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领导的政府执政将满两周年之际,其下属智库“印度改革全国学会”官员放出消息:印度打算改变现行经济规划模式,实施为期15年的长远发 展规划,目标可能包括“印度经济总量达到10万亿美元”。2014年,中国GDP已超过10万亿美元。2 n; q, K0 t/ M3 @: B- g- Z' ?
; h- `1 w! K$ ^7 ^9 b
9 y0 N0 G4 D" P% r
1 H" g2 W7 j6 w G; n: ?2 T$ s, ?& X2 X/ m4 N
: a$ \3 [- v* I
“超越传统计划”
5 h% y! d( |. T
7 Y# w3 N( ^5 U2 j5 ?* j 印度改革全国学会一名高官日前向多家媒体披露,这项“15年规划”相关文件正在制订中,定于2017年开始执行,届时现行的5年计划制度将废除。
7 h: ~6 h3 L- q: T" l& f9 r. o
) R4 {2 f! l2 c, P& d9 T 印度多年来实行5年计划制度,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和监督执行。2016年是第12个5年计划的最后一年。莫迪上台后,以“改革印度全国学会”取代“国家计划委员会”,并亲自担任这一智囊机构主席。! W" I! z1 P8 u$ B' @! ?
* o, y* t5 ]# {$ L" d0 b
按照这名官员的说法,改变现有计划模式意在从更长远角度考虑国家发展蓝图,以保持印度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地位。" b7 O' y8 F; P) o8 S
& V# Y& Y7 p* z 这项在印度高层酝酿数月的规划包括一份“15年展望文件”。同时,为切实“把远景转化为可执行的政策和行动”,印度政府还制定了为期7年的“国家发展议程”,也将从2017年开始执行,并每3年评估一次落实情况,根据财政状况对其进行调整。
$ m/ o) H& Z- P. O$ z x, C' o# L
这名官员说,“15年规划”不同于以往经济计划,将确定阶段性目标,并将超越“传统计划领域”,涉及国内安全与防务等方面。2 ]$ X/ B$ e( C5 Z# u1 h% Y
6 g/ F, B, l1 _8 ^: \$ A4 b 曾在国家计划委员会担任要职的经济学家萨克西纳说,根据联合国制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印度需要实现16项大目标,其中包含100多项子目标。因此,印度政府需要制订一项宏大计划,以确定如何实现这些目标、需要花费多少资源。
9 j1 a. L* `: S: {. b4 I& ^: f
( o, V2 ^; q4 _+ e 打造10万亿美元经济体1 z% V( F3 p& a/ W: P2 |) l+ Y
P/ ~- [5 }$ R 印度官方目前还没有公布“15年规划”的详情,但根据相关官员近期表态推测,这一规划可能包括“印度追赶中国、成为10万亿美元经济体”这一目标。1 N: |7 w1 c6 D {
; M v7 ^& U8 G0 e8 n 印度改革全国学会总裁阿米塔奇·坎特4月底表示,印度有望在2032年前成为10万亿美元经济体。
. a0 S$ H$ L# P) Z3 F' H9 h3 h2 i0 J7 ^- R- d8 b2 [3 n/ Z" T$ H
据印度媒体报道,坎特在向莫迪阐述对印度经济发展前景的展望时,详细说明了印度实现10万亿美元经济总量目标的重要性和挑战所在。他说,印度如果能以 10%的年经济增长率在2032年前实现成为10万亿美元经济体的目标,将可能在此后的6至7年内进一步成为“20万亿美元经济体”。
/ Y/ `% [" h" f" k; p; U" A9 T* B8 @- i, b n7 j6 T! E
“20万亿美元经济体”正是莫迪去年公开宣称的“梦想”。" P @) G, B2 p" G. K1 W
# o% r- u- O! M 按照坎特的说法,要实现“10万亿美元”的目标,年增长率10%是关键,也是“最大挑战”。如果印度能够保持10%的经济增长率,将消除贫困,创造超过 1.75亿个工作岗位;而如果增长率只是7%,印度到2032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6万亿美元,仍将有大约6%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4 D- L* _! T0 P5 r
4 W4 }' ?0 B& }8 L 印度在2013到2014财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9%,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
3 B. ]7 I4 L. \1 o
$ J K1 }( Y! ? D! Z' e, s, ?/ e0 y7 e a 就如何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一名印度经济专家指出,中国从1982年到2012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是10%,“如果印度也想像中国那样保持高速经济增长,那它最需要的是深远的改革。这将是激进式的改革,而不是像政府目前追求的这种渐进式改革政策”。 1 u% F; ^# ?4 e% V
. ~0 g0 Q5 S3 P2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