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6年中国队正式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开始,中国队一共获得过19个冠军,尤其是1999年至2014年,中国队更是只有3次失手。然而,在7月中旬结束的第56届IMO上,中国队却以4分之差输给美国队屈居亚军。有人指责,国内近两年对奥数的打压造成了成绩下降。
) j F' N: \! C# d, h- j( t/ ], M0 S
一千个中国人眼中,对奥数有一千种评价。家长们对它追捧有加;学生们对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里,它又成了应试教育的标志;还有网友评论说,奥数就像“地沟油”,吃着不放心,想着恶心,但是因为有利可图,还是有很多人争着吃……中国人对于奥数的追逐和妖魔化是怎样形成的?美国人夺冠也是因为“全民奥数热”吗? Z) X. c7 F$ h' V
2 S" H* u3 A" ~; ^+ T
& Q5 g, l" c3 s: L; ~ `+ K$ }
( w" e# }0 l q- @“数学奥林匹克”的说法来源于前苏联
+ w7 F1 K/ v$ I6 }- P: q% p f
3 L$ {' S. F0 S! [, `2 u ?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已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
! E* ^' b3 M/ J' Q; k4 ?) c& ~# d' X( }) O4 L$ z7 `- x
1894年,匈牙利教育部门通过一项决议,准备在中学举办数学竞赛。当时著名科学家埃特沃什男爵担任教育部长。在埃特沃什的积极支持下,这项比赛得到了发扬光大。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组织地举办的数学竞赛。$ E. ~" k0 Y2 |; s
- N5 J, [( r# ]8 J+ x1 ^- c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1902年、1949年、1950年和1951年开始举办中学生数学竞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个超级大国———前苏联和美国。1934年,在当时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由著名数学家狄隆涅主持举办了中学生数学竞赛;1935年,莫斯科也开始举办。这两个竞赛都一直延续至今。但是,全俄(当时是“全苏”)数学竞赛直到1961年才开始。前苏联把数学竞赛称作“数学奥林匹克”,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I- g4 d2 q6 w" P# n; h
S ` r. |3 e$ n7 W! a' D/ l* g
在美国,由于著名数学家伯克霍夫父子和波利亚的积极提倡,于1938年开始举办低年级大学生的普特南数学竞赛,很多题目是中学数学范围内的;普特南竞赛中成绩排在前五位的人,就可以成为普特南会员。在这些人中有许多杰出人物——菲尔兹奖获得者芒福德、米尔诺、奎伦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威尔逊等。1972年起,为准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而开始举办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它的命题水平也非常之高。' |0 q6 V4 i, d* j& a2 m( R
: R" W* r& b! K& `2 g* ~6 A f1 q
( @: i! k3 P5 f8 S' ]6 p7 B' R
, ^- r2 }" s, }- {20世纪50年代,罗马尼亚的罗曼等人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举办国际性的数学竞赛了。这就是影响最大、级别最高的中学生智力活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由来。按照英文缩写,就是IMO。第一届IMO于1959年在罗马尼亚举行,当时只有七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前民主德国、前苏联)参加。后来,美、英、法、德等国家和亚洲国家也陆续参加。在今天,IMO已波及到几乎所有的文明国家。0 W4 m4 m' }! A! i
9 r8 ]4 T$ M- u除了最初几届,IMO共有6道试题,正式比赛分两天,每天做三个题目,总共9小时。每题满分7分,总分42分;团队总分252分。大约有十二分之一的学生可以获得金牌。银牌和铜牌的数量分别是金牌的2倍和3倍。IMO试题遍及的数学领域包括:数论、多项式、函数方程、不等式、图论、复数、组合、几何和博弈游戏等几大板块,这亦构成了各国数学竞赛的命题方向。% r6 y9 }7 V0 O4 f1 F; T+ a" F7 L
- e1 f% ~# \1 ?( S
IMO为发现数学人才做出了贡献。许多IMO优胜者后来成了杰出数学家,如沃尔夫奖获得者卢瓦兹、菲尔兹奖获得者德林菲尔德、约克兹、博切兹、高尔斯、马古利斯、拉佛阁等(其中前5位得过金牌)。
9 N, L4 I( R* r0 M, {$ N* w, R, i7 Y1 M$ R
$ v( k( D. W% T/ K6 N. u2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