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产业空心化背后
/ X4 A+ X6 [' V
9 [8 K7 ~, D" g! E4 e% I. x5 } 资料显示,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了30%以上,在发达国家中仅强于英国排名倒数第二,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这源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产业集体外迁。
4 I( A' u: V9 m: I0 O X& L# d5 M5 t2 [7 H, I l/ a
追求更高利润是企业的本能,站在企业的立场,将生产环节迁到成本最低的地方天经地义,除非本国工人愿意接受与发展国家工人同等的工资。这对享受高工资、高福利的工人群体来说难以接受。不降低工资要求,那么只有选择失业和政府救济道路。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社会内部也会出现大量左派,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持强烈反对态度。( N+ ]0 b/ h5 H# J$ J, j
& C, O$ Y; M" }3 U0 P/ j* k
深入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也是跨国企业和资本争相套利的时代。在充满动态的产业调整过程中,任何国家均会出现失业现象。面对产业空心化,美国只有通过劳动生产率提升,来降低生产成本,并奉行稳健货币政策,压制国内通胀率,激励企业生产和创新职能。作为贸易顺差国,也应消除贸易壁垒,降低关税增加进口,通过外溢效应拓展他国就业空间。
8 `, G1 u6 ^1 n# H; L: h
8 H5 i) O( {7 N m5 E 然而,上述很难转变成现实,2001年新科技泡沫破灭后,美联储采取超低利率政策,制造出房地产更大一轮泡沫,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底层民众通过资产增值产生的财富,进行透支型消费,这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严重阻碍。; Q" |+ ?8 y# d% ?9 s
2 Y3 p7 L0 R L$ v7 L/ a0 }) u2 j 试想,当房地产一枝独秀时,又有哪些企业能致力于研发创新和技术升级呢?其结果就是,经济内生增长乏力、资产泡沫愈演愈烈,社会失业率有增无减,直至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 @4 Y/ B( |7 W+ e8 y3 S+ b6 [6 P3 O2 k1 j8 {! A5 X8 w) P% X4 g
大裂变时刻或将到来
$ X7 `. \5 `- S
/ P" ]0 {/ y ^3 R. v3 c 2008—2012年是美国经济痛苦的调整期,在奥巴马政府一系列制造业战略和政策推动下,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2009—2012年间美国制造业出口增长47%,出口额一路刷新记录。同时,一场页岩革命缓解美国石油依赖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劳动价格持续上涨,也让越来越多企业迁回本土。
" Y+ w% n( `* X7 w( G: Y6 H4 E& N0 x& |
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让美国经济完成一轮内在循环。随着制造业复苏回归,意味着未来全球市场将更加拥挤,企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果说,曾经的美国是全球资本的输出者,全球消费品的主要购买者,那么未来,很可能转变为全球商品的竞争者,全球资本的主要输入者。这无论对于欧美还是新兴国家均构成利空。* ?+ a! L) S5 |0 E, t5 h
! O) P) @, o" K* p 这也是特朗普能够获取普遍民意的内在原因。曾经依靠金融泡沫透支消费时代终结,实体经济发展将成为普通民众赖以生存源泉。特朗普提出贸易保护主义,满足了普通工人的内心诉求,在他们看来,自由贸易犹如零和游戏,在不公平竞争环境下,自己很可能沦落成牺牲品。通过关税对进口货物限制,符合自身利益。
- ?' k$ i" @" s- N1 ?$ C! `- G8 k
. k5 u9 H& k- n. a 特朗普强硬立场,让很多人将希望寄予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但相比过去,希拉里出于本国产业利益也表现的过于“鹰派”,例如针对美日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议TPP,她提出异议称:“TPP原产地条款过于有利于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了保护本国产业无法赞同,应该修改协定内容。”, |' v& ]9 `8 h3 D
3 \+ s( j$ p8 p 其实,随着美制造业回归,无论希拉里还是特朗普上台,在对外贸易政策上,都会一改过去“温和”路线,更多强调本国利益,两者间无非程度不同而已。对此,处于包括中国在内新兴市场来说,应提前做好应对之策
! z6 s+ P: C! ^1 I8 U3 w2 t3 O$ ~+ E4 ~& o2 U: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