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USCC)发布报告称,人民币将在未来10年削弱美元的主导地位,但不大可能取代美元成为世界第一货币。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5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和结算比例都会有所上升,上升至一定比例后就会影响到美元,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美元地位应该没问题。
; {& A6 w0 X+ N( X7 e% D; c8 O6 N) [
& W# c, ~" k* ]+ N这份报告题为“中国扩大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努力”,作者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中国部主任普拉萨德。他表示,该报告是应USCC的要求而进行的研究。
, l: F1 Y( y* G# [; _) w) P- u, z6 O/ d& E4 e
该报告一共140页,分10个章节,考察了中国政府为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所做的努力,还分析了人民币地位上升对美国金融统治力以及美元的影响。
# z3 u) @" A5 c2 B/ G/ A- |1 s
5 I: x/ G+ K) R) ?) x“美国之音”5日援引报告的内容称,人民币将在下个10年取得对日元、欧元和英镑的优势,同时 “小幅度侵蚀”美元地位,特别是在国际贸易计价和跨境贸易结算方面。不过,人民币的崛起不会终结美元的主导地位。霍建国表示,现在美元在国际上的结算比例是60%多,中国仅10%左右。如果该比例达到20%,可能会影响日元和欧元,再往上走就会“侵蚀”美元。未来人民币在IMF货币篮子中的作用会继续扩大,国际化水平也会继续提高,所以影响其他货币的地位是必然的发展过程。
^5 y" C4 c( @( `; q& J) P \% J+ w) f t' J
报告称,影响人民币国际地位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国内挑战包括资本账户开放的先后次序和自由化水平、汇率灵活度、金融市场 发展状况。英国广播公司5日称,中国此前一直努力推动人民币在全球商务活动中的使用,包括允许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并且允许一些银行在海外开设人民币存款账户。但是,人民币在全球跨境转账业务中的使用量仍然不足3%,而美元和欧元在这项业务中分别占44%和29%。霍建国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关键取决于金融市场政策的稳定性和调控的能力,“我们现在驾驭经济、引导市场的能力有待提高”。霍建国表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中国金融竞争力、驾驭经济的能力或是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并和经济实力相适应。
% n& K/ }0 ]) K, \8 I/ W
7 q- R& h# e# {* a+ N% @USCC的报告预测,中国将在3至5年时间里把其金融体系从严密控制状态转变为总体开放状态;人民币将更广泛地用于跨境贸易计价和结算;中国领导人对金融部门的重视以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将为人民币变成主要储备货币铺就清晰的道路。霍建国接受采访时对人民币未来的国际地位稳步提高持乐观态度,“中国的学习能力比较强。现在汇率改革让我们的汇率有升贬的波动是正常的。随着中国适应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将来人民币国际化还会进一步加快”。
9 F1 V7 P& P2 S" i8 D: z0 u9 _1 J! ~! u8 U C& L2 H* Y
除了人民币国际化,USCC的这份报告还谈到未来中国在美国的投资。报告称,中国政府过去大量购买美国政府债券,使中国成为美国政府最大的海外债权人。未来中国投资者将会把更多的资金投入美国的股市、房地产和企业中。, ]% H, P/ Q- I2 \0 M j+ _- s
: N; R8 W, ^ F0 ]! k; TUSCC成立于2000年10月。“美国之音”介绍说,该委员会主要负责监督和调查美中经贸关系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该委员会成员目前包括12名委员和一些专业专职工作人员。委员会委员不是议员或官员,而是来自私有部门或非营利组织的专家学者
, u% `( L ^6 i1 X$ J$ g7 u6 a! q& \' h, I4 e2 V
0 V$ M1 ~% N, W4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