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 J4 U, s+ i) P: b
- {& _9 H8 z" R: Y+ {
在中国经济体内,通货膨胀一直是个谜。官方宣布的物价上涨幅度一直十分温和,根本看不出惨烈的通货膨胀。在一个被深刻扭曲的经济体中,为了服务某种政治目的,行政机构会充分调动资源,压低基本生活物品的价格,扭曲CPI。这样,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就可以做某种解释--过去十多年物价飞涨,有目共睹,但在维系最脆弱阶层的基本生活保障方面,行政机构也用力颇深。另外,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很多行业的制造成本大幅度下降,对冲了货币投放本来应该导致的价格上涨。1 y! `% r" I3 n
, V% K( `* Z8 Y
不过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超发理所当然会导致通货膨胀。截至2016年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人民币144.62万亿元,与1990年的1.53万亿相比,增长88倍多,而同期GDP增长幅度是36倍。因此,中国广义货币发行一直远远高于GDP增速。从M2/GDP角度分析,中国、美国、日本在2015年底的这一数据分别为2.06、0.69和1.84倍,中国这一数据显著高于美国和日本,可见同样单位的GDP实务对应的货币媒介数量,比例悬殊!虽然这些数据不能简单理解,但是中国货币超发,是不争的事实。) J# N0 ]2 c H) G! h
- c' h. a8 w" [
通货膨胀是一场“货币战争”,会把财富从债权人转向债务人。通胀的财富剥夺和资产结构有关,通胀程度越高,剥夺越厉害。目前在中国,政府和国企都是负债率非常高的组织,相对而言,家庭部门的债务率要低很多。因此,通货膨胀会把财富从家庭部门转移到政府和国企手中。- k# P4 ?: y m8 o
0 @8 w# }( G4 h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损害经济效率,扭曲价格信号,在通货膨胀期间,人们更愿意持有实际物质,而减少货币持有量,这样自然增加了交易成本。这种通胀带来的财富损失,加剧了转型社会的震荡烈度,也是过去几十年社会焦虑的间接原因….这种社会心理成本的损失,是很难估量的。' c# X! z; Y- P, L
- j T1 d/ J6 i% L
通过强力的财政刺激政策,纵容通货膨胀的宽松信贷,可以制造经济复苏的迹象,掩盖经济体结构性问题,又符合社会中强势集团的利益格局。至于那些被通货膨胀以隐蔽方式剥夺了财富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话语权,参与权都被代表了。他们对政策没有影响力。通货膨胀这种公众福祉的砒霜,的确可能变成权力的蜜糖。
1 q# |, _! L b4 ]+ t0 D. ^+ _$ a l* h' r5 t+ _
危机后果之一:大规模失业- k6 H4 y- ]5 [0 b% b. H
6 J0 w- d0 J6 \6 X) ?& f 经济危机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企业破产和失业队伍的扩大。曾经作为制造业基地之一的东莞,可能有相当的代表性,据悉,从2014年以来,已经有2000多家台资企业大举撤离东莞,500万工人被逼离开。
4 Z, s" _2 A* L$ ^5 w* ^
& t) x6 n' N( E: ~% C8 ~, D' [- M 近期有媒体报道,苹果公司代工企业富士康,解雇了昆山工厂的6万名工人,并用机器人取代他们,以此降低劳动力成本。富士康作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代工厂,雇佣了超过百万产业工人。通货膨胀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这些工厂失去竞争优势,因此它们通过技术改造,使用机器人替代,或把工作机会转移到劳动力价格更便宜的国家。- R2 g% q l( f
. e* M& l# }" u. k 失业浪潮在危机下看似不可避免。不过,大规模失业是否引发社会冲突,或许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和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关。; R3 i6 T) U: E) A. \
4 O) ~5 e# }; z* F 由于年轻人口比例的下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等造成的家庭娇惯,使得年轻一代即使面临失业,也会有更多的资源构成缓冲垫。这种压力不会即刻转向社会。对体制来说,这大概是一个好坏参半的消息。/ g% l# H! J/ j& s9 ]
0 Z* s2 V5 E* }
另外,中国经济体的分工已经十分细致,工人们缺乏长期共同生活的体认,缺乏共同的社会标签,在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缺乏某种共同的连接,很难形成某种共同身份,更遑论共同行动的可能性。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工人运动,包括那些成功的工人运动,已经无法在新的经济社会情境中复制,社会抗议或者政治行为,必须借助新的话语体系和符号。但无论如何,大规模失业带来的社会压力,无疑是直接的,这种压力和社会其他不满情绪混合起来,会成为经济危机最不可预测的后果之一。
& l; \* E& V; l, Z6 P! {, s4 K; Q9 `* t3 c
危机后果之二:官僚体系错位
% {0 V( p, z6 ]* o4 G& s6 Z' O. i+ Y" O, V
官方长期陷入发展主义的痴迷,这其实是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演化版本,也是政治合法性建立在绩效基础上的必然反应。这种体制会穷尽一切资源来刺激经济发展,一个个榨取土地、劳动力、资本这些市场要素,形成现在的畸形经济结构。
. ?! [8 S# ?: n: u4 U
( V* k S6 p c' z 客观上,依靠土地、人口和资本等要素资源粗放组合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中国经济结构亟待调整。然而因为政治体制的刚性约束,经济结构几乎没有调整的空间。
5 M0 E% ~% V4 T. A: R( \& ]; c) @( P
更何况,这个过程其实还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来完成,官僚体制制定经济政策,监管市场运行,影响资源配置方式——他们也常常扭曲市场过程。( E4 V( C- d4 ~4 M4 ?
- }+ f; x: J5 z: Z6 f# x+ W9 r
因此,在考量中国经济变局的时候,我们也必须考量官僚体制的反应模式。中国过去经济发展的很大动力,是官僚体系的激励机制。官僚集团有推动经济发展的强烈动力,这表现为设立投融资平台、大工程大项目、积极招商引资等等。类似强拆这种粗糙、野蛮的政策,就是这种激励机制的副产品。中国官僚体系像一只充足了电的野蛮怪兽,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强行推动经济前行。
1 V% H7 Y' }3 ?% V
7 H! T8 G( a6 w( c 一旦经济危机到来,官僚体系会如何反应?根据一般观察,反腐整肃运动展开以来,官僚体系的利益结构有所松动,腐败行为的确大幅度减少,相应的官僚体制能动主义也同样减少。但官僚体制的秩序渴求更为强烈,择机行为趋势大为增长,面对不利于自身利益的公共情境,官僚体系以懈怠、懒政、惰政、不作为等方式选择性执行,来规避来自公众和高层的压力。缺乏意识形态的凝聚力,缺乏职业角色的尊重,缺乏公平公正的规则,缺乏人格尊严,官僚体系的这些特质以及结构化角色,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4 q% J# ^5 z( D+ m1 T1 N7 Y; @# z8 r7 K
? T* m8 ^; J: i$ G0 K; v, F 尽管很难全面描述官僚体系的回应,但从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来看,毫无疑问的是:官僚体系的忠诚度下降,离心力增加。懈怠、惰政成为大部分官员的默认选项,少数有想法的,则会选择和体制分道扬镳。这种反应,无疑将会放大经济危机的后果,拉长经济调整的过程。0 Y" J+ @' t: A# `- w
1 ?8 N7 O: v8 j 危机图景可怕吗?
6 L) @( |, s4 j7 n$ k0 l4 i
& A: k! z+ e, q2 g; ?1 X1 x1 D6 w( R 以上勾勒的视角并不完整,但结合这些现象和平时对中国经济的观察。可以确定:官方疲弱的经济增长趋势、低靡的市场情绪、债务危机、银行资产质量危机、汇率危机和通胀危机等等因素汇总起来,经济危机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经济必将经历一次深刻的矫正过程。
. Y% i( ^9 M. s% D: O0 `
' b4 t {- n: @1 m, h 预警经济危机,当然是因为危机将显著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危机将冲击人们的生活水平,洗劫财富,人民币可能大幅度贬值,中国经济很可能将经历3-5年的负增长,而所谓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也可能不保,对这种可怕的前景,必须给予足够的风险警示。. v% B+ S8 r( x# f5 Q( B% C" C- X
! |& V/ H( r' y
不过需要重申的是,经济危机并不一定是坏事。某种意义上,经济危机就是一次迟到的,强制性的调整。这些我们平时经常容易忽略的经济常识,需要被重新理解,以资防范在危机时代来临之际可能引发的没必要的恐慌。
6 G- t: P0 e2 R, b! B
1 P7 G8 \: u4 Q% B- C 而且,今天的经济危机,毕竟是在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基础上发生。这和人均3000美元基础上的危机毕竟不能同日而语。经济发展本身已经带来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即使整个社会的财富损失了30%,也不会导致大规模的饥荒。我们不需要渲染经济危机的灾难性后果,而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可能催化经济面,乃至其他方面的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