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美国投资移民 Q5 `0 H, \* b
' W; q6 E& m# E/ ]1 o0 J/ s7 J8 }
“小学拿走了独立价值观,中学拿走了自主思考,大学拿走了理想梦想,自此以后我们的脑子就像太监的内裤,里面什么都没有。”7 Q) |" G7 d2 q, H
3 ? y8 o3 @9 m) S" A' ^“教育,应是像马斯洛说的那样,‘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中国的学生在学校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就是在教室里看着老师发呆,盯着黑板狂抄笔记,然后晚上跳入题海绞尽脑汁苦熬。中国的学生,是背书做题造就的,是《五年模拟三年高考》造就的…但绝对不是天性造就的。”7 f0 V6 k0 z+ H; R
7 t5 F E3 K6 d9 W" o, n7 G——摘自钟道然《我不原谅》5 D# i: Y: U9 _* a6 a/ ^
1 j% Q9 Q) O8 n9 Q4 C' D9 @" v" N
中国教育是痛苦教育,行为被束缚只是表面痛苦,精神被折磨才是深层的痛苦。要想压制学生的天性,束缚学生的精神,理论上是不可能的,毕竟人的天性生来就是多姿多彩热情奔放的,很难被捆绑被同一化。然而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可谓是煞费苦心,充分利用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套系统方案,一步步对学生进行“改造”,最终成功达到目的。% d% o( d# s! Z1 f& j
/ j- h$ R3 F. n5 ~- l对新入校门的小学生,当务之急是让他们服从指挥。就好比马戏团招来一批猴子,得先把它们驯化得服服帖帖的,然后才能让它们进行各种表演。
% R1 T1 ~& }1 J4 b# @/ U- K, |5 W* T1 V6 x
小 学( D; r. w# z3 ~% J; X2 V3 ?1 ^
0 r, p' v: b3 @7 l- }7 l' z# J
小学生看似调皮捣蛋不好管,却有两个致命弱点: C8 w* g% A+ v8 E& K" v
E% H5 K" l8 `5 a
一是头脑简单甚至没有头脑,尚不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更不会逻辑推理;
0 l6 k* P3 x' G, e6 F
3 A5 W- o' m5 z* P二是这种尚未进入发育阶段体型小的动物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对大人有着本能的畏惧,易于服从,说啥是啥。- k5 E( _! F% A4 E3 x/ e
3 \" L8 g' n# E/ ?2 B' i. o; I& I抓住这两个弱点,老师家长发明了一套三式的改造程序,把他们彻底驯化成“好孩子”。
1 ^6 t% F9 W9 U. z9 W* C9 _+ t
5 p$ z/ J3 R- k1 l* h当然,我们知道,老师也是在完成规定给自己的工作。这里的描述并不是针对任何老师个体的批评。1 H( V D s, j3 e# s
% ?! U% X2 |% n& p# @5 e8 n6 _
改造驯化招术一:树权威) R/ }, k% h. G5 P7 _) r; Z
# V7 l# w& g# m; M毫无疑问,家长是第一个禁锢孩子的人。* F& b, ]- ` t; f8 _
1 A8 b, f. d* X/ S& f! |在家长们看来,自己地位比孩子高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或者说在他们眼里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只是他们的私有财产。打记事儿时起,爹妈就这样忽悠你:“是我把你生下来的,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儿肉,你就是我的,你就得听我的!” 你一想,可不是嘛,没爹没妈就没我,岂有不听爹妈的理?家长庞大的身躯以及时不时动用武力的强大威慑作用,让弱不禁风的我们,声泪俱下唯命是从,把他们奉为权威。
9 w- q* t. _* T v
( M+ d# m E6 G; d& A/ n# R* r家长是用“我把你生下来的”的生物学现象压你,老师则是用“老师”这个高尚的名字唬你。和家长一样,老师也是先靠建立等级制度让学生感到卑微,然后树立自己的权威地位。' T! G Q; R* W0 w P
5 V$ y; w! R# ?* r4 `/ y1 K. o首先他们会靠此名号为自己塑造一个光辉形象,每逢升旗或者教师节,更会有红领巾上台朗诵关于老师多么高尚的感人诗句(当然是老师事先写好的)以营造“辛勤的园丁”、“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形象。
4 w' F; L8 k9 J# x% z |
, s7 n8 V7 ]4 [( o( \, L2 W接着老师就会借此形象使出“大棒加胡萝卜”战术,先说一堆大道理,不管通不通反正学生听不懂,然后看着学生要是照着做了就给块糖表扬一下,要是不听话那就是一番血腥场面……比如上课都要求手放好,可为啥呢?不知道,只知道老师站讲台上,下面同学看着就觉得自己渺小,老师发出“手放好”的命令后看到有谁张牙舞爪立马拉出来,一个凶狠的目光就能把那孩子吓得尿失禁,然后她走到一位坐姿最僵硬如同戴上手铐的同学面前摸摸脑袋说:“看×××,多乖!她就是你们学习的榜样。” 孩子们立刻羡慕+惭愧,纷纷仿效着“手放好”,期待着下次老师表扬奖赏自己,而那位屁滚尿流的兄弟恨不得给自己买副手铐。; y H; L8 j B+ z5 B
& L T5 \1 m9 B! m- I0 Y- r
老师这样树权威至“神圣不可侵犯”,一是能威慑学生而有利于管制,二是能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心理阴影。自此,大家识趣地认识到跟老师较劲如同鸡蛋碰石头,绝无好果子吃。于是“听老师的话”渐渐变成了学生的本能,时间一长,批判思维能力也自然无处生长。3 S7 R( v6 ?* m! L6 x2 v
! C' D& s; D) _7 b驯化第二大招:喊口号
8 s' x# x- D9 l* @' z$ H: j# S2 `3 x4 S/ K9 t; ?$ m
行为上的服从只是表象,精神上的服从才是真正的服从。为了让学生彻底接受老师的价值观,他们发明了无比犀利的驯化第二大招:喊口号。" {9 a( n3 r4 ?. u. k/ C0 H
& [3 r% f. F, Z; Z# F9 ?
一上小学你便会发现,大家首先学会的不是科学知识不是公民素质,而是“喊口号”。所谓“口号”,即牵扯到是非观价值观的短句,主要以一个果断的“怎么怎么好”的判断句形式出现,而究其内容,又统统是那种令人听后浑身起鸡皮疙瘩的脱离实际的道德情操。记得上小学时,但凡写个看图说话,最后必扯上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扯就觉得不对劲儿。那时别说“改革开放”了,连“春风”我都不知道啥意思。但写这句话却成了一个不受大脑支配的习惯动作。至于为什么这样写,不知道,我只能说语文书上这样写,墙上小黑板这样写,老师这样说,而且我看其他小朋友也都这样写,那我最好也这样写。
6 m( Z/ K& E1 e$ k( M) Y: G% o, q. K2 \/ x ^, t* H
这就是“喊口号”的原理:小学生年少无知,除了吃喝拉撒睡玩以外啥都不懂,这正是最容易被植入观念的时候,而且一旦成功,此观念就会深深扎根于他那幼小的心灵中,以后想改还不好改了。, o5 A$ I% j+ C$ T+ E
% z) F y( V, I$ b+ L
“树权威”与“喊口号”相辅相成互利互惠。老师家长树立起权威,就方便了命令学生喊口号,而且权威本身就代表着“绝对正确”的思维模式;于是学生会更加听从指令,不加质疑地接受老师家长的价值观。% A7 @' a& }$ ^( n7 T
# s* r2 v0 B: u$ m第三招:去除自我意识
7 f* _, S0 h' f2 _$ Q/ \4 g0 j1 r4 k
3 a" X4 X* J' N) _) V: T- G+ C$ y; B老师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要时时刻刻以自己的想法为准,于是便发明了第三大招:去除自我意识。等这招完成,您就会为了博他们一笑而抛头颅洒热血了。去除自我意识里面又分三个小招式。) W x* r0 a; c, W* ~
2 u/ n/ k5 i6 r, P) f第一小招是家长使的,大家肯定不陌生,叫“争气”。& X, ^$ n, J; a$ v/ P6 \1 g9 X
0 N1 o ^: ~( {8 M6 g
“争气”绝对是小时候我们最常听到的俩字,你看大人要是夸谁家孩子,都会跟他爹妈说:“瞧你这孩子多争气!没白养!”而家长听到这种话也定会心旷神怡。相反,若是别人的孩子强过自己的,则仿佛是人生耻辱。于是,家长们争先恐后地给孩子报“兴趣班”,号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是不能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 X. y S! H' J5 C6 O* _
9 n7 s) x( j& `3 f$ M- a第二小招是老师使的,叫“为集体争光”。4 _" P+ J% V2 p: x# G# p" I! X+ y
8 p: |3 c% {4 g+ ^6 t9 j1 y, B3 W如果说家长们是把孩子“私有化”,老师则逆其道而行之,把学生“公有化”——通过灌输班级体的价值观,将个人意识扼杀在襁褓中。' I0 n( J- f5 u4 B+ f
& r0 r& b% _! q. V. v) h
进小学开始,老师就会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班级是个温暖的家,每个同学都是其中一分子,都代表着这个班级的形象,你们应当时时刻刻想着班集体,为集体争光争彩!”随即眉头一皱话锋一转:“今天×××同学又因为做操时动作和其他人不一样给咱们班扣分了,在这里要对他提出批评……”这时全班同学都会斜眼儿看他,目光中充满了鄙夷和斥责,而这位同学脸立马红了起来,低下头 …
1 b' P& |, \2 I; m! w. e( q. o6 P5 g4 {$ R# P1 p/ F* }
这一招可谓防患于未然,在小孩子的个性尚未显露之时就将其连根儿拔掉,避免了后顾之忧,方便以后高强度的管理。而这种价值观到了极致便是从众,从众到了极致便是自我的缺失。 R0 H% h) @# p+ Q( a2 ]8 O; H5 ^9 f
5 V0 f2 h, J8 [& z. A
第三小招:“横向比较”。
. y% c- p) T( b, S9 j% [2 x* n" f* P3 D( z! H
横向比较在家长这儿屡试不爽,到老师那更是变本加厉花样百出。
5 m0 c- c6 n, ]$ U3 \# ?/ o: `/ K5 w4 J3 I" F$ K
谁作业写得认真啊,向老师问好声音洪亮啊,黑板擦得干净啊,做操胳膊伸得直啊,无所不比。横向比较狠就狠在它刺激了你的“自卑心”:谁都想做最好的,都想被夸赞表扬,但把人排成一队就总有人在你前面,你总会发现自己比别人差,然后因此闷闷不乐垂头丧气。一个健全的人,最重要的是纵向比,只要自己进步就好,甭管别人。然而这种横向比,自己好不算好,比别人好才是真的好。“横着比”日后一发不可收拾,让人沉迷于其中,并且只会用这一种方式评判自身价值。以后的各种管制,没有哪个不是把学生排成一队比来比去的,从此你遭遇的各种心理折磨甚至疾病,也都从这儿生的根。
# O% h4 |/ @% U p' b" N/ b2 _% H
至此,小学的任务基本搞定,整个“学习囚徒”生活的前期铺垫也已完成。老师家长的攻势非常明确:先通过“树权威” 确立老师家长的领导地位;再用“喊口号”把你的思维简化成鸳鸯火锅,来灌输他们的思想;最后来个“争气”+“集体主义”+“横向比较”三连击,根除你的自我意识,让你心甘情愿为他们行事。
& X4 l |& U, p% `* X1 J z/ Y1 T H5 |9 l3 J
# U$ ?- G2 {. k" I
: q2 q. s# L$ x3 T+ q'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