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此前发表了《美元加息,又有人唱衰人民币》一文,在人民币连续下跌之际,观察者网特邀陈经增添数据、图表,修订前文,以飨读者。】
~* h1 A! q, F) y+ Y6 y& t9 s+ v- c, }3 Z0 p$ b! ?
人民币自2005年汇改升值以来,对美元首次连续贬值,从2014年初的最高点6.05贬到了2015年底的6.49,贬值幅度“高达”7%,引发了一场人民币贬值的舆论炒作。近十年来,西方媒体一直在是说人民币“不公平”地低估,要求人民币继续大幅升值,现在论调全变了,改而“预测”人民币会贬到什么位置去。典型的说法是2016年底贬到7“悬念不大”。这个前后矛盾说明,西方想通过舆论炒作影响人民币汇率。本文将介绍人民币的功能,讨论决定人民币汇率的逻辑,并预测汇率走势。8 P- z3 z2 x' v! ?: y: G8 e$ Y
6 e2 h( g5 s! L a7 [2 h* e0 J
人民币的功能是什么?, R5 w: a: I3 \, ^, L! c# W* A5 l3 a
/ s. h( [! k& C5 d$ |$ V 货币的功能一是交易,本国实体经济、国际贸易、股票房产等资产的交易,都需要以货币为媒介。二是作为财富,就是价值储蓄功能,家庭有100万人民币存着觉得有钱安心。第一种功能的特征是动态流通,第二种功能的特征是静态储存,两者很不相同。$ K, b7 b: B" l
0 \; _8 y; N+ B9 i" n1 G: S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废话吗,哪国的钱不是这样?还真不是。一般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主要就是交易功能,要过日子不得不用当地货币。如果连交易功能都没有,那就是津巴布韦了,本国人都只信外币。即使交易功能正常,一般发展中国家货币的财富功能是很小的。当地人都清楚,历史证明也确实如此。拿着100万纸币或者银行存款,想把它当笔大钱觉得“安心”绝对是搞笑。
3 Z X8 c1 x4 z' p. z
2 ?% B, Y6 U9 ?: H( }+ v3 i 印度人有一个说法,当你手里拿着一张纸币的一头,要想着另一头着了火在慢慢烧过来,很快会把整张钱烧光,得赶快用出去。这个火就是通货膨胀。这个道理的核心数据是“通胀率”,发展中国家普遍远高于发达国家,这着急上火的程度自然也就不一样。印度每年的通胀率在发展中国家中其实不算差,高就是10%,低就是5%,并没有特别高,都觉得钱被烧了。不少发展中国家每年20%的通胀率很常见,比起美国日本等国常年通胀率0-2%,对货币的感觉确实不一样。长年累月高通胀率之下,指数增长的感觉是很可怕的。中华民国的超级通胀,人们拿了工钱立即跑到米铺换米,就是货币没有财富储蓄功能的极端写照。
; E- B, H- N# V3 X! _2 \
! E2 t! Q9 ~ V( z! e+ w6 a0 ?' o8 p$ \6 F$ G! F p/ a
6 }+ p; r" M5 C% K% G! R3 ^ Y/ I8 q, J7 \/ u
是不是发达国家货币的财富功能就靠得住?这也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众,也不习惯存储货币当财富。发达国家也会有通货膨胀,有个说法,现在的100美元,只相当于40年前的5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积累纸币或者存款当然就很难叫“理财”。银行理财经理对客户第一句话,就会把存钱当反面典型。民众有点钱还是会搞搞投资,所以西方国家资本市场发达,货币总量倒不是太多。
* d' b# [# x/ E4 @' P5 A$ N. p8 \- q
& j0 Q2 l+ C L 广义货币M2余额基本能代表银行体系里的货币财富规模,中国的数值全球最高。2015年9月末,中国M2余额为136万亿人民币,而美国M2不超过10万亿美元,只有中国的一半。但是美国的金融衍生市场规模很大,大到M3数值都不报告了。之前一个热门新闻是,美国财经网站GOBankingRates进行了一项调查,21%的美国人根本没有储蓄账户,50%的美国人虽然有储蓄账户但存款不足1000美元。这些人不见得都是“穷光蛋”,一般养老金等投资账户里还是有些资产,只是不存现金。! @, u ~! j2 k7 }- V9 e
4 Y$ ]1 m# G, O 那人民币是怎么回事?人民币交易功能是很好的,现在还通过加入SDR等动作,不断深入到国际贸易里。这方面显然还要大发展,也没有人去“唱衰”。人民币尤其独特的是,有巨大的财富功能。根据2013年IMF的报告,中国的国民储蓄总额占到了GDP的一半以上,国民储蓄率全球第三,仅低于科威特和卡塔尔。2012年中国当时的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中国储蓄率已达52%,而同期美国的储蓄率却只有4%左右。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说,亚洲金融风暴前,我国的储蓄率在37%-39%,之后10年,我国储蓄率持续增长,目前达到约50%。3 ~) T' P8 r' H* ]* B9 V
4 B9 m$ b0 d! G9 ^. f 有些人说,人民币要变废纸,以后北京房价80万一平等等。但这种说法毕竟不是常识,还是有很多中国人的财富生活就是存钱、存钱、存钱。2015年9月末,住户存款余额54.2万亿元,同比增长8.8%。相信本国货币财富功能的人,中国特别多。我认为从比例上看,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民众,也高于发达国家民众。你可以说这些人理财意识太差,可现状就是如此。6 T, e: C7 P+ Y2 z8 w1 r. I$ U
* ~- |2 z; q9 Q& ~$ D
0 g( X9 \9 |+ F% Y( Q& p
9 ^1 P7 Z; n6 \7 g8 H" d& B$ [: K k4 _$ _7 A6 Q
认真而论,改革开放初期存人民币确实就是烧钱。80年代存1万元是笔巨款,现在啥也不是了,一些人忽悠以后“人民币变废纸”就是这个逻辑。但这事民众其实印象不深,当初有万元存款的没几个,而且后来挣的钱越来越多,损失不大,谁还在乎这事。要像不少发展中国家那样,工资不涨,物价狂涨,事情就麻烦了。
. |/ E. D3 x* v1 M a1 b$ q
: p' K; \' @" j4 N7 J 就近十来年的感觉来说,人民币通货膨胀的情况比较复杂。是有些价格暴涨的,主要是房价和一些食品的价格。但是也有不少商品价格反而大降了,比如汽车、家电、手机。人民群众对于商品价格是比较放心的,并没有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说起来都是过剩。国际上人民币此前又不断对所有货币升值,这就和发展中国家货币很不一样。
# I, j7 s1 R) ` a, A$ G- O! O" v$ v- Y- J- G/ r2 U- T
总的来说,中国人对人民币的信心相对是比较高的,证据就是世界最高的住户银行存款。50多万亿就这么放着,也没见着什么大的动静。2015年12月证券保证金日均余额仅2万多亿,年中最火的时候才有几个月超过3万亿,在股市活动的钱相比之下很少。时不时有些买房热潮,但规模显然不够,现在还把房地产去库存当一个特麻烦的事。人们是越来越习惯于去买些理财产品,但是存钱还没有成为笑话,折腾各类理财也没有成为主流意识。一般人即使理财,还是有回到存款状态算收益的心态,并不是说变成存款就混身不舒服。
' Q- V0 _+ v' ?8 I) _* C( r, h* P4 o) Y
这一切的根源是中国生产力的大发展。产能过剩让不少商品白菜价了,生产商苦不堪言,中央时不时要开会商量怎么办。但是也有好处,至少人们对商品供应有绝对的信心,从而对人民币的交易功能有绝对的信心,甚至麻木地接受了人民币的财富功能。
( P8 t7 \5 o6 T$ ^( b
- w, a+ l* L, c( x$ ]+ Z; e;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