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印度财政部高官杰扬特·辛哈近日说,印度已经准备好从中国手中“接过全球增长的接力棒”,“用不了多久,印度就将在增长和发展方面把中国甩在身后”。
# C2 F* V. F2 l6 g1 R& G+ c4 m. q3 @- W+ P% r+ ]& D
当下,在印度,各种“超越中国”的言论大行其道。印度财长阿伦·贾伊特利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像印度这样一个增速可达8%至9%的经济体,当然拥有坚实的臂膀为全球经济提供支撑。”9 ]4 `, q! F: P8 o9 e" Q. z: m% S, a
% _. \* h6 h# L0 ?0 y印度总理莫迪本周还在其官邸召见银行家和亿万富翁,商讨如何趁中国经济放缓之机赶超中国。
6 x5 G) @: Y0 I$ R4 G5 m9 Q
' _0 n+ N5 {7 ^# X8 T不过,英国《金融时报》却给印度人泼了盆冷水。该报11日刊登题为《中国经济放缓印度弯道超车?》的文章说,认为印度将轻而易举超越中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想法是无可救药地自以为是。
; ]& V1 E3 C6 \8 ?1 q/ q0 @7 J& @' A% Q
【中印经济体量不可同日而语】
7 l+ ?/ {9 `4 F
2 ^0 P t- ^! F2 H, `《金融时报》文章写道:“印度即将在全球经济中扮演重头戏的说法至少是错误的。如果这种想法引发了自满,那无疑是危险的。期待印度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增长引擎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4 p1 G5 E" `, C) @
8 e4 _- C# z0 |/ ?文章说,按名义价值计算,印度的产出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印度仅占全球GDP的2.5%,而中国占比高达13.5%。如果中国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就可以在不到4年时间里为本国已然巨大的产出增添一个印度规模大小的经济体。说印度足可匹敌,就好比说一只老鼠可以拉动一辆拖拉机。5 l ~% s- J1 | y3 V5 L
9 p4 t5 f; C/ C2 H( S5 W1 _! J【中国:形有波动势仍向好】
7 h1 }8 G" Y7 O. ?4 A' j9 ?
' g2 T5 i1 R) f; M: F& z当前,中国经济确实遇到一些困难。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日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致辞时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实现制造业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升级发展,从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到消费和投资协调拉动的转换,是一个充满阵痛、十分艰难的过程,其间经济增长难免有波动起伏,这是调整转型时期的一种正常现象,用中医的话说是“脉象”。
, y M( t( @4 o' Q( V
" X; `* u% b5 g. T/ d* T李克强说,近两个月,有的指标虽然出现下滑或波动,但前期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逐步见效,经济中的积极因素在增多,有些指标又出现走强,经济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正可谓形有波动,势仍向好。, t+ D# { S; @/ P2 _, w
4 a9 J1 I: q" r2 O7 c% m& }
《金融时报》评论认为,人们过度解读了中国的市场波动。“轻视中国是大错特错。中国经历了30年高速扩张,其积蓄的动能非同小可。”) r* `, L. ~, I7 ]/ I& f+ k4 j
1 H' _; A, [/ k- P" F【印度: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5 U7 U1 }! s* b$ s- E$ |8 j
P: B; F! {; i: p3 h# `
根据印度中央统计局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印度GDP增长7.5%,超过中国经济同期7%的增速。但这是建立在印度改变了GDP统计方法基础上的。
# w9 }# }" z" V$ O$ l) O) K
K8 Y- j$ {3 g3 w6 Z《金融时报》说:“去年2月,印度改变了统计GDP的方法,为本国整体增长率添加了逾2个百分点。如果按照以往统计方法,印度仍在以并非多么令人印象深刻的5%速度踯躅前行。”
" j2 l( `) b3 R" }
& R. k! w( J% s5 h文章说,虚高的经济增速会让人滋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莫迪政府迟迟未通过曾被大力鼓吹的改革措施。
8 ~$ d/ W# Q7 B+ J* T% c
1 K' I; i/ y5 e; U0 ~/ e除了虚高的经济增长数据,印度实体经济鲜有复苏迹象。民间投资增长势头减缓;坏账和偏高的贷款利率困扰银行业者和企业;建筑和钻石抛光行业大量裁员……
" s A8 c3 B/ ^- x0 h: u( v1 \7 K
! B/ X- @+ N$ x/ c! k2 _“所有这些问题,不会因为相当可疑的数据显示印度经济增速已超过中国而消失。印度官员最好别再志得意满,而要开始推动通过一些切实的改革。”文章写道
/ ~/ `. P+ w9 e( ~3 j/ E3 v! z& M; z6 G)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