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欧盟和伊朗2日结束马拉松会谈,就核问题达成框架协议,伊朗同意收缩核活动,美欧则同意在核查后解除制裁。各国未来3个月会继续商讨技术细节和起草协议文件,期望6月底达成全面协议。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协议达成后发表电视讲话,将这一最新进展描述成“历史性的理解”。但同一时间,美国《华盛顿时报》却发表评论文章,大唱反调,矛头直指奥巴马。全文编译如下:
( Q* h0 R: @8 X! ` 一切都是谎言,数以百万民众或将为此丧生,每一个人都要为此负责。
6 j: h+ s3 h! e: I- w& r- J, ~
$ M: R6 ?& l& J; ^* d 谎言之一:为了达成最后的共识而延长谈判的时间,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协议”了。到目前为止,谈判各方达成的唯一共识就是继续寻求“一个(全面)协议”,至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绕场一周庆祝了。可是,对外宣称能够达成最后协议的奥巴马,只是想要找到可以交差的成果而已,正如他在週四所说的那样,“我坚信框架性协议将会促成最后的全面协议,届时,我们的国家、盟友以及全世界都将变得更加安全。”
& x y, A# ^8 D* `3 v' [- J* C' k. Y' T# Q |/ e1 |# }
而这正是第二个谎言。各方目前达成的框架性协议中,没有任何一项能够引向奥巴马以上的结论。世界不可能变得更加安全,只要伊朗得到核武器——伊朗获得核武器已然不是“假如”而是“何时”的问题——中东地区各国就将纷纷开始自造核武器。沙特阿拉伯一早就已暗示,如果美国无法兑现奥巴马屡次强调的那些去核承诺,沙特就必须“做它该做的事”。这纯粹是生存法则使然。' l8 a' j- d/ h5 o1 D
7 i; Z V1 ~0 `1 }. j! ] 一旦伊朗拥核,难保周边国家不会有失去理智的毛拉(对伊斯兰教教职中德高望重者的尊称)或者其他激进穆斯林领袖寻求获取他们自己的核武器。谁能阻止他们?以色列?届时,情况将会彻底失控,一个超级大国都无法阻止的事,谁又能拦得住?2 U' K/ W9 j9 }9 ]+ |: c
9 N+ i# F* |" f v" i 在週四的新闻发布会上,伊朗外长扎里夫或许想要讲些和谈判各方同声一气的话,但对任何懂得解析用词的人来说,他字斟句酌的话语却透露出不一样的讯息,“伊朗的核计划完全基于和平目的,过去是,未来也是(谎言之三、四和五)……我们将会继续进行浓缩铀,继续试验和开发。”# `% k" ?; ^& `# b* l
9 N' @7 X9 L2 q) ]* I$ k% a z
已经撒过无数次谎的美国国务卿克里也在试图捍卫他所作的妥协。“直接要求伊朗妥协退让的话,可以作出漂亮的表态,”他说,“但那既不能促成政策,也不会是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他最好言出必行,让大家都不要相信奥巴马所谓伊朗不会在他不允许的情况下获取核武器的“表态”。( o) Y7 [% [# G: |
3 t& ]0 [" J, U$ C% v
伊朗外长承认,伊朗“距离我们想要到达的阶段还有一段距离”。的确如此。但他也完全可以在这次谈判之后感到满足了。德黑兰的毛拉们的目标是解除制裁,促成一个容易失效的监察计划,而他们为此需要付出的,只是协助西方领导人,让他们可以假装获得某些他们实际并未达成的成果。
% k" j9 W0 U: P( q }7 \7 O p3 P& e* S2 B8 P7 S
而当最终协议达成之后,毛拉们也便可以继续做他们表面承诺不会做的事,直到最终制成随时可供使用的核弹为止。美国总统奥巴马纵有仁慈之心,也不能有煳涂之意,对对手软弱只会让自己的国民受罪。也不必追究他是不是秘密穆斯林,一些批评他的意见直指,奥巴马就快成为伊斯兰世界利益的忠实维护者了。
/ E b! I$ k/ m/ G5 A- W5 s7 n2 @' k5 O. m
给奥巴马扣上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为避免战争爆发而签署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那样绥靖主义主义的帽子,只是不得要领,奥巴马可能非但不是绥靖主义者,还可能反其道而行之,成为伊朗拥核的推动者。
1 d; G; b* R2 Z; i/ x' K3 l% l! y% F6 `. `% @
种种迹象表明,奥巴马相信美国应当降低威望,认为美国那种自以为是全球唯一特殊国家的嚣张和自大,才是世界各地的麻烦之源。他似乎认为,只有当美国重归平凡,那些心存善意、胸怀智慧的人们才能消除各国分歧,促成持久的和平。
- c" N! s; v9 |1 A w; F/ R! _, x5 Z8 ^1 [/ W* N1 A
同其它一些事件一样,这次伊核谈判再次暴露了奥巴马。正如既非共和党之友也时常批评奥巴马的《纽约观察家报》(New York Observer)所言,“奥巴马就如同一个政治菜鸟般固执于己见,无法直面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身边却又尽是阿谀奉承之士、二流空谈思想家,以及一昧附和、从不批评的媒体。”3 ]0 U! o6 T* P( J- I3 h
1 V- t) l, c3 C4 z: Q 拭目以待吧,历史的发展只会比这说得更坏,而不可能变得更好' k# ~/ U5 }3 ? j ^- |' d; S5 L
- g2 E2 Y0 }/ Y; j1 l p( l1 N2 P
|