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q6 {+ V) ~$ ^$ J6 J7 R
7 G9 r7 K1 c' @$ B; w; d2 l1 ?2 ?
6 U- x/ N( Q, C! J0 M5 l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 Q" ]. x+ e) n" q$ I" d. h
1 \8 z, L8 o+ h9 h& P; k
2 }) j: y7 z" ~, f" G* N/ O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T. I$ t" v+ M; T9 k$ f* ~
% \ m% I, m, M9 e5 C9 s0 c D4 f0 L" q1 U( x4 m! S. D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 L# y3 u# u" U' V
^/ I7 Z, d2 s. B, Z5 G9 E/ Z( h$ c+ L" Z5 Q, O3 r0 ~3 n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 h {3 K# {2 Q
; p; r: M$ c4 u; E1 G- n1 \+ u. }1 [; G' j" n" B: N0 n6 [9 n9 I; g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1 W) [# a8 G8 l6 v1 p5 u9 O8 O& X* ]/ g7 C' E
. h1 F. v" q. i8 f- o6 z& m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V& K5 Z- s8 ?5 z, r6 ?& i
* a6 b* ~, H, R"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