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多维新闻 & d4 ^1 ]( Q& X: v( w
; | q; _7 S: A, {% A4 Y8 W
; [. M" u, m8 V3 W2 I
8日发表的七国集团(G7)联合宣言中前所未有地将手伸到了西太平洋。就此,有分析认为,宣言的发表无疑有幕后推手的作用,而宣言本身更进一步表明,发达国家在遏制中国方面仍有共同利益存在。+ s, ^# x S8 I" s1 s7 l8 U) j1 `
3 Z- M4 H: {9 A7 a. O9 V 6月8日发表的G7闭幕宣言中前所未有地关注了东海以及南中国海的紧张局势,呼吁当事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并强调自由使用世界海洋的重要性,要求各方遵守国际法。宣言中提出:“我们关注在东海和南海的紧张局势。我们强调和平解决争端及航行自由和海洋利用不受阻碍的重要性。我们决定,拒绝使用恐吓、胁迫或暴力,以及单方面行动,其目的是改变现状,如大规模填海造地。我们赞成G7外长会议通过的海上安全声明。”- h( e! t6 [" s, d, T
0 [3 {$ @2 i, S3 m6 U 宣言中提及的海上安全声明通过于4月15日,其中大谈涉华海洋问题。声明称“继续关注东海和南海局势,对类似大规模填海造地等改变现状及增加紧张局势的任何单方面行为表示关切。强烈反对任何试图通过威胁、强迫或武力手段伸张领土或海洋主张的做法。”“呼吁所有国家依照国际法,寻求和平管控或解决海域争端”,敦促各方加快制定全面的“南海行为准则”,并表示将在2015年晚些时候召开有关海洋安全问题的G7高级别会议。
; a" s& a5 X# U0 P
1 K }$ E K+ O- | G7峰会首次就南海问题发声* Y+ e* ~% d" k8 E! U7 h
3 t( D8 I# q0 ?* ~' A' _" q
G7是主要发达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成员国包括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该组织成立于1976年,1997年俄罗斯的加入使得G7转变为G8。因乌克兰问题,从2014年6月领导人峰会开始,俄罗斯被排挤在外,G7再次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俱乐部。G7的重点在于强化发达经济体间的合作,应对全球经济治理问题,G7虽也时常关注政治及安全问题,但很少在领土争端这样的敏感问题上发声。! K6 ~+ A( f- A) H+ Y5 ^: W
9 p& H0 x( n0 g1 I5 J% n
德国新闻电视台8日评论说,这在G7近40年历史上尚属首次。
& }% E5 O7 N" @0 f& `9 t, q" B- H: }: ]' E6 K5 @' m
联合声明发表之前,日本多家媒体已提前宣布“声明将明确谴责中国、俄罗斯和朝鲜”。日本时事社6月8日评论说,联合声明没有指名道姓地指出中国,其态度是要求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克制。报道还称,在南海问题上很快和日本步调一致的欧洲4国,因为已决定加入亚投行,所以尽管安倍在经济议题的讨论会上显示出对中国的强烈对抗意识,并对中国倡导的亚投行表示关切称“不应当向无法持续的事物倾注资金”,但最终这个建议没被采纳进入联合声明。8日的日本共同社则宣称,“G7峰会联合声明谴责中国在南海填海造岛”。
8 a5 F$ k! L/ `) c- u( H+ _# x0 D2 S; A
有分析指出,G7本次峰会在其范围内议题,如希腊债务危机、乌克兰危机、全球经济复苏等核心问题上束手无策,甚至在联合声明当中只字不提希腊债务问题,却伸手到了G7大部分国家并无核心利益的中国东海、南海问题上,颇有不务正业之嫌。毫无疑问,日本是这份宣言最重要的幕后推手,但是,这样的联合宣言的出台是各国经过了充分协商的结果,相关表述也体现了G7其他国家的立场,特别是其中的相关措辞与美国政要近期频频指责中国南沙建岛的论调如出一辙,美国很可能也是始作俑者。而对于欧洲而言,尽管南海对其没有太过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在南海问题的基础认识上,欧洲各国与美日之间事实上是一致的。8 L$ c& c5 Y7 R. s# X$ }
% ?1 T* w- c" H1 c: w k4 A* z4 { 不过,考虑到G7联合宣言实际上一直只是说说而已,而这样的多边平台发布的联合宣言遇到中国反击的可能性已经被降到最低,选择G7峰会这一平台,且宣言当中并未提及和直接针对中国,也可见当事各国对中国的忌惮态度。$ P2 y. {+ b) h9 W6 b! t
1 {& D* m8 B/ L' o3 Q n1 P 分析认为,这种有克制的共同宣言实际上凸显了国际新旧势力围绕旧有国际秩序产生的明显矛盾。尽管G7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但这七个工业发达国家在遏制如中国这样的新兴力量、维持旧有秩序方面仍然有着相当程度的共识和共同利益,这是促使G7联合发布涉华海洋声明的根本动机。另一方面,如今影响力江河日下的G7,也有借就国际热点问题发声,从而提升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强化内部凝聚力的意图。
1 j/ r! K# b4 u6 M, {* t: O7 \& x- X% d) d. \9 S. S! b) g; |7 L! }
0 @% V2 m) F;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