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崛起”已成了 西方学界热门话题,尤其随着印度GDP增速超过中国,欧美国家与印度本国不少媒体更是对“印度崛起”欢呼雀跃,诸如“印度超中国,成全球增长火车头”、 “印度是全球经济低迷中的曙光”等极富标题效应的观点常见诸于西方报端。这些醒目却不确切的观点也在中国国内传播,误导了国人对印度崛起的了解,对老百姓 国民自信心也多少造成了影响。笔者近期受邀赴印度参加国际会议,与数十位印度人士攀谈,抽空还到孟买市街头巷尾调研后,觉得有必要阐述一些为国人所不知的 印度真实发展情况。 M. e- K' \7 A4 Z2 {' w( H
( i. V0 r$ z; j" f
* n9 A+ v# B5 @4 a1 o B, s' v U: p* U
4 F1 T# r, [: i$ H
在孟买贫民窟里引发的思考
1 M: O& r3 d* I1 ^% c$ g+ _$ \3 f
+ X8 k9 z% h, h1 v
4 D8 {; r- B# h! x# i: z0 K 一出孟买海关,就会对孟买国际机场一年多前刚落成的巨大航站楼感到震惊,孔洞设计、流线外观、4000万旅客的年吞吐容量,印象中与两年前投入使用、被称为“国际空间最佳设计机场”深圳机场3号航站楼有几分相似,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词就是“印度崛起”。
7 l1 I; {" R2 |8 b, y* B
1 ]( }3 v: I! e( |9 K' m" Y# a) n 然而,出了机场,凹凸不平的高速路两旁就是破烂不堪的平房、垃圾遍地的街景。印度著名智库GatewayHouse地缘经济研究部主任阿克谢·马瑟曾对 笔者说:“印度GDP的快速增长现在看来毫无意义。看看几百万人还住在贫民窟里。在贫富如此悬殊面前,GDP增长的7%、8%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计。学者必 须对印度崛起保持独立的思考。”
3 I2 r3 p* h( @6 t2 h8 ?/ y5 d, k6 C) g( ]
的确,在孟买最富的马拉巴·希尔区,笔者看到高耸大厦、西装笔挺的人群、富丽堂皇的酒店与餐厅,堪比香 港中环,但几公里外,就是臭气熏天、破烂拥挤、条件恶劣、星罗棋布的贫民窟。在孟买最大、也是亚洲最大、住着数以百万计的贫民窟达哈维,笔者与几位还能说 英文的印度穷人攀谈,得到的答案真实折射了印度发展的窘境与悖论:- O Z" k+ g4 V6 Q4 N; O- G4 y* `% G3 e
. q- i: i6 z6 K% K8 | “到孟买来找工作,赚了钱回乡下建房子”;& c: Z: c) H/ o+ m, s$ r
% `$ I( Y8 e# D* P2 T
“这块小土地我们占了两年,现在就是我们私有财产了”;
& k9 n) B1 a! M. i: @ M* c1 I) {' q- y+ b, D: P: }
“政府不敢拆,否则,要么给我们孟买的地价钱,要么就围攻他们”;) m. v* ^4 m0 @- E
( `# O0 b5 X6 |/ }0 V. u( p “官员需要我们选票,会给我们一些钱”;
+ E8 Z! j [- ~( a2 h# Q; ?/ Z/ ?5 c l6 l) o) [5 X, ?' J6 M' O
“没有固定工作,谁需要时,就做一些工作”;6 t9 n; ^. u/ c! |, ^
/ l9 ~+ x+ K, W# d9 X: e' p% Y
“高种姓人做他们的事,我们做我们的”;
s Y8 {4 d% S( D
0 J( Z4 z& D1 Z/ t+ O “你是来贫民窟旅游的吧,与我合影要给我点钱啊!” M- b! a8 }1 o. Q5 K1 h
. j" |4 N ?+ { ……' F% ?' R$ B" l0 l
5 v: J: Y* w. v" f
近2亿人生活的贫民窟,已是印度发展的伤疤。然而,财产私有制、过早的政治民主化、虽废除以久却在实际生活中仍起重要作用的种姓制度等三大因素,使印度 几乎没有任何使“伤疤”愈合的可能性。接踵而来的,还有贫民窟里的犯罪、卖淫、吸*、污染、腐败、文盲人口以及相伴随的无政府状态。! R6 M' E" P9 O! f5 x, N' g# V
( R8 C0 c7 l$ n5 E+ h% s1 V- a
据报道,印度警察与市民比仅为0.13%,远低于全球平均值。在印度,平均每小时会发生4起强奸事件;2014年全球清廉指数将印度排在第85位,与非 洲布基纳法索等落后国家同一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年数据,印度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年文盲人数达2.87亿,占全球的37%;世界卫 生组织评估,过去十年中空气污染水平不断恶化的全球污染最严重的20座城市中,有13座在印度。
: @# _; g# c! f4 v) R; l( H5 o8 H" ~' t* K& J$ [! d! p
在孟买的公开论 坛上,笔者讲道,20多年前,中国许多城市都有像印度窟民窟似的棚户区,但现在中国棚户区基本都已改造完毕。30多年来,中国解决了6亿人的贫穷,人均收 入增加了100倍。在这方面,印度不妨像中国学习减贫的经验。此时,在场近300位印度各界人士几乎都屏住呼吸地听,有人还情不自禁报以掌声。有印度学者 在场外还向笔者私下讨教中国经济开发区的经验与相关情况。
7 |( u9 L" j# r4 x( P4 J$ ?, A: v- n' `6 \- o+ d T ~
印度的崛起思考中没有中国经验的知识板块# e9 F8 K+ p& r, z
5 S o; I5 l) h6 i' ~9 O3 p4 A 印度学者对中国思想的陌生度,出乎笔者的预料。6月13、14日,在孟买先后举行了20国智库峰会(T20)和印度门论坛(The Gateway of India Dialogue),吸引了来自中国、印度、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数百位智库与经济政策层精英。/ r/ p. a) L7 e% I
, ?4 R! U8 c" s& d- |% K- z1 l
T20会议是今年中国G20峰会的预热与国际沟通会议,其中一个敏感却又重要的问题时,2017年德国主办被视为“全球经济治理首要论坛”的G20领导 人峰会后,该有哪个大国来继续承办?国际上的呼声很高的是阿根廷,因为G20峰会从未在南美洲举办过,但印度也很有兴趣,希望申办2018年或2019年 G20峰会。
2 S" j1 |# m$ G
, |# e7 w% K# |1 H9 B 此时,当笔者以个人名义表示明确支持时,许多印度学者相当兴奋,纷纷表示加强与中国沟通的重要性。一位印度全球经济治理的 著名学者透露:印度从未办过全球级大会,不像中国近年来先后办了奥运会、世博会,今年在杭州的G20峰会像是中国正式成为全球大国的“加冕礼”。印度人长 期以来都盯着西方,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很是崇拜,现在,印度人开始羡慕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与崛起的话语权了。
9 s( D! V( \) m6 v; G/ u( N$ y; ]' J& i6 k% ]( Q8 m m
在印度门论坛上,印度外交部 常务副部长辛格上将的主题演讲中,多次讲到“向东看”的重要性,强调要与邻居“互惠互利”。为此,主办方在论坛举办前三天专门写信,询问笔者是否愿意主旨 发言。对方透露,在孟买主办类似大型论坛,以前很少邀请中国学者,日本嘉宾倒是不少,因为日本做了大量对印公共外交工作。但现在印度觉得非常有必要听听中 国人的声音。
4 |, J/ w7 x& \- y2 H0 K* \1 e, U; r* L" q( U5 B7 y, \) O6 I
果然,笔者作为论坛公开发言的唯一一位中国学者,与同场小组对话的另两位日本人对话:日本产经省通商政策司司长高木诚司、 总部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却由日本人主导的国际机构“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中心”总裁西村英俊。西村是位60多岁的老先生,曾在日本担任贸易高官多年,看似彬 彬有礼,实则内心高傲,在台下沟通时就大谈日本如何传授印度发展的经验、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多么完美云云。4 D$ O9 U+ G" s8 S# a
; d* D* T; _/ o- j& H( j: k8 A% j
尽管笔者事先就 和他打招呼,会公共表达不同意的看法,还称呼他是自己老师辈的人物,但他万万没想到,比他小几十岁的中国学者会在公开场合如此“呛”他。笔者首先幽默地 说,今天印度人主持两位日本人与一位中国人的对话,印度看上去是想调节中日分歧,令全场开怀大笑;然后说“我爱老师,但更爱真理”,力陈目前日本未能调节 好民族心理,无法适应中国、印度崛起带来亚洲经济格局的变化,接着谈到TPP的封闭性,排斥中印等新兴经济体,对发展中国家无益,破坏了以WTO为基础的 二战后国际贸易秩序。相比于日本的贡献,中国过去十年年均贡献了全球经济30%增量,是市场开放、贸易自由、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是全球和平的维护 者,全球长期以来低估了中国的贡献。
! l% e+ x% x7 F" L3 o) J% X ~0 o
. X8 Z9 H Q0 f7 i' a% O 几轮讨论下来,西村有点招架不住了,开始抢话筒,并以近乎吼叫的方式,捋上裤角,前俯后仰地大喊在日本领导下东盟合作模式多么具有国际可复制性,且发言屡屡超时。在场两三百位听众相当惊讶,都为这位年长日本学者的“失态”啧啧而语。
8 a) W0 p: y$ t* s; V9 O. m4 A) v9 T" j; K5 W
近一个半小时的对话结束后,许多印度学者围过来要笔者名片。孟买法学院教授达斯万尼明确说,从未听过如此新颖的中国学者观点,过去印度对贸易与国际体系 的看法受到日本和欧美国家的影响太深。印度国家金融与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拉辛·罗伊立刻拽住笔者,“咱们搞一场中印智库对话,找一批有思想的两国学者,好 好地谈上两天。”常驻孟买多年的一位外交官说:“这样的中国声音应该更多一些。今天虽有两位日本人,但他们完败,又丢人又丢分。”
9 v( M' q+ c7 J- L; K% \1 _% Q" l( g+ h6 k) ~( t# s' I- ?
类似的场景让笔者想到印裔(专题)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在其代表作《幽暗国度》中的描写,“印度人不愿正视自己国家面临的困境……只好退缩到西方的幻想中。”事实上,在印度的国家崛起思考中,并没有来自中国的知识模块,一旦被触碰,印度人在内心深处的震惊将是巨大的。
2 i- m" `) ~9 h3 q9 C: s* O) S& p
4 L& [8 U0 r! [' ~+ }; b"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