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1分钟注册发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美国] 首个在美建厂的中国纺织企业:那里只有棉花便宜

[复制链接]
怨女 发表于 2015-8-10 08: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纽约时报《产业链大逆转,中国纱厂登陆美国》的新闻再次引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下滑的话题。澎湃新闻记者获悉,纺织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是国内外棉价长期以来严重倒挂的特殊原因,中国制造业向美国迁移是个案。
" ~8 d% E, Z& P1 Y1 W4 K1 {$ ~1 e) c; s7 ]5 W2 T8 G% C1 r
“我们在美国的工厂正在按照设想按步进行,但不会继续迁移其他产能。”8月7日,科尔集团办公室主任黄国刚在电话中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6 ?- o# W5 z% ?, `: N. h7 @7 F5 i# Q# z7 {0 ?' k% g
因为是首个在美国建立工厂的中国纺织企业,科尔集团自2013年底宣布这一海外投资起,便受到外界的关注。今年2月份,美国工厂投产后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经过近40天的海运,终于在4月30日顺利到达科尔集团位于杭州的国内总部。
0 R6 m. f+ }" f) S/ A
, C  |6 {4 Y: W; y& M6 X5 M官网资料显示,科尔集团始创于1995年,至2014年底总资产38.5亿元,员工2000余人,是一家以纺织为主导,投资贸易为辅助,房产为支柱,黄金珠宝为新发展产业的综合型企业集团。  L7 q; R1 W0 o1 [# O# A. l  m
) n1 [1 ?( Z9 U" b
纺织目前仍是科尔集团的主营业务之一,但自2013年以来,纺织业务开始出现亏损,为此该集团开始筹划战略转型,转移生产线。目前集团国内纺织产业基地占地面积达300余亩,年销售超20亿元。在美国东南部南卡罗来纳州购置土地1000余亩建立科尔美国公司。! X/ w4 L; x2 X- s0 {6 B

" a& y: l/ l$ Q! Q随着各类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业似乎不再具有竞争力。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最新报告称,中国工人的时薪从2004年的4.35美元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此外,还有汇率、能源成本额上升。( G$ n. f7 o1 l6 o/ f( h! x$ X% s

- B8 d, a+ D) u/ b1 \: x# z越南、巴基斯坦、印度等东南亚国家都曾是科尔集团实施海外布局的考虑范畴,他们为此也做过考察调研,这些国家劳动力成本可能只有中国的一半乃至三分之一,但是鉴于其政局的不稳定性,科尔集团最终选择了美国的南卡州。
' q4 F' f  y: M: @) G8 F$ f# i4 r2 G; s, T  {
不过,黄国刚则向澎湃新闻记者称,该集团产业转移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外棉价严重倒挂。
6 o; h; r5 b$ y9 F& M8 R2 @# S$ [5 I: x3 ]3 x6 I% o
据了解,目前,国内对棉花进口有严格的配额制度,大多数纱厂很难获得大量的进口配额,但国内棉花的价格长久以来要比国际棉花价格每吨高出数千元。; S1 [9 s7 Z9 W6 P
7 T# X# ^4 I( @2 f/ n7 C5 z2 ?( [  o* o8 W
“一般来说,同等类型的棉花,国外的价格在9000元(每吨),国内则要13000元。”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分析师汪前进介绍。- i8 L5 K4 J& T$ V. w6 k  A

3 e0 {# Y# a) B, K“如果国内外棉价基本统一的话,棉纺企业走出去的动力不会这么大。”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高勇此前对外表示。
* K& `# e, n% O! ~/ V+ c
# J( q8 ^/ L; c4 y% {$ k% y. M黄国刚称,他们在美国工厂生产成本总体来说,要比国内便宜3000-4000元,但若将工厂设在人力成本更便宜的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这一差价可达到4000-5000元。
) P' ?0 A- o5 j9 p  }
4 }- W4 W/ u6 f, R虽然纺企对于国内棉花进口配额的抱怨已久,但就目前看来,仍无取消的迹象。“这个非常难,一旦放开,国内市场肯定就成了国外棉花的天下。”上海纺织品协会秘书长刘寅峰认为,由于国内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大大低于国外,且国外棉花市场背后都是资本的力量,若中国取消配额很可能会导致棉花成为农产品中的第二个大豆,从而进一步打击棉农的种植积极性。
; \) E: z& }# i6 \! D4 a) E9 k4 e/ w: ^
对于纺企来说,大规模的产能转移仍有很多制约因素,越南的安全因素确实是企业不得不提防的。2014年5月,越南就曾发生因中越南海纠纷而起的示威游行,包括天虹纺织(02678.HK)等多家纺企的越南工厂生产设施遭到破坏,不得不暂停生产。3 p% A& Y8 m; j0 [" h# |' Z& v
" y* O$ @. v* O# W7 y
美国虽然政治社会稳定,但大规模的产能转移仍不现实。
+ J0 v/ I6 J- ~1 f0 z. u: T  G
/ `5 e0 l8 g; R  c# c. V科尔集团在美国开设工厂后,虽然受到行业内外的关注,但效仿者寥寥,“最主要还是人力成本太贵。”黄国刚称。
$ @4 K6 I* d" b" V; i
0 r0 F& D0 i3 N( r! h0 h8 ~, l据介绍,目前中国纺企的单个工人一年成本在5万元左右,但美国却达到20万元。科尔集团在美国工厂目前只生产一个品类的产品,即气流纺纱,该产品在所有纺织品中属于用工最少,机械化成都最高的单品,且原料消耗大,可以最大化程度地利用美国当地的原料成本优势,降低人力成本。
9 E) x8 p$ O/ U4 L( U% A4 R/ J$ J$ S; Z
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国内不少民纺企业已经开始选择退出纺织行业,或进行多元化运营,例如科尔集团除了纺织之外,还有房产以及新进入的珠宝业务。
4 O% {' I8 f3 }+ l8 y* @# M$ l0 ?8 t- M" X: Y5 a6 U, G
“2009年,我们协会刚刚成立时,上海地区达到2000万年产值的规模以上企业超过900家,但现在连700家也不到。”刘寅峰表示,近年来国外订单不足,国内销售不旺,已经有200余家企业退出了棉纺行业,“我去逛商场会注意看下纺织品的产地,以前可能有一半以上都来自中国,但现在中国制造的,10件中可能只有2件。”5 t" J( W# e% y, A! v- _5 F) o% v
0 k% z& w. j" a) Q
不过,在刘寅峰看来,中国纺企仍有自身优势。“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一些大品牌仍然会选择在中国制造。”他认为,由于中国纺织制造业的产业链相对其他东南亚国家更为发达,配套更齐全,工人技术水平也相对成熟,因此一些高品质产品仍然将加工地点放在中国。( D( [% }7 Q& x( r6 v' ?; y* c
. K) w6 W) A: N/ _, u# X& Y
汪前进也认为,对于中国纺企来说,如果要继续生存,除了进行产业转移,也必须提高产品附加值。“那些低毛利的加工行业此前也是从美国、日本乃至台湾转移至大陆的,继续向生产力成本更低的市场转移,也很正常。”  k& J4 ^$ S5 [# H

+ P9 p) z% {; B, h, e刘寅峰更认为,连美国都已经开始吸引制造业回流,中国纺企又有什么理由大规模退出呢?
; ~% R) p( t& s' u% O7 x3 L, r/ J4 q
8 e; x2 G5 H/ `. _! g4 e1 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eddik 发表于 2015-8-10 08: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我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分钟注册发帖

本版积分规则

重要声明:“百事牛www.BestKnew.com”的信息均由个人用户发布,并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百事牛www.BestKnew.com”及其运营公司对所有留言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由于本网受到“即时上载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

Archiver|小黑屋|百事牛

GMT+8, 2025-11-4 13:04 , Processed in 0.0253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