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欧美关系所以能够实现缓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下三方的现实战略需要。
4 Z7 {" F" F/ K+ D. a2 F" q8 c4 E" B( K ?: d' H
" a5 ~& E& Z3 V) l, z# a美欧俄即将走向全面缓和 中国或成美首要遏阻国0 _! z1 {" ~ b, q4 F l
: Y6 a1 M/ P( Y+ I$ A# t/ c& m当地时间2013年12月4日,乌克兰基辅,反政府示威者封锁主要政府大楼,持续举行示威活动
6 u2 C* T! d2 n7 f. L* u: g2 M) H9 M% O" Y% V0 N. S5 t
普京念念不忘复兴大业
* h- q. v7 T" E7 N; r0 i1 ]& ]4 Z: b$ y0 y! f
与西方这场缘于乌克兰危机的对抗,对俄罗斯而言纯属美国逼迫下的无奈之举,打乱了俄复兴进程,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战略灾难。
: p5 G4 d# T' u8 _# }$ L/ \
, a' i4 T: Y i& j& l/ m“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这是普京2000年第一次就任总统时说过的名言,被外界视为其复兴俄罗斯的政治宣言。而仍将俄视为对手的美国,不能容忍其辉煌再现,遏阻俄复兴成为美重要战略任务。这恰恰是美俄多年来矛盾不断之根本原因。 - \9 u! }4 z) f" R9 L5 `
3 Z5 E. [) S2 F+ d9 O7 t
乌克兰危机是美国遏阻普京复兴大业的最新谋划,意在将俄逼向与欧美对抗的险途,实现对俄的全面孤立,打击俄复兴进程。普京明知美险恶意图,却碍于乌克兰特殊战略价值,被迫入局。在拿下克里米亚稳住乌克兰局势后,普京积极谋求与欧美妥协,力争早日将复兴之路拨回正轨。
; m3 U- ~7 q5 m( f; R
1 s# T0 E* W8 X: B& n; u但西方却并不打算轻易放过俄罗斯,意图迫使俄全面屈服,普京只得另辟蹊径以斗促谈、主动出招,力求在确保两个战略底线的情况下与西方达成妥协:其一是保住克里米亚,其二是乌克兰不得加入北约欧盟。 9 f: z! P& h7 j( t( s
7 w- B" ?6 j1 y. `1 _
俄斗争策略主要有两招:第一,“以攻代守、攻其所痛 ”,俄一面升级乌克兰东部局势,支持民间武装力量大搞军事分裂活动,另一方面大搞军演武力震慑欧美;第二,“侧翼迂回、围魏救赵”,俄避开西方在欧洲方向的战略优势,绕道中东区域,出兵叙利亚制造“事端”,逼迫西方与俄利益交换。俄罗斯“以斗促谈”的目的基本达成。欧美实际已不再主动纠缠克里米亚归属问题,俄美政治交流正逐步恢复,此时容克宣布短期内不接纳乌克兰入盟入约,俄罗斯两大要求——保住克里米亚和乌克兰维持现状均得到满足。普京剩下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与西方关系全面正常化,将俄罗斯复兴进程拉回正轨。此时撤军叙利亚就成了俄最佳选择,既回馈欧盟善意,又拆除俄美关系进一步改善的重要障碍,为俄欧美关系全面缓和注入了新的动力。2 Z% a7 X) u3 q! T
) K9 B0 ]( k9 u! ]% ?' c
! R8 ~4 R2 K; ?" g0 k/ L0 e
美欧俄即将走向全面缓和 中国或成美首要遏阻国! H: L, k8 V4 h
: e2 A0 e; ?+ Q. u- d当地时间2016年4月4日,抵达德国的叙利亚难民 2 z' i" U: N6 c- O9 F# W2 D
+ ^% ?# d5 _/ g ]: t t. Z欧盟内忧外患无意继续与俄缠斗 : M9 H+ T1 {; I, C3 s) d! G
" ~3 \. n0 J1 T7 T! y! W欧盟介入危机与俄对抗的态度本身并不坚决,存有投机心理,既希望与美联手迅速压服俄解决乌克兰问题,又不愿事态扩大承担过多责任。
9 R b/ C1 O; L1 X, a0 k; f9 S' r4 u% D6 S8 S9 M
此种态度与其介入危机时半是自愿半是无奈的动机有关:自愿,源于战略利益上的巨大诱惑。把乌克兰纳入自身势力范围,既能增强欧盟东西两翼地缘战略上的平衡,又能阻断俄介入欧洲事务的重要通道,有利于欧盟战略地位的提升和欧洲统一梦想的实现;无奈,源于安全上的关联和政治、道义上的责任。乌克兰位于欧盟东大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同时,作为地区领袖,欧盟对身为其联系国的乌克兰负有政治和道义上的责任,无法袖手旁观。
# {5 |1 e9 R+ U$ X1 M+ f' ^8 A
6 `, k5 {4 z' J) J/ e* m然而,时局发展让欧盟投机打算落了空,与此同时自身的内忧外患却不断加剧:
0 W9 u( \4 c3 m( B' ?
6 ^2 z n5 U7 t* G6 T+ O一是对俄制裁伤及自身。与俄美不同,俄欧经贸联系紧密, 2013年双边贸易额高达4170亿美元。随着欧盟制裁与俄反制裁的展开,2015年这一数据降至2300亿美元,同比下滑40%,对本就萎靡不振的欧盟经济造成新的伤害,引起德法意等对俄出口大国的不满。
9 g4 z2 J% N' J) Y$ B: e+ A7 }# e% e# N: ~: p
二是叙利亚难民大量涌入,难民危机爆发。2008至2014年间欧盟总共也只不过接纳了75万难民,但2015年随着叙利亚难民大量入境,难民人数飞涨,仅德国一家就接纳了近110万。难民潮加重了欧盟的经济负担,引发严重政治、社会与安全危机,欧盟在坚持自身理念和限制难民间陷入两难,备受折磨。
3 q h- k. s" ^# R9 a1 t" d9 F; L4 B% p* w) ?
三是安全局势恶化。2014年以来欧盟安全局势持续恶化:IS等极端组织对欧洲渗透加剧,恐怖袭击频发;乌克兰局势僵持难解,战火时有发生;俄罗斯持续施压,安全压力加大。2015年俄罗斯撤出《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在欧洲区域举行多场重大演习,其中包括演练在位于立陶宛和波兰这两个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加里宁格勒进驻导弹、具有核打击能力的轰炸机进驻克里米亚,对欧施压意味明显。 - F$ h" J& s/ S: [8 `0 I% E4 M
t7 d$ d8 P# a( G. _0 P
乌克兰问题注定短期无解,内忧外患的欧盟越来越无意也无力与俄继续缠斗,法意等国已经向俄伸出了缓和关系的橄榄枝。2016年1月,法国经济部长马克隆宣称,希望西方国家于2016年夏取消对俄制裁;意大利领导人表示本国因对俄制裁受损严重,支持解除制裁。此外,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领导人也在之前密集地公开表示支持欧盟解除对俄制裁。此时再加上容克的讲话,欧盟实际已向俄发出了缓和关系的明确信号。
* f, X# G( E# P, l5 i, k1 |4 X4 }1 O* d9 ^1 O
1 u% G/ g! @8 C% @* H4 C
美欧俄即将走向全面缓和 中国或成美首要遏阻国" S! W, E4 m+ V- ^
/ M8 o' P9 _( x+ `4 b, R7 ^
当地时间2013年12月4日,乌克兰基辅,反政府示威者封锁主要政府大楼,持续举行示威活动
, W) O8 G; V1 [. E0 l
- a& t, \2 C6 f美意识到与俄缠斗已致自身战略偏轨 与俄罗斯的被逼无奈和欧盟的半推半就不同,美国是乌克兰危机的策划者和对俄制裁的领导者,意在借此削弱俄罗斯,遏阻俄复兴进程。在奥巴马政府看来,打击俄罗斯有利于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符合美全球战略需要。但实际上,与俄罗斯的激烈对抗一步步把美战略拉离“正确”轨道。那么,“正确”的轨道是什么? ' Z" E/ D/ U) P# R% `7 d' b2 y
+ u4 j+ O' y4 \) ^7 ?5 {
美国战略界和政界其实早已给出回答,即实行“亚太再平衡”,把战略矛头对准中国,遏阻中国崛起。这是总结小布什全球反恐“错失”遏阻中国崛起良机的“惨痛教训”后得出的经验总结。“中国而不是俄罗斯才是美国最具威胁的竞争者”,成为美国政界和战略界的基本共识,所以奥巴马上台之初才会主动“重启”俄美关系,为的就是缓和俄美关系,全力确保“亚太再平衡”战略顺利推行。
% o6 V/ ~+ \" A/ f8 z, N$ q- y; E- M' w. X
尽管斯诺登事件等问题让俄美“重启”失败,但两国正常交往关系依旧维持,美战略矛头仍主要指向中国。但是,2013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情势逐步有了改变。- I, N0 X' y+ Q6 |: U5 }
; t( _! h+ M! ~; n; Y
: |: c# F# X6 M. Z; B2 N美欧俄即将走向全面缓和 中国或成美首要遏阻国
m$ d4 g7 v+ R+ l/ N
5 g( p* g$ x$ T: e( M# G9 i当地时间2013年12月10日,乌克兰基辅,独立广场的示威者 2 o! `0 L2 s: p0 D. G* [* z' R! i j
5 c4 o6 K9 p( `! u4 ~- J2 ?/ P1 Z: _
美国策划乌克兰危机时的最初预想,应是尽可能快地完成对俄罗斯的打击削弱,巩固欧洲区域霸权地位,腾出更多力量投入亚太、全力对中国实施压制。然而,俄罗斯应对招数和抵抗意志均超出预想。乌克兰危机陷入僵局,美百般施压制裁,俄却坚守底线绝不屈服。美俄关系由冷淡走向激烈对抗,美主要战略打击对象转向俄,不仅耗费大量资源,阻碍了“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还把俄推向我方,令中国处于中美俄大三角关系中最为有利的位置。 & {/ ]$ ^- ?" o3 L. R& I3 k
) O3 f2 q6 ^* Y3 D1 ?( U- `# A+ Q
美国国内对奥巴马对俄战略合理性的质疑逐步增强,出现不少反对继续危机的声音。例如,前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公开呼吁美俄妥协,他表示乌克兰危机不会以哪一方完全胜利的方式结束,只有相互妥协,美俄才能脱离各自困境;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其《国家利益》一文中表示,俄罗斯是世界秩序中不可替代的部分,美国应与俄罗斯进行合作。 - T$ b* T* o/ `7 m5 t. P
8 ~& w) S% j" k$ D
奥巴马政府也意识到自身战略存在的问题,对俄态度逐步松动。2015年5月、12月国务卿克里两次访俄与普京、拉夫罗夫等高层会谈,恢复因乌克兰危机中断的俄美领导人直接联系,就乌克兰、叙利亚问题与俄会商;2015年9月30日奥巴马与普京闭门会谈约90分钟,打破了2013年6月以来两国元首无正式会晤的非正常状态;2016年2月前国务卿基辛格访俄与普京会面,替奥巴马探路;2016年3月克里再次访俄,旨在拉近两国在乌克兰、叙利亚等问题上的立场。
7 O7 q+ d9 c3 {" ?
' @' L8 f7 h1 s- J D8 ^, i随着美国对自身战略轨道的持续矫正,结束与俄缠斗、恢复双方正常关系将成为美当然之选,美俄关系发生转变的日子已不遥远。 / K7 H) x: K; ^5 n- a% k7 h
k! |9 j3 W5 S7 H' W
总体而言,乌克兰与叙利亚危机让俄与西方清楚地探明了对方的战略底线和实力意志,双方关系现已触底反弹。未来俄美关系将不会再现过去两年来高水平危机。尽管双方将继续在中东和欧洲展开竞争,彼此保持高度的警惕和防范,但双方关系走向缓和是未来一个时期的基本趋势。 ' T- f- o" L! ?* l6 h
3 [$ q5 I9 f' C* {+ Q- ]) M俄与西方关系缓和无疑将引发国际博弈格局调整。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中美俄大三角关系内俄中位置可能对调,中国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美主要遏阻对象,而俄则处于更有利的平衡者位置,中国未来的战略承压将持续加大。 (姜磊系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博士后,綦大鹏为该所副所长、教授)
+ u7 n( j) y8 ~; z0 P) s: _
q$ [% |, f2 o2 w( c' u/ q" M1 G$ V%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