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想讲讲互联网。对于互联网,我是外行,但最近看了些案例,拜访了些企业,做了点研究。1 h0 u. _% Q1 ^( y2 K) [1 g
2 t2 Q1 e3 b: A: u8 A# z/ {8 r
在互联网上,我是一向倾向于“泼冷水”的,这可能跟性格有关,老扫人家兴,凡是“发烧”了,一阵风什么的,我就跑过去“泼盆冷水”。并不是不看重互联网,我认为互联网是非常有效的工具,但只此而已,不要提高到思维的层面上。! ^' R; ~4 C5 D, L) Z5 G
/ {9 D& s- o5 V' S% k$ u互联网只是人类过去200年间,自工业革命以来诸多技术创新中的一项,不是最后的一项,也不是终极的技术创新,将来还会有比互联网更厉害的技术出来。我百思不得其解,在过去的技术创新中,没有见过这思维那思维,现在就突然冒出来互联网思维。/ D5 k" h- A. W( I
/ L1 N3 o9 q7 N4 \从历史意义来讲,现代经济最重大的创新莫过于蒸汽机。蒸汽机是人类第一次利用非自然力量进行经济生产活动,在蒸汽机之前,人类使用的都是自然能源:风能、水能、人力、畜力,这重大意义只有普罗米修斯发明火才能与之类比,但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蒸汽机思维。铁路是伟大的创新,我们也没有听说过铁路思维。最近的技术还有电脑,我们也没听说过电脑思维。偏偏就有互联网思维,中国的学者生造词汇,以示高深,把大家说得越糊涂越听不懂,越显得他学问大。
9 ^( |3 ?8 s- V/ j# n: t
+ S3 {1 u9 F( E7 n: ~0 ^2 n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利用互联网降低成本,开发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创造价值。互联网只是企业转型的工具,不是神器。
! ]$ {6 g- t0 W$ w0 J x8 U3 E( y& U4 f' z! I2 F: @7 {/ l
从刚开始对互联网的漠视,转变为对互联网的盲目崇拜,好像不上网就死,上网就活。互联网思维的种种提法,大多数不是互联网特有的,是早就被人们总结出来的。
' F$ m# }. L2 z, B* T9 ~5 c% r/ G
* A; ~. x6 q1 V9 A3 I有些提法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单品海量。这不是互联网之后才有的新东西,我们课堂上讲过,单品海量实际上就是规模经济效应,没什么新东西,我们早就知道了。除了单品海量以外,我们还有另外一种商业模式同样可以成功,那就是多品微量,多品微量照样可以利用互联网成功。
8 Z5 x& Q5 B$ @ z: k3 X# q" y: o2 T
这都是把互联网带来的一切变化绝对化了,神圣化了。其他的很多提法,“客户体验第一”“找到痛点”“快”等等,这都是商业常识,跟互联网没什么关系。产品做到极致、客户体验极致,“极致”这就是个错误的提法,在商业经济中,我们不提极致,只提效益和成本的平点更合适。任何产品品质和客户体验的提高都是有成本的,把品质做到极致,也就意味着成本上升到极致,这是损害客户利益。因此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应该做到极致,而应该做到效益和成本的平衡,这就可以了。' V1 L W# a2 E
! }6 A( S f0 b* x3 ?) Z, |至于羊毛出在猪身上等等,我们时间没有展开,我想强调的是这些提法是商业常识,没有什么新颖之处。在互联网出现之后,这些原理的表现形式更加鲜明和突出,但是互联网没有改变经济学原理,没有改变商业的本质,只是提高了商业的效率。% D- Y. ^1 c: E! X4 }+ B5 |
0 `8 T5 r, R) m$ m
我刚才讲的互联网金融,从本质上来说是金融,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控制信用风险,互联网应用只不过使我们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成本下降,互联网应用只不过让我们更好的控制信用风险,但是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信息的不对称,这是金融业的常识。
$ p X* i+ c( y* Z ^/ U& d( c8 D' p G- H- H
互联网是定语,主语是金融。本质是金融,不是互联网。电商的本质是商,不是电,电商的本质是零售业,不是互联网。因此对于口号,我总是持怀疑态度。我本人经历过大跃进,经历过文革,知道群众运动的后果是什么,搞企业、经济的发展是不能靠群众运动的。凡是市场上流行起来的群众运动式的口号,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要经过自己的思维才把它接受下来,对于市场上广泛流传的互联网+,我提出一个观点是+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传统行业。0 D+ k* `0 b. J6 i, ?9 Q" t
* M& P3 u7 e( ]& D! T3 E5 K因为传统行业的商业本质没有因互联网改变,必须遵循传统行业的商业原则和规矩,在这个基础之上,我才来考虑互联网的应用,而不是我有了互联网就把商业和金融的本质颠覆了。
+ J1 h* D( i$ O; _( l" T1 q& w& \& l% c# j- o
我本人不反对互联网+,我只是说在互联网+和+互联网之间,我们要自己独立思考,看哪一种方式对企业的发展最有利的,看哪种方式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能够进行创新。我在企业调研的时候,倾向于认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应该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8 s: `/ j+ F6 b3 v
8 }1 w% T6 R% e4 q; `: e. d, p4 \) q1 w当然了,最后的结论是每个企业自己思考,自己做出判断,而判断分析就是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 E2 g3 ^) ?- \2 f& g; [4 z
1 |6 a$ J D4 k. u2 m& O我想强调一个观点,这个世界上没有成功的秘诀,也没有必胜的法则。猫有猫道,鼠有鼠道,你是老鼠就把老鼠的道做精,不要左顾右盼,看猫吃得多好;你是猫,就把猫道做好,世界上最悲惨的事儿是猫做了鼠道,鼠做了猫道,自己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要有定力,自己要有内心的世界,做企业不是为了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不是比同班同学赚钱多,比过去的同事住的房子更大,不是比邻居更加富裕显赫,做企业是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 ?0 \( y( `. O% L7 ^. ~
# U z, J4 i2 @; X0 ?6 b只有内心的追求,才能支撑我们独立进行思考,才能支持我们进行创新。) K4 V6 i ~5 D/ r
; P3 }7 s3 m( } y提问环节:
7 p9 t8 S6 `% k8 P1 S3 S
* l# c3 o- o+ D) [$ C6 X* K问:许教授,您能否分析一下,现在中国经济形势到了何种程度?; s1 \# I0 Z* L7 X8 l
# c3 s. a! c$ c4 }
许小年:刚刚已经讲了,其实现在经济的形势跟做企业关系不大,所以即使我对未来的预测,能够被事实验证,对你还是没有什么帮助。我始终认为,做企业不是看天吃饭,不看天气预报,企业的经营跟宏观经济形势没有太大关系。
* q4 b0 G" T3 K$ O0 W+ b! u; V; V( I- A- G, U) h5 l3 h) I$ Y$ h
回到你的问题本身,我认为经济形势现在非常严峻,但没到最严峻的时候。为什么这么讲?过去我们常年的依靠发钞票,银行发信贷来拉动经济增长,而不去认真的做结构改革,所谓历史遗留问题,在我们的经济中越来越大,克服、解决这些问题,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我说最严峻的时刻还没有到来。
: l* a6 p% x0 J+ _7 R
7 E1 u7 c- j/ B7 k q/ x3 w' S. y至于新常态下的低位运行要持续多长时间,我想,最好的回答就是财政部长的估计,中国经济起码要面临五年的困难形势。4 @) c; |" [0 ]5 {& O5 V! j* u
4 N8 Z% \8 g4 ]) j e8 n
问:经济发展都有规律,未来企业家是否可以利用模型化或数据化,来帮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做出决策呢?如何令一门学科研究,不与现实脱离呢?9 S3 P( P' @1 M0 s/ y! m4 Z% W, U
* d4 Y4 G$ o1 G: Y5 N
许小年:我认为企业的经营无法模型化、数字化。模型也罢、数字也罢,只能作为企业家决策的辅助和支撑依据,不能代替企业家判断。" `$ ]- x# j, H: _+ L
x/ a& z3 U# j2 U0 [5 S6 ^(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科学还没有研究透。别管网上有多少大数据,它对客户信用的评价并不精确,有误差,所以线上永远代替不了线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电脑不可能代替人脑。我到华为去,跟他们的高管讨论过这问题,这实际是一个哲学问题。我坚定地认为不可能,而华为的朋友们认为是有可能的。 X7 L- ]% x; q. Y4 c& S
5 m' U) w4 Y0 [6 W* a
只要电脑不能代替人脑,决策就始终要依赖个人的经验和判断,正是因为这个观点,我不相信互联网公司可以通吃。我也不相信,在未来的时代,谁掌握了大数据,谁就占领了未来的制高点。科学是有边界的,解释力和预测力都极为有限,不管未来如何发展,这个世界总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我们无法用数据和模型来解释8 j6 v+ ~2 a. ]
* ^$ w% }: u9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