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中国家庭年收入以3—12万为主,但大多数都在居住地至少有一套住房,能拿出一部分收入用于投资理财。60%以上家庭是夫妻一起养家,财权大多数掌握在妻子手中。因生病花销较少,消费以中国商品为主,收入大都满足生活需要。辛苦工作之余,大多数能每天陪伴家人几小时,并在一起用餐。中国家庭首选休闲场所是公园,极少会去娱乐场所。超过一半的家庭会利用假期,一同去郊外享受天伦之乐。普遍来看,中国家庭大都较为幸福4 L) Y( M; l$ q, e, U2 H, P
9 `3 v% ~" z1 F+ ?5 d
$ \2 e6 n# K, I- L# ~
8 @/ ^0 m+ E V8 I! C7 b
& x4 p! w$ B$ E9 U, |+ K+ F; N, N; x+ m中国家庭对情感生活的满意度最高,说明大多数中国家庭幸福、和谐;而最让中国家庭不爽的则是消费和财务,可见中国家庭依旧渴望提升物质条件。不过,对物质生活的一些不满显然并没有太多影响到家庭情感。绝大多数网友将家庭放在首位,而在事业、个人自由两者中,对事业的重视比个人自由的多一倍。值得注意的是,将家庭排在最后一位的人仅仅占了全部参与者的8%。由此看来,中国人确实极为看重家庭,其次是事业,最后才是个人自由。
* ^/ A: E1 W. [1 P# t. f$ U" m% ]: F' s. N
( a+ e, m$ I9 c( F
# F% @4 l0 c9 O7 C, ~5 s) T$ x6 p* e3 g5 ]2 R
如今事业上“女强人”越来越多,男权社会地位似乎岌岌可危,但调查显示,在将事业放在首位的网友中,男性是女性的两倍。看来,人们还是有一颗“男主外,女住内”的心。在将家庭、个人自由放首位的网友中,如果排除男性参与较多的因素,大致5:5持平。从职业来看,创业者自己打拼,更多将事业放首位;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因工作更为规律、稳定,成为热爱家庭比例最高的人群;学生、失业者因没有工作束缚,更倾向于追求个人自由。
& V/ X! k' H: y& w2 B2 }# S% [: d7 i7 M9 P. M2 Q n
/ N( D$ C$ p% C: w+ v4 |- L( @ {4 M" M7 F: M/ [ T) Y o
从收入数据看,北上广及苏浙等东南沿海省份高收入家庭明显多于其他内陆省份。甘冀豫三省最穷,家庭年收入在3—8万的比例超过全省参与人数的40%;粤苏浙三省最富,家庭年收入在20—30万的比例都超过10%。北京上海的家庭收入水平则较为平均,不存在两极分化。从消费来看,中低收入者的消费中,婴儿用品占很大比例;而中高收入者在生活必需品外,相当一部分用于购买名贵家具字画等,但不管收入高低,所有家庭物质开销最大的则是服饰品!
2 I( {6 i! L1 s D2 Q3 Y
, d. s& k8 m( n2 X( a+ Z* y$ U, B7 S. i2 C0 _* Y+ B
; u: I- A, w) v9 p+ x" X6 P4 b
4 |5 H+ |5 l5 H" L- ^
2 F3 R1 @) A+ X4 c9 B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我们发现,2015年大多数中国家庭投资收益在10%—30%之间。中高收入者因为闲置资金较多,可以将投资项目多元化,分散风险;同时投入资金多,回报也丰厚。而中低收入者资金有限,一旦投资失败,即可能对家庭造成严重后果。而在投资失败的中国家庭中,有三分之一是因为眼红别人赚钱,盲目投资导致的。另外,还有三分之一的中国家庭,在熊市中相信国家会救市,不肯撤出,损失惨重2 M& |6 Q* n" p3 P' h
) r- m$ w/ |3 t% A3 |7 E
. N9 q- D1 y5 `
a1 ~0 I+ X A) `
+ P0 F2 Q8 k# v! ?! a
. {4 h4 G6 |- G) e调查显示,在“二孩”政策放开的今天,80后、90后网友中,计划生2个或2个以上孩子的人占了最大比例,而他们恰恰是在计划生育宣传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或许只有独生子女才最能体会“一家生一个”的苦楚吧。中年网友或许苦于带孩子太累,表示愿意做“丁克”的人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此外,在这个宠物快要“逆天”的时代,男人喜欢养狗,并偏爱蜥蜴、蛇等宠物;而女人则更愿意养猫,或者与仓鼠、兔子为伴8 k+ t ?1 ~; D9 E ]8 p7 K
* A: Y6 N; S' M7 }) ]. S! W! x2 C2 }$ H5 Y; g
, e* G4 Y5 |' a1 b( W- N
调查显示,在选择各个离婚原因的人群中,有着较为明显的性别分野。男性选择“钱”的人数几乎是女性的2倍,更加看重现实原因;而女性选择“性”的人数明显多于男性,说明女性更不能容忍婚外情。选择“闪婚闪离”和“假离婚”的男性比例也超过女性1/10,可见男性对于婚姻相对随性。从年龄来看,年轻人经济条件较差,更看重“钱”;而年龄越大、结婚时间越久的,越会遇到婚外情等与“性”相关的问题。
: n w: j$ s7 G' J8 ?* A$ Z2 i2 O6 f3 q/ r- m8 s
/ h6 d* L. i- T" H5 ~. `7 \2 m5 w' p- _/ ~2 f$ [, N2 i7 T
+ c1 v+ n4 U- L; M2 D% ?
社交网络的流行,还催生了聚会中的所谓“低头族”,因此时常有人指责,社交网络淡漠了亲友情。从统计数据看,1/4的人认为自己同家人相处的质量被社交网络破坏了;表示“并不依赖于社交网络”的人数接近一半。而在社交网络对人的影响上,不同年龄层的人“免疫力”不同。调查显示,1975年以前出生的人群受社交网络影响最小,而80后是最被社交网络影响的群体。00后则需求最旺盛,他们选择“不依赖”人数的比例,在所有年龄组中是最少的。
: W) C) Q" A& V+ k. g1 b) E4 |4 M. c7 [: l: a. e6 N
* U( A7 j/ M. I ]! K
8 k7 | ?8 Z7 ?6 v% j$ y/ x+ C! H) _
老人丧事大操大办看上去似乎是老一辈人比较重视的传统,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新年轻人理论上来说,应该不再拘泥与此。但事实上,在讲求孝道的中国,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希望在老人去世后,为老人举办一场或大或小的葬礼。年轻一代思想更为前卫,能接受老人死后捐献器官4 z/ V$ X) ?- u: h: V
5 [' Y6 j0 l5 [7 J0 c+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