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人所见,危机的中期转折点很可能来自于2007年新的“公平价值”会计法则的实施,该法则要求上市公司在每季结账时,根据资产当时在公开市场出售可得到的价格,而非历史成本价格,进行重新评价。这直接导致了许多重仓于房屋抵押债券和其附属衍生品的银行不得不进行资产价值减计(虽然当时大规模房贷违约并未发生),从而引发了最初的抵押债券和附属衍生品的抛售。# z; x0 `: n0 O6 c. t
N5 z5 s b, T, e0 c! M
# ~4 h$ {/ V0 o4 L) `7 }最早感受到异常的是量化对冲基金,由于机构的抛售,他们基于“短期反转”的投资策略在2007年8月第二周突然失效,遭遇了连续四天的“黑天鹅”事件袭击。事件似乎很快平息下来,但发生在非正规银行系统(影子银行)内的“借短贷长”市场却因为担心彼此的支付风险而开始出现流动性紧缩,回购协议利率开始持续上升(见下图),这给各大金融机构本就麻烦多多的资产负债表造成更加直接的压力。2008年3月,贝尔斯登倒闭,美联储安排了摩根大通对其低价收购,但随后却放弃了对陷入困境的雷曼兄弟的救助,任其倒闭,直接引爆了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大家也许对传统银行的挤兑并不陌生,但对于发生在转折点和引爆点之间的“影子银行挤兑”则几乎完全不了解,电影《大空头》也没有描述这一过程,因此大多数人对于这次大危机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次级贷款”这个层面,但次贷总量只占抵押贷款总量的4%,2007年金融机构损失大约是1500亿美元,远远低于当年美国14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是不足以引发危机的。顺带提一句,虽然电影里的空头对冲基金回报巨大,但是和过去危机不同的是,这一次几乎没有人把危机的责任推到他们身上。相反,人们更多的是谈论房地产泡沫、政府放松银行业监管、传统银行的贪婪、评级机构和监管机构失职背后的利益冲突。
* M) }1 c# K! ]) o1 m9 g. [- z1 L" Z1 g- D9 o9 E, c, Z: V
3 z8 ]/ o$ u1 |5 L
; J2 s1 c% _9 f/ E, D3 k
8 P. b% c# g6 `- w
7 f7 e( I% V( g6 D7 \. C. ~+ F/ N! s8 f* x. M7 j" s8 f
在结束这一段历史描述前,我想分享一个奇特的理论,它是这样解释2007-2009年金融危机的:“一切的过错来源于中国1994年的汇率并轨,人民币兑美元大幅贬值后,造成依赖出口的东亚各国经济陷入困境并发生金融危机,随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救助方案要求他们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但是这些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为了安全和逐利,进入美国国债市场,导致美国利率长期保持在低水平,引发了房地产泡沫和与抵押贷款债券相连的金融衍生品膨胀,而泡沫破灭则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机。”在欧美,这种怪罪中国和东亚各国储蓄过多的观点一直存在,但将其和2007-2009年金融危机联系到一起的谬论不值一驳。这种“历史决定论”或者“基因论”还有一个更加荒谬的版本:欧洲人的艺术和人文素养更高是因为早在旧石器时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等地区的人类就开始在岩洞中开始画画。. \2 `) W9 n7 F9 h+ l/ N8 I
; K0 y; [- T8 r1 J1 p9 L" |
0 X. ]' G% {2 F% n3 u, H
行文至此,可以略加总结。金融危机的中期转折点往往和经济基本面恶化,债务累积、国与国之间利差扩大紧密联系。从事套利和投机的交易者一旦看到基本面的支撑力减弱就会开始反向操作,而资金流向与基本面的“负反馈”螺旋效果就开始慢慢展开。而引爆点则往往是一些突然发生的可以协调本来利益不同的人开始一致行动的事件,“太阳黑子”无论是否激发大家的恐慌情绪,都往往会促成资产供给的突然增加(如日经看跌权证的出现、上市锁定期结束后的大股东减持等)。通常,我们认为预测危机引爆点的时间很难掌握,但归纳总结出的这几个警示信号仍然很有价值。
+ N+ }3 P( O& V6 R1 L
3 e% n5 A/ \, d4 s
; c2 H G% x' D5 v( M: ^/ `2 r$ t+ P! X6 Z) t
, U4 C$ b, O2 {8 d, v" M
; l+ p9 P; _( v7 O; x2 }7 F
! `0 H7 i' H+ Q6 h* N+ o P2016年1月的金融风暴虽然猛烈,但发展成为1997-1998年和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中期的转折点来自于美联储2014年10月结束持续六年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之前流出美国市场散布于新兴市场的资金开始慢慢流出(见上图)。全球经济增速减缓,中国引擎力不再、各国债务高企、商品价格下跌、全球贸易量减少都逐步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不过,2015年底警告的声音虽然存在,但毕竟音量不大也未形成共识。美联储时隔九年后的首次加息早被市场预期,反而是人民币兑美元在2015年12月初到2016年开年时的贬值速度远远超乎市场的意料,虽然说目的是改变盯住美元为一揽子货币,但中国官员与市场沟通的方式也与2015年8月贬值后的做法迥然不同,市场无法量化和对冲风险,这使得对于中国经济硬着陆原本分散的担心再次汇聚到一起,形成合力(大股东减持和熔断讨论虽多,但威力远不及汇率的变动。最近爆出的银行非法套取票据案件,倒是会引发类似前面提到的回购协议利率的上扬)。市场主流意见认为这就是此轮风暴的引爆点。不过,时间距离太近往往看不清楚,这一观点还是留待众人评说。没准,这一次协调大家行动的“太阳黑子”就是2015年12月11日上映的电影《大空头》。
- W( X' P( w& p- d, j4 |7 B% y. b) o' p& o/ j4 l0 _7 N6 k
7 E+ ~; h( u( K(作者系诺亚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研究总监,香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教授。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mail.com)
, B3 ?* K1 }5 X. U$ P3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