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 to China(C2C)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已数年,至今尤未改善,但山寨国家的鼻祖却另有他人——美国——虽然他如今已经成为最具创新能力的国家。
' _ A/ U9 O4 l( a3 Q' ~5 F* w0 q c9 l! \- t$ N1 A% q$ F
当年被英联邦剥离出来的独立新大陆美国,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狂拽炫酷的超级大国,他们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抄袭时光。美国政府成立之初,曾公布了很多法令,鼓励美国人去英国考察技术,借鉴经验。但英国人的实验室却想尽办法不对外人开放,也拒绝美国的企业家和工程师移民,认为其“动机不纯”。7 i6 V. V( r6 R( H; H( }3 Z5 a
2 y; T% Y; S X3 r1 `
当时英国最大的纺织中心在曼切斯特,曼切斯特一个有20年工龄的技术能手斯莱特,被美国梦“忽悠”到了麻省,建了美国第一家水利纺织工厂,随后指导麻省建立了50多家纺织工厂,并迅速完成了技术的迭代。他被美国人称为“工业革命之父”,却被英国人叫作“叛徒斯莱特”。
5 Y; ~/ e" y* P' [, a" T
' _4 \% `4 u, ]从斯莱特在麻省建立第一个工厂,到美国的经济总量超过英国,整整经历了100年。1894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的那一年,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当时的“暴发户”,虽然经济总量已无人能敌,但高新技术仍远远落后于欧洲。3 J3 z' N) b# U
' }' ~# ~3 f# V% G, p4 v _6 ?3 c
现在的中国,像极了当时的美国。6 M; a1 E% ]& p( `" U7 @) d% o" A! }( l
& Q3 f) n% g& \: @转折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南北战争的结束和太平洋铁路的开通使美国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体,紧接着就是商业投机猖狂,政治腐败严峻,不少人以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发了大财。于是人们以马克·吐温的小说名来命名那段时期——镀金时代。
, Z0 P7 k" e2 @2 v: c" u# g4 y- X! Q) z8 A
镀金时代带来一个客观的结果就是中产阶级成为美国消费主力,他们愿意为高品质的细分需求买单,也愿意付出更多金钱来解决自己的消费痛点。这些高端和本土需求无处模仿,企业逼不得已自行创新。% N5 Y8 N1 g C4 x. r# Y
+ U5 m" P5 r7 R* y, ?' d j而创新这件事本是属于大企业的,一直到1960年,美国每年的高科技产业研发投入,70%来自排名前100的大型甚至垄断公司。但如果一个国家的进步仅与寡头企业有关,这种进步是空洞而没有持续力的。
7 g' j$ W- r4 P6 `& P
; K" C8 D+ K( I* G% A: b1980年,两个国会参议员用一个法案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分别姓拜和杜,他们所提出的法案就叫《拜杜法案》。
3 U. Y& s2 b1 l* _) P. S9 i; T7 t* ]) r8 U
这个法案带来两个结果——只需要首付约50万美金就可以买到专利进行商业化改造,但后期的销售额需要与专利发明者分成——彻底改变了专利利益的分配属性,煽动了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激发了中小企业的升级动力,将美国彻底转型为散点状创新国家* ~7 N) P# B4 I! v2 P# Y/ w; i$ h5 v u
+ _- g t8 f% w
) o: A) C k' U8 C- Q
$ a% O% w( S$ [7 O/ _在90年代中期,美国的风险投资就已经到达了高潮,当足够的资金沐浴了那些独一无二的点子时,创新的土壤才能持续不断培育改造新基因。, W( t% D8 C# E; M0 d3 E1 l6 F2 s
; X( r2 s0 t r( G近十年,美国排名前1000的公司,有700多家已经不见了。产业更新的节奏之快,以及小年轻干掉老家伙的速度之残酷,是美国式创新之体现。而中产阶级的出现、知识产权的完善和风险投资的支持正是美国告别山寨王国、进军创新帝国的三点保证。
- O! U/ e0 R3 F. ^) @& z- n3 Y/ Z; ?/ r$ n1 F( P0 m0 s# c: O. B
美国用了近百年集齐了这三个条件,完成了转型,至今创新大国的霸主地位不容动摇,但中国这头东方雄狮追赶的速度也不可小觑。愿意为高性能和技术买单的理性消费群体已经出现,风险投资体系也逐步完善,我们所缺的,就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意识和法制约束。" y% Y8 u0 r" D0 f. G
y/ Q6 K( d4 S. U% c/ T8 e
脱离“山寨大国”之名的路径是可以复制的,中国式创新正走在十字路口。我们已经具备客观条件,而敬畏知识产权所需经历的镇痛,正等着我们迈出那一步) `$ F) v R5 W# Z T
+ P& f% m* ?9 }: C9 s# H9 g'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