c1 K' H6 U% n7 x) D) s
作者称,正确的道路不是鸽派路线或者谄媚政策,而是寻求实现在美国实力和了解我们需要与中国合作解决重大全球问题的基础上建设中美关系。这当然应当包括在经济领域更多互惠措施,尤其是推动中国进一步向美国投资开放,解决任何军事挑战并且大力保护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但中美关系过于重要,无法凭借落后几十年的经济惩戒或是渴望在世界舞台上寻找敌人来作为指导。美国的领导人必须努力消弭两国分歧,而年轻人也应当为中美两国的良好未来作出贡献3 O8 C6 T: J6 D9 B) T6 {
) c/ j. s3 g4 d# E. Z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