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澎湃新闻网 10 月12日,颇受关注的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京结束。这次大会的与会嘉宾之一,美国著名历史学及政治学者、中国问题专家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于13日下午来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海外中共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为题进行了一场讲座。) U1 f( H# I5 r x& i, w
+ Z0 ]7 b* B" h2 w1 h& @/ ?- Q
时隔15年第二次来到中国人民大学,85岁高龄的麦克法夸尔教授精神矍铄,近一个小时的讲座发言中,他向听众讲述了自己研究中共党史的方法以及存在的疑惑,随后一小时的交流中,麦克法夸尔教授一一回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
6 `* q9 x0 x8 l1 n( ~% a# k
. ?" t. d* s1 m: N D, ^& M) v8 U7 n1 |! D/ N& I) C
研究中共党史,特别需要注重历史细节0 S- K! N0 ^9 r
3 h; |. \1 I9 F/ H+ F1 |4 H) s
$ x3 }) i! e" c4 ]' |$ S3 ?0 V f
麦克法夸尔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季刊》杂志主编,其代表作有《文化大革命的起源》(3卷本)、《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卷,与费正清合编)、《毛泽东最后的革命》(与沈迈克合著)。谈及如何研究中共党史,麦克法夸尔教授认为应该特别关注中共高层领导人之间关系,尤其要注意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 V6 x4 A; `% u/ D
; P3 \" ^$ c2 O% v! y2 J; m
r& f$ D) k) ^: G
除了官方文献记载、领导人的传记和回忆录及地方史料之外,影像资料同样值得注意。麦克法夸尔教授举例说,1957年中共曾在北京举行由党外人士参加的座谈会,这次会议留下了毛泽东与各位领导人的合照,唯独没有刘少奇,后来发现,刘少奇当时去了上海,而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讲话,由此细节,可以判断,毛、刘二人对于即将到来的“反右”运动持有不同的看法。而阅读文献资料时,对于细节的把握也同样重要,比如中共发表的谈话文件中,所下的注释尤其值得注意,或许这里就能体现其真实想法。, A5 }! N. R' r/ H; C4 n
$ ~# J" A0 l; X8 u" x
+ ^! D: L6 M0 M7 z/ q6 @; e' M4 L 毛泽东为何发动“文革”?
+ a9 o$ `! k# w( Q. i. h5 c
1 l/ R0 S" v3 y( j8 P" q9 e7 N% y: ~# E
! x+ |4 G6 g1 W, O5 S. u 讲座最后,麦克法夸尔教授说,谈论毛泽东时代的历史比谈论毛泽东本人更困难,原因在于我们不知道毛泽东在想什么。毛泽东没有自传,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曾收集过他写过的一些片段,但是后来并没有整理。这是一种欠缺,但另一方面,这也是件好事。研究毛泽东,研究者应该思考当时发生了什么。, F( n1 q8 L- N2 H9 ?- [1 |! A! I
; _& W" q$ @) ^( K d
- x+ O4 M6 ?# q7 H: [0 F5 Y/ ~ “文革”是麦克法夸尔教授的主要研究课题,围绕这个话题,听众提出了不少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革”。
# L3 N4 P+ d9 O4 k7 f. w# h$ |1 w& e+ P* k$ C/ H& ?( X
/ {: {5 P3 }. |0 \; U 麦克法夸尔认为有四点原因:首先是中共与苏共之间的矛盾,毛泽东认为,当时苏共已经渐渐脱离了共产主义的路线;其次,由于人民公社、大跃进导致了大饥荒,毛泽东也希望发展经济,但是周恩来、刘少奇发展经济的道路,在他看来也是对社会主义的偏离;再次,苏联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令毛泽东开始担心在其死后会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最后,麦克法夸尔认为毛泽东特别不喜欢现存体制,在毛看来,1949年以后的国家机器已经成了压迫人民的东西,而“文革”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压在人民头上的官僚机器打碎1 d9 d+ J I# L( T+ E. R j( v
" o! E0 T( p3 c" {1 B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