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如今很糟糕,而且接下来的趋势也不容乐观。两国实际上已处于“冷和平”状态,当务之急是要努力防止双方关系滑向冷战。0 K( Q4 q9 v6 A4 o& d7 X
R" d' S% Z+ l4 f$ Z 中日在外交上已近乎全面竞争,相互公开攻击,将对方描述成反面角色。中日现在都在对方的“不友好国家”清单中排在首位,两国民间的相互负面感受越来越强,逐渐变得冰冻三尺。
( w% T, s8 p* d4 C* p: H8 J n+ x ~, Y: S
迄今为止中日尚未形成全面军事紧张,但两国正呈现出越来越视对方为假想敌的趋势。双方一边逐步适应了钓鱼岛附近的摩擦,另一方面对两国舰机发生擦枪走火的担心频繁走进公开讨论。对于万一发生中日军事冲突,两国社会似乎正在完成心理准备。, J: v" p; b8 {3 ~% m
+ T0 {5 j, ^. s2 U* ~! @ 中美关系的紧张空气这些年在增多,但其演变是渐进的,仍有较多确定性。最近这些年真正变了的是中日关系,它的性质与过去不一样了,而且未来高度不确定。中日这些年积蓄了大量怨气,这些怨气有可能导致双方在一个短时间里都变得十分冲动,从而出现对危机管理的失控。
9 m0 `/ ^2 ?* l% s, h
# ~) u/ a* ]" _- v# J 冷静分析,中日两国关系此一时彼一时,双方现在并没有需要倾力一搏的根本矛盾。两国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意气之争,钓鱼岛问题恐怕是当今世界实质争议规模和所吸引的力量投入最为悬殊的冲突。中印之间的领土争议规模要大得多,双方却能让该问题冷却下来,对两国关系的负面影响最小化。轰轰烈烈的钓鱼岛之争与之一比,它早已远非仅是“领土之争”就一目了然了。
0 `. |1 H* L* R+ k: Q4 }2 r o* F/ M0 v) m! m! z- m6 U6 t
中日的地缘政治较量很大程度上变形了,这当中日方的心理扭曲是主要原因。日本土地上仍有大量美国驻军,主权有一定残缺,过去它的骄人经济成就对这种局面是一种安慰。如今它在经济上遭遇“迷失的20年”后,自信的支撑被折断了。可以说,日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面临着一时理不清的诸多战略念头和幻想。. Z5 \" x1 u8 V$ v
( X4 Y* e: B+ |6 {$ u( h7 B
一衣带水的两个邻国深陷僵局,这不是普通的地缘政治僵局,大量历史恩怨和记忆把两国冲突之间的缝隙塞得满满的,即使是意气之争,两国当下也都感到没什么回旋余地,更无退路。化解僵局首先需要时间,时间除了有冲淡作用,还能带来一些今天可能想不到的外部环境变化,最终出现柳暗花明。
) A/ l" b% k5 f' o( G. ~% _# i' W$ c( z; B3 c; n9 D* I
为此,中日两国需要至少做到以下两点。: y+ k% D, ~- Z3 m: d, T. s
: Q- p0 P2 {! x3 g 第一,尽最大努力防止两国军事力量的擦枪走火。一旦那种意外出现,它对两国民间情绪的冲击将是海啸式的。千万不要给两国社会“憋着劲儿要出口气”的潜在冲动提供机会,那有可能通向两国关系的彻底溃堤。中日两国都应当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打第一枪”的坚决自我约束,这须是谁都不突破的红线。
6 h) {' U$ O q" D' X6 d& [
; C: U& R' W9 c 第二,中日经济合作的规模仍然很大,它对双方关系不转向冷战提供了决定性的牵制力。两国政府应高度关注彼此民间经济合作衰减的任何动向,防止政治冷淡朝经济领域的断崖式扩散。保持较大规模的中日贸易和人员往来将有助于防止两国间的思维彻底政治、军事化。+ R& o* o3 i; a: b7 x
6 q: ]; }3 u* b& L6 [' ~. B
在中日两国不断变化的关系格局中,双方各自提供了一些变量。中国持续高速发展、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日益强大是基础性变量,日本政治不断右倾化、对华政策愈发强硬化则是最突出和最具挑战性的表现。
4 @+ ]; [" {: w) r0 |( \6 {& w D# ?# |$ g( ]4 l+ w
中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友好时代中短期内不太可能回来了,双方要面对现实,先维持住“冷和平”,然后为再一次关系正常化创造条件。不朝冷战走恐怕是双方社会的共同意愿,既如此,两国就应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做到它
% Q. p( c4 o4 s8 L, v1 X5 K v
6 p2 C0 h1 k1 X ^3 N6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