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失业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毕竟,作为一个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产生大规模失业现象,将直接促发社会动荡。这也是中国政府屡屡强调“稳经济、调结构”的本质初衷。但是,遵循凯恩斯主义的政府财政赤字、货币扩张的政策路径,从长期看并不能对经济复苏繁荣起到实质性作用,反而会促发未来出现更大规模的社会失业。无论上世纪70年代美国还是当前中国,均面临这种情况。# j: [& q' ]& m3 r
6 ^, r2 x; ?7 M% a/ v; _. n
1 G( L8 [% s) p, o/ l0 r 基建投资是当前中国政府刺激经济、解决失业问题的法宝
5 \1 V$ d& H' A9 r3 i, Q! { Q$ J$ r5 z9 x# [
尽管A股市场火爆异常,即将到来的5000点大关让无数股民翘首以盼,但客观看,目前中国经济仍面临严重下行压力。5月26日,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人社部劳动科学院研究所所长郑东亮做客《中国政府网》,针对处于“调整阵痛期”下社会所存在的失业问题给予解读,并回答网友的提问。
7 T' Q% Y: I1 m4 v5 F3 \& n; {7 h5 B" N) ]) G; r; h
信长星认为,任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均不可避免会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在当前深入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背景下,结构性矛盾越来越复杂。而且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面临这个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彻底解决的。# \9 Q& [, |' w
( `% Z" I6 A2 i: O: u- Q5 q& S% Q) |
“从国际经验看,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化解结构性就业难题,往往比解决总量问题耗时还要长一些。”信长星特别指出,从今年来看,中国一些地区结构性矛盾和失业问题有所凸显。因此要按照政府下发文件的要求,既要从长谋划、也要加大现实工作中的就业政策扶持、就业服务帮助方面的力度。
; ?' [% }" w; I8 \) T7 I
! [. ^0 g- z) v2 V" { 作为一个人口将近14亿的大国,解决民众就业和吃饭问题无疑是头等要素。对于中国来说,如果产生大规模失业问题,将直接诱发社会动荡,这也是中国政府屡屡强调“发展时硬道理”的本质初衷。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通过种种努力仍然创造了1322万个就业岗位。在政府看来,这的确值得大书特书。
' `! w% G6 \" P6 |3 b& K& k% H! y; U2 l9 b$ p9 i
过去五年来,中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1%不变。这一数据受到西方媒体广泛质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劳工组织(ILO)联合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实际失业率达到6.3%。对此,中国权威专家解释称,(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是基于登记失业的人数,但中国大多数失业者没有登记的动力。并且,例如在最糟糕的年份,中国政府往往不愿意发布(更精准的内部)失业率。因此,中国真实失业率,往往比政府官方公布略高,可能达到5.1%左右。2 e$ z; D% ^& V+ F
+ n( X, l; m8 [) i' K( h9 U
任何正常经济体,广大的民营企业是解决社会就业的载体,而这一切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支撑,包括美欧等西方国家,通过减税、红火的股市、完善社会福利保障等手段,不遗余力增加民众财富,进而激活市场消费,在这些国家政府看来,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消费,不断扩大的消费是企业赖以生存、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而中国长期以来面临的则是内需严重不振,只能依靠政府投资、对外出口和房地产泡沫衍生出的虚拟财富,维持经济的脆弱发展。
1 ?$ z6 ? Z: }- c) w$ i
; L* Z) ] I7 k& c" K8 e 数据显示,中国最终消费率在1981年的时候还保持在67.1%的水平,而从2000年以后,这一数字比例持续下降,2008年以后基本在49%以下。与此同时,政府投资比例逐步上升,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在4万亿财政刺激下逆势繁荣,但是,政府投资和房地产占据绝大部分比例(其中,政府投资对GDP贡献达到70%),市场消费和民营企业被压制到边缘角落。这也意味着,中国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资、房地产外加脆弱的出口来维系,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需要以外部环境(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下政府财政扩张(以及信贷扩张)为依托,一旦国内外环境逆转,社会严峻的就业问题立时呈现出来。
8 D8 g# e$ C: c
" b& Q2 V0 o g* _% Q y 稍微熟悉经济学理论的人都知道,目前世界各国政府一向推崇凯恩斯主义,就也是在经济遭遇经济下滑周期时,通过财政支出和货币扩张,来解决国内解决国内失业问题。在凯恩斯看来,市场需求不足和企业投资收益递减(配合流动性偏好),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爆发危机的源头,如果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债券,以支持政府财政赤字,将很好解决这一问题。为此,他提出著名的“挖坑”理论。
- g: L) a+ i7 q, d/ n, d3 w4 y0 m8 Q$ H/ ?* a ^: C& T
他称:“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雇两百人挖坑时,需要发两百个铁锹;当他发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生产了;当他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这时食品消费也都有了。等他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时,还得发两百把铁锹,还得发工资。”
6 a7 l9 F4 z4 K* v. Y! F
- h r9 N0 S _# P 以上就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本质:当一国经济萧条时,政府应该通过看得见的手,来烫平经济周期。的确,在严酷的经济衰退周期中,政府有责任刺激经济增长,但是,从长期来说,财政刺激和货币扩张不可能永远保持成效,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经济结构扭曲,成为制约政府“看得见的手”的终极利器。无论美国上世纪70年代滞涨,还是目前中国经济结构所面临的“阵痛”式调整,皆是明证。+ [5 m/ l0 z0 {" m) C# q
5 w! d+ {; h/ X; {# K) |# T
因此,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和政策扶持,并不能完全解决国内的就业问题,甚者,很可能实则其反,引发更大规模的长期失业(例如,迫于通胀压力,政府和央行被迫采取紧缩政策,大量过剩产能立时呈现,导致更多人口失业)。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才是消除失业,促进真实财富增长的载体,只有遵循市场竞争规律,富有创新意识和生产力的民营企业,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化解失业这一顽疾。
5 O2 e2 g q- a6 g9 B4 {5 l2 I
“中国必须通过改革,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才能解决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从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经济学家海闻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经验看,每一个发达国家,到一定发展程度后,都有这样一个阶段,从最早的农业国家变成工业国家,再变成服务业为主的国家,现在欧洲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美国服务业占比将近80%,中国目前也到了这个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增长动力使中国经济继续前走。如果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两个结构不能及时跟上,中国将无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未来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 {8 ~) d% z3 R8 ~9 i
& S9 w6 A, B9 X$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