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1分钟注册发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美国移民签证] 美国人为什么要领养“中国孤儿” 及跨国领养的利弊争议

[复制链接]
与你同行 发表于 2016-1-11 10: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要领养“中国孤儿”

  据美国国务院发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在美的中国孤儿总人数达到了88298人,是中国孤儿最的大海外收养国。

  实际上,因海外领养而出现的“中国孤儿”诞生时间其实并不长,至今只有23年。中国第一次明确国外领养规范,是1992年4月1日实施的《收养法》。1993年5月29日,中国又加入了《有关保护儿童和跨国领养合作的海牙公约》。不久后又制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允许外国家庭来中国收养孤儿。

  在开放国际领养后,美国逐渐成为领养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些中国孤儿被国内福利院工作人员认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能在美国获得身份,并会在正常家庭中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23年间被领养至美国的中国孤儿群体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分别是性别和健康程度。

  在美国的8万多中国孤儿中,88.9%为女孩,患有先天残疾或疾病的则占约80%。CCAI(Chinese Children Adoption International,国际中华儿童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访中称,2014年美国领养的中国孤儿中,95%以上患有重大疾病,比如去年8月,一对美国夫妇领养了患有唐氏综合征的6岁中国女孩。

  这些领养了中国孤儿的美国家庭常常相互交流,其中多数家庭都希望孩子可以有中国朋友,学会说中文写汉字。1998年,这些美国家庭共同创立半边天基金会(halfthesky),是最早于中国设立服务中心的外国非政府机构之一。

  这个机构最初的发起者珍妮·博文和丈夫在1997年领养了广东女孩玛雅。珍妮称当时玛雅因福利院环境和孤儿成长经历已经非常自闭。

  2014年11月,珍妮出版《wish you happy forever:What China's Orphans Taught Me About Moving Mountains》,其中详细记录了十年前她来到中国所见到的中国孤儿在福利院的状况,以及她收养女儿玛雅的故事。



  珍妮与丈夫曾经是南加州的电影制片人,1996年从报纸上看到了一份报告,其中描述了中国福利院中孤儿糟糕的生活环境。珍妮和丈夫便决定去广州看看。

  珍妮在广州见到玛雅时,她震惊于这个2岁小女孩竟然生活的环境——玛雅当时脸上和身上都有溃烂情况,体内有6种寄生虫,并且已经开始有自闭倾向。将玛雅带回美国后,经过珍妮与丈夫的悉心照料,玛雅恢复了健康,并且逐渐开朗起来,这只花了一年时间。

  在这之后,珍妮决定将收养中国孤儿的家庭组织起来,半边天基金会在1998年便诞生了。

  从1991年到2000年,每年中国孤儿被领养至美国家庭的数量从115个上涨至5081个,但在此期间,美国社会对跨国领养组成家庭的关注依然不多,直到2000年一本儿童绘本的出版。



  《I Love You Like Carzy Cakes》是美国人Rose A. Lewis在2000年创作的儿童绘本,以图画的形式展现了一位渴望有孩子的美国母亲越洋跨海来到中国领养了一个女婴的故事。刘易斯不仅是绘本作者,也是绘本中的那个母亲,她将自己对领养女儿的母爱化作了笔下充满童真的图画。书中也描述了她的朋友们对这个孤儿到来的欢迎与爱护。

  绘本出版后便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上了当年《纽约时报》畅销榜,还被评选为美国《儿童》杂志(Child magazine)最佳儿童图书,并赢得children's crown gallery大奖。



  《纽约时报》发表书评称,这部绘本之所有优秀,是因为它以最温和的方式,解决了国际领养的跨文化审社会问题和那些孤儿的困惑:我的爸爸妈妈到底是谁?我从哪里来?为什么我与爸爸妈妈长得不一样?并绕过了“计划生育政策和重男轻女传统”这样的沉重话题,而只是“将养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作为主题,充满了快乐与温情”。

  书的结尾写道:“我希望你的生母知道,我们会永远记住她。”这样的语句给许多中国孤儿提供了自己身世、养父母对他们的感情这类问题最好的解答。

  这开始引起了美国媒体对中国孤儿这个群体的关注。新闻报道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记录了来中国领养孤儿的家庭们的感人故事。

  跨国领养的利弊争议

  这样的报道持续几年后,媒体将关注的问题转移到跨国领养的利弊争议上。

  由于1992年后首批被领养的中国孤儿开始进入美国社会上学交友参与社区活动,以怎样的心态和身份融入美国社会成为主要话题。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像Marinna一样开始回国寻亲。但由于当时登记制度的缺位,大部分都带着遗憾返回美国。

  纪录片导演Linda Goldstein Knowlton在2010年曾拍摄美国领养家庭的纪录片《Somewhere Between》。纪录片找了四名因为超生而被抛弃,接着被领养到美国的女孩,她们在成长中因为跨种族、跨文化问题而产生了各种困惑、疑问和挣扎,包括逐渐回想不起有关生母的任何印象。尽管她们最终融入了新环境,成为“典型美国少女”,但在这期间,她们也同样经历了大海捞针般回国寻亲的痛苦过程。

  为什么回国寻亲的中国孤儿越来越多了?

  不久前,《纽约时报》也发表了中国摄影记者韩萌在美国接触一些中国孤儿和他们所在家庭的报道。韩萌称她在一次英语老师组织的聚会上,见到了几个中国小女孩,其中8岁的女孩Anaka就是在广东被领养的中国孤儿。这个契机让她通过收养网站找到了一些中国孤儿的收养人。她说:“我想告诉中国读者,中国收养儿童在美国的生活如何,过得怎么样,会不会有适应上的困难或被孤立的感觉。”

  在接触了10个左右的收养家庭后,韩萌发现大部分孩子会在6岁左右经历“为什么我和父母长得不同”这样的疑问。而得知自己是被领养的孤儿后,从12-14岁就会开始产生身份归属感困惑,包括“我的亲生父母为什么丢下我?他们现在在哪里?”一类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孤儿被跨国领养后,体现出的最集中的问题,成为他们回国寻亲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在2010年,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Leslie Kim Wang与另外两个其他大学的学者在美国跟踪研究了6个有回国之旅的 “跨国家庭”,采访他们的心路历程。在最终发表的论文中,研究者称,实际上美国父母带着孩子回到中国的原因大致有四点:

  让孩子看看真实的中国,而不是听来的或电视里的“家乡”;

  尝试找到更多关于孩子亲生父母的信息;

  让孩子去见见他们小时候见过的人;

  让孩子见到更多与他们“长得一样”的人,试图建立他们的身份认同。

  美国父母认为尝试寻亲的旅程有利于促进这些孩子与家庭的感情,能够帮助他们以更好的心态融入美国社会生活,找到自己在美国的身份归属感。此外,大部分收养孤儿的父母并不希望孩子彻底成为“美国人”,而是保留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他们的思想,哪怕见到儿时朋友就是这些孤儿与中国文化“最亲密”的接触了。

  纪录片《somewhere between》的结尾,四个中国女孩都度过了充满挣扎的青春期,其中一个说:“我想,我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是完全的美国人,或是完全的中国人。我想,我一向、也一直都会介于两者之间。”这样的结果或许已经是被迫远渡重洋离开中国的孤儿们最好的自我和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id8736 发表于 2016-1-27 18: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继续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分钟注册发帖

本版积分规则

重要声明:“百事牛www.BestKnew.com”的信息均由个人用户发布,并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百事牛www.BestKnew.com”及其运营公司对所有留言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由于本网受到“即时上载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

Archiver|小黑屋|百事牛

GMT+8, 2024-11-15 13:40 , Processed in 0.0237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