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博士的《世界秩序》这本书在中国受到推崇,首先是出于中国人对基辛格博士渊博学识和外交实践经验的景仰。同时,对中国来讲,这本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经历了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变化。例如:
) h& Y+ F! I/ L! l+ T4 n j. ?; Y6 @3 L% G2 R
9 O; _ X/ r3 Z( l* x" [ 首先,世界再次站在历史性重大变革的新关口,既发生在传统领域、也发生在非传统领域,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地区性和国家内部的,既在实体层面上发生、也在精神层面上产生。人们需要很好地认识这些变化从何而来,我们要向何处去?
% p7 `+ l) D7 y& r+ U4 }
7 b u' Y, p/ f- E. j0 N; {. O- ]4 D! {) r3 T
其次,在中国,许多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国家成为世界之变的最主要动因之一,对国际事务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正有意识地参与到国际体系的重塑中来,并力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2 J& _1 S$ u+ J' Y* ^& u' E
# M+ l8 P$ j+ |& Y! u
( ^3 k0 Y: a' k _* Z& w% @; \ 再者,中国公众有日益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建立广阔的国际视野。当奥巴马总统说到“如果我们不去制定规则,中国人就会去制定”时,这句话反而刺激了中国人去探索,去了解这些“规则”到底是什么?它们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中国又当如何应对?
4 K% \7 E8 a" h4 P
! |7 U, X( m2 u# B$ o Q
8 }$ [9 m! c8 W3 F" g 傅莹说,对当今中国来讲,如何参与全球治理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围绕全球治理的集体学习后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是大势所趋,他特别提醒国人,“不仅要看到我国发展对世界的要求,也要看到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
# h9 G/ F2 `0 c( S! T. \/ h4 Q. e! U2 H$ i
* I- Y: h% S- L7 T( p
傅莹说,现存的、美国声称领导的“世界秩序”之所以存在,不是无缘无故的,也不是没有取得过重要成就。但它目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中国的问题是:中国在现存世界秩序中的位置是什么?未来应是什么?, h% K" K! G$ g, J: P" w
, y9 c* ^) `8 O
7 p) w9 I. \2 B t2 }5 v 中国当然在很多方面都是现存秩序的组成部分,比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等。中国也是改革的推动者和新机制的参与者,比如G20和气候变化。中国也在积极创建国际体系新的延伸,比如倡议一带一路和亚投行。
$ i8 w3 B/ d9 ?# U5 }! c; ^. ?! S7 R4 H1 h' A: V
0 g: P1 X5 c* @2 Z( I/ k- ~ 但是,在所谓的“世界秩序”中,在某些方面是对中国采取排斥态度的,在有的方面甚至隐隐地把中国视为潜在假想敌,比如作为其安全支柱的军事同盟体系。对于这些问题如何处置是我们探讨未来秩序时必须思考和面对的。0 O% G: k$ f+ v6 O- A% a4 m
# a" u6 P+ ~, L
3 o- k$ g: f( n2 B 她说,基辛格博士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涉及中美关系的阐述是中国读者最感兴趣的部分。比如说,这本书中写道:“美国和中国都是世界秩序不可或缺的支柱”。基辛格博士也善意提醒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在现代探寻新的世界秩序的努力中如何定位自己。”
, ^8 D% ~9 Q I( d7 }- I& ?0 V% g( s& _: V' `- n
/ x2 ~" I/ }5 K% m: ] B 傅莹也认为,中国确实需要思考,并且需要尽快地想明白,我们希望的未来世界秩序应该是怎样的?它与现存的世界秩序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需要告诉世界,中国将在未来世界秩序的塑造中要扮演什么角色?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 O2 Q$ I! b- z# [6 v
0 q: g* `" Y6 T o" P* X/ o" r9 P, S, A$ J. h( E
最后,傅莹引用孟子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示,还不能说中国目前已经完全实现了“达”,但是,当世界进入对全球秩序的新的思考之际,中国人是时候,本着共赢、包容以及和平的精神,加强与世界的互动,携手共同努力。她还提到,也许用“全球秩序”这个词可以更好地反映现代国际社会对新的秩序的需求。9 w3 O! [6 _! a
?: X9 G7 C1 g0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